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阶级的出现而产生了许多对人、事、物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度,其中也包含了针对人们衣着的制度。根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展完善,春秋战国之际被统治阶级纳入礼制。冠服制度对服装的形制、材质、颜色、纹样、佩绶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让服装有了功能及意义上的区分。冠服制度的出现,使得古代的服装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为中国服饰艺术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服饰包含冠帽、衣裳与佩饰三类,又从形制、材质、工艺、色彩、纹样、功能等方面进行更加细化的区分,笔者仅就冠服制度建立后衣裳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冠服制度要素

夏商时期,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人们开始被分为不同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冠服制统一了国家民众的装扮,也用冠服区分不同阶级的人。冠服制从多个方面对当时的服饰进行了规范,在衣裳的范畴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要素:

1.服装形制

服装形制是服装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夏商以前的神话时代及更早之前的新石器时期人们主要的服装为“贯头衣”,贯头衣是在一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条直缝,将头从这条缝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在新石器时代,贯头衣就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衣着。经过神话时代及夏商两代的发展,服装开始出现较之前复杂的制作方法以及不同种类的样式变化。至周代,服饰虽繁简不同,但基本奠定了中国服装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周代楚国的先王,将衣、裳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因为“被体深邃”,命名为深衣。深衣在中国服装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自秦代起,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到汉代,深衣的形制开始转入制度化,成为当时人们参加重大活动时的官方礼服。自此之后,各朝代延续汉代深衣大度、雍容的精髓,服装在形制上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具有各自特征的形式。

2.色彩

在古代,服装色彩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黑色,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现证实,古代人们崇尚的色彩应非指所有人都能在日常中所穿用的颜色,而是在某种特定场合、特定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带有一定含义的色彩。秦汉时期,服装的颜色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秦代崇尚水德,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皇帝常服“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亦以黑色为主调。到西汉前期,服色等级规范较为混乱,赤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西汉中期以后,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先秦时期虽已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但只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而不能严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高低的等级序列。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设立九品中正制,并提出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唐代以后,对百官常服服色的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进入明代,皇帝因姓氏的避忌,称“恶紫之夺朱也”将紫色从官服颜色中剔除,让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并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

3.纹样

中国古代由于信奉天地神明、阴阳五行等,帝王与各级官员所穿戴的服饰都具有不同的标记。为了区别官员的品级,除了在服装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外,从佩绶、纹饰等方面也能进行明显的区分。从舜帝时期起,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对各阶层的服饰纹样使用进行了规范,并规定平民穿衣,不准有任何纹饰,称为白衣。作为真正可表明官位、身份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的赐补,为斗牛和飞鱼两种。

二、冠服制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展现出很强的政治色彩,追求社会成员的行举合一,代表帝王、圣人、政体意志的“天人合一”就成了衣规服制的基本要求。冠服制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儒家思想为导向,创造出了拥有独特风格的服饰。使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在形制、材料、纹饰等方面出现了流传后世的惊人成就。

1.冠服制设立后服装形制的发展

冠服制建立之后,服装形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服装的形制受中国封建礼制的影响,轮廓的造型与搭配方式都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繁复的结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受社会因素影响,贵族阶级的服饰与政治、道德联系紧密,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为核心,对服装形制进行了约束,使得古代服装形制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2.冠服制设立后服装材料的发展

据考古资料记载,自原始社会使用兽皮衣后,在6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麻织物,这两种材质为古代先民使用最为广泛的服装材料。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发现蚕丝后,中国的丝绸正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材料。冠服制设立后,服装的形制受到了约束。由于丝绸价格昂贵,基本上都属于是贵族阶级才使用得起的服装材料,许多织造商为了满足皇家与贵族阶级对服饰求同存异的要求,开始不惜成本对纺织技术进行探索,创造出了许多令后世都赞叹的纺织工艺。例如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缂丝工艺等等的织造技艺。到南宋末年,黄道婆发现并织造棉质织物后,平民阶级的日常用服的质量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除了生活中所使用的纺织类服装之外,对于各种特殊时间所使用的服装材质也开始出现了变化,例如士兵的铠甲、汉代皇帝死后使用的金缕玉衣等等的服饰,在材质上已经跳出了纺织品的行列。

3.冠服制设立后服装纹饰的发展

冠服制设立之前,统治阶级就有“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规定。通常帝王及官员的礼服上绘有章纹,只有皇帝的衮服上才可包含日、月、星辰、山、火、宗彝、粉米、龙、华虫、藻、黼、黻十二种纹样,帝王之下可使用的纹样递减,至平民服饰上为白地,不得使用任何纹样。纹饰在历代服制中,都起到了划分等级的作用,因此也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而为了显示纹饰所代表含义的庄重感,服饰纹样形态上的变化比较少,但是在纹样配色上的变化比较明显。而在民间,一些为了美化服装而进行的一些不涉及等级制度的纹样图案刺绣,则根据人们的愿望,有了非常多的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对普通民众不能使用图案的规定逐渐放开,普通民众从长期的白地限制中解放出来,开始了许多不同的纹样创造。因此在十二章纹以外,中国古代的服饰也流传下了许多生动的花卉、动物的吉祥纹样。

三、结语

中国自古讲究“以礼治天下”,而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了日常的服饰艺术中。中国古代冠服制设立后,中国服饰艺术的审美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色彩,追求等级秩序之美,表现出社会集体审美替代个性审美的倾向。中国古代服饰在冠服制建立后,受等级的约束,平民的服装受到极大的限制,形式单一,贵族阶级人群追逐服饰的独特性及华丽性,从而使得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技艺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冠服制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中国服饰的发展,却也创造出了许多对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技艺瑰宝。

作者:胡睿莹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城乡规划建设分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