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瑶族服饰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作为一种传统的瑶族文化符号,服饰图案记录着本民族沉厚的历史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瑶族服饰的美。从图案种类看,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等纹样。动物图案有鱼、鹿、锦鸡、飞鸟、凤凰、乌龟、蝴蝶、蜘蛛等,反映了古代瑶族的渔猎生活;植物纹样有八角花、莲花、梧桐花、韭菜花、柏树花等,在日常劳动中常见的植物均被吸收为图案题材;人形纹多是象征祖先和神灵的图案;几何纹有圆点波纹,水波状、三角纹等,各含寓意。例如,点波纹代表太阳,常见于女子头巾上,且一定摆在头部正前方。在新郎礼服后背中心也绣有12组变形的太阳花,即“盘王印”,背中即代表“心”,可见太阳在瑶族信仰中的重要性。水波纹和三角符采用红、黄、绿丝绣,代表山与水,表现了瑶族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尚。这些趋吉、避凶、祈福的图案内容,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在表现手法上,以谐音表达吉祥的有蝙蝠和寿字组成的“五福捧寿”图案;以象征手法寓意美好生活的有“四季花香”图案。从色彩看,一般以红、黄、橙等暖色为基调,配以绿、蓝、白等冷色,主次分明,给人以繁缉瑰丽之感。年轻人多以红、黄、橙等艳丽、对比性强的暖色线织绣图案;中年人偏好冷暖相间的色彩;老年人则选用红、蓝、白、青等冷色,显得素雅、温和。图案对服装不仅具有引人注目的装饰作用,还能保护衣物,常装饰于人体活动之处,如袖口、裤筒、衣肩、门襟、后背、腰带、下摆等易磨损部位。
2贺州瑶族服饰的工艺特征
贺州瑶族服饰主要有染色、织锦和刺绣三种工艺。据《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瑶族先民很早就会用植物染色,自那时就存在有“衣衫斑斓”的景象。从民族学调查资料看,传统染色有靛青、桨染和蜡染等三种工艺。靛染是用一种蓝草发酵得来,蓝草又称作蓼草,把蓝草的枝叶放在加水的木桶里浸泡发酵,等枝叶全部腐烂后就变成蓝水并散发香气时,就可把残渣捞起加入碱性材料进行化学作用,最后将沉淀在桶底的蓝靛膏捞起即可。先将布料放进染料水中浸泡两三个小时,拿出晾晒到半干状态再次浸泡,反复多次直至理想颜色为止。浆染和蜡染基本相同,区别体现在原料上。蜡染最巧妙的是利用蜡液来防染的方法,使织物纤维某些部分不被染液浸入,最后去蜡现花,这种用原始方法染成蓝花布,民族风情浓郁。瑶绣发源很早,东汉时已有五色衣的记载。贺州瑶绣喜用红、白、黄、绿、橙等彩线在黑、蓝色布料刺绣,多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构图,针法有乱针绣、错针绣、叠针绣、网绣、反面绣等。无论是方形、锯齿或圆形等图案,均不需画稿就能根据布色和经纬直接用彩线绣出,如彩蝶双飞、二龙抢宝、游鱼戏水、凤凰、鸳鸯等花鸟纹样,寓意丰收、爱情的图案,常绣作花边、花带使用。在精美绝伦的瑶绣中,挑花首当其冲,针法有十字挑和平针挑。它是利用布料的经纬线,以丝线、绒线或纱线作料,将布折成若干部分,数纱下针的方式挑出预期的图案,先挑出大骨架,再挑小骨架,后挑花样。取材多源于河流山川和花鸟树木,如天上的飞鸟、蝴蝶;地里的芭蕉、柿子;水里的游鱼、螃蟹等。挑花最突出的特点是耐磨洗、结实,因此一般装饰在易磨损的部位,审美与实用兼具。瑶锦则以棉线做经,彩色丝绒做花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交织而成。受工艺限制,织纹以象征性的矩形、三角形为主,组成对称性、连续性图案,善用蓝、红、橙、赭、褐等色做基调,间以绿、黄、白、紫等色。例如,富川平地瑶织锦,疏密有致,古艳浓厚,厚实耐用;又如盘瑶织锦,结构严密,程式化强。织锦腰带中间的黑色双线分十七双线、十三双线和七双线三种,有瓜子花、大树花、小树花、八角花、节子花等四十余种传统纹样。瑶锦常被做成服饰、被面、床品、头巾、腰带,具有民俗文化象征物与日用品的双重功效。
3贺州瑶族服饰之应用价值及走向
独特的瑶族服饰经历了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集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体,是瑶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2006年6月,贺州瑶族服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瑶族服饰及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植于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其艺术遗产价值与当地风俗有关,与其原生性和独特性有关,也与其艺术品质有关,它具备了该项民俗艺术的最高品质,表现出贺州瑶族妇女的精湛技艺。保护和传承贺州瑶族服饰,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能为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宝库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保护、开发贺州瑶族服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工作。
3.1专业收藏、整理和研究
在收集、整理、保护、传承的宗旨下,对贺州瑶族服饰及其传统技艺进行系统、深入调研,挖掘服饰民俗的原始资料,采用现代信息化科技手段对散布在民间的传统服饰工艺流程进行静态和活态的采录、研究,以留存其多样性的艺术形式,维护、探讨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3.2建立有效的传承路径
传承民族服饰及传统技艺既包括随纵向的时间线索的不断传习,也包括在一定横向空间范围内接受型传播。因而,贺州瑶族服饰不应只将其作为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对象,还应通过功能嬗变、载体创新、时空变换等应用本体的实效变异和形式创新途径,为其寻找当下的应用空间和生存土壤。例如,当前贺州瑶绣最大的变化是制作方式,近年来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对瑶族服饰的量化生产增大,部分瑶绣开始使用机器制作。但不管是机绣还是手绣,传统图案是不变的,且仍采用十字绣。还有一种瑶胞做装饰用的“哈袋”,如今也变成装有拉链的手机袋,成为当地瑶族文化旅游的一个创新产品。另外,瑶族服饰传承人的培养也得到了当地文化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五个瑶乡和六个瑶族文化生态村,就有12所中小学开办了瑶族文化普及班,聘请当地瑶族民间艺人传授织绣技艺。贺州市八步区文化馆也从2010年开始,分别在黄洞瑶族乡民族学校、步头中学民族班、贺州镇城厢中学民族班开设瑶绣传习班,从贺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瑶族服饰生产基地”派出老师传授传统工艺,培养新一代的瑶族服饰继承人。
3.3开发旅游产业资源
当前,民族民俗艺术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地方民族旅游产业的兴起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服饰工艺品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贺州政府充分挖掘当地丰厚的瑶族文化资源,把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与贺州旅游产业紧密联系,从2009年开始,举办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暨广西贺州农产品展销会,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贺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还将瑶族服饰传承人李小莲创建的贺州黄石瑶家服饰文化设计部,定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基地。在这里,从研发、生产、观摩、培训、销售,逐渐形成一个以生产制作、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显示了特色民族艺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袁磊 张耀军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