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制对我国服饰艺术发展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因为阶级的出现而产生了许多对人、事、物进行行为规范的制度,其中也包含了针对人们衣着的制度。根据文献记载,中国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展完善,春秋战国之际被统治阶级纳入礼制。冠服制度对服装的形制、材质、颜色、纹样、佩绶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划分,让服装有了功能及意义上的区分。冠服制度的出现,使得古代的服装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也为中国服饰艺术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服饰包含冠帽、衣裳与佩饰三类,又从形制、材质、工艺、色彩、纹样、功能等方面进行更加细化的区分,笔者仅就冠服制度建立后衣裳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冠服制度要素

夏商时期,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人们开始被分为不同的阶级,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冠服制统一了国家民众的装扮,也用冠服区分不同阶级的人。冠服制从多个方面对当时的服饰进行了规范,在衣裳的范畴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要素:

1.服装形制

服装形制是服装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夏商以前的神话时代及更早之前的新石器时期人们主要的服装为“贯头衣”,贯头衣是在一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条直缝,将头从这条缝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在新石器时代,贯头衣就已成为一种典型的衣着。经过神话时代及夏商两代的发展,服装开始出现较之前复杂的制作方法以及不同种类的样式变化。至周代,服饰虽繁简不同,但基本奠定了中国服装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周代楚国的先王,将衣、裳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因为“被体深邃”,命名为深衣。深衣在中国服装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自秦代起,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到汉代,深衣的形制开始转入制度化,成为当时人们参加重大活动时的官方礼服。自此之后,各朝代延续汉代深衣大度、雍容的精髓,服装在形制上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具有各自特征的形式。

2.色彩

在古代,服装色彩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黑色,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现证实,古代人们崇尚的色彩应非指所有人都能在日常中所穿用的颜色,而是在某种特定场合、特定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带有一定含义的色彩。秦汉时期,服装的颜色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秦代崇尚水德,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皇帝常服“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亦以黑色为主调。到西汉前期,服色等级规范较为混乱,赤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西汉中期以后,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先秦时期虽已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但只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而不能严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高低的等级序列。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设立九品中正制,并提出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唐代以后,对百官常服服色的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进入明代,皇帝因姓氏的避忌,称“恶紫之夺朱也”将紫色从官服颜色中剔除,让官员服色以赤色为尊。并规定玄、黄、紫三色为皇家专用,官吏军民的服装,均不许用这三种颜色。

3.纹样

中国古代由于信奉天地神明、阴阳五行等,帝王与各级官员所穿戴的服饰都具有不同的标记。为了区别官员的品级,除了在服装的颜色上加以区分外,从佩绶、纹饰等方面也能进行明显的区分。从舜帝时期起,衣裳就有“十二章”之制,对各阶层的服饰纹样使用进行了规范,并规定平民穿衣,不准有任何纹饰,称为白衣。作为真正可表明官位、身份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的赐补,为斗牛和飞鱼两种。

二、冠服制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展现出很强的政治色彩,追求社会成员的行举合一,代表帝王、圣人、政体意志的“天人合一”就成了衣规服制的基本要求。冠服制的产生使中国古代的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以儒家思想为导向,创造出了拥有独特风格的服饰。使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在形制、材料、纹饰等方面出现了流传后世的惊人成就。

1.冠服制设立后服装形制的发展

冠服制建立之后,服装形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服装的形制受中国封建礼制的影响,轮廓的造型与搭配方式都比较单一,没有过多繁复的结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受社会因素影响,贵族阶级的服饰与政治、道德联系紧密,以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为核心,对服装形制进行了约束,使得古代服装形制的发展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2.冠服制设立后服装材料的发展

据考古资料记载,自原始社会使用兽皮衣后,在6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麻织物,这两种材质为古代先民使用最为广泛的服装材料。轩辕黄帝元妃嫘祖发现蚕丝后,中国的丝绸正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材料。冠服制设立后,服装的形制受到了约束。由于丝绸价格昂贵,基本上都属于是贵族阶级才使用得起的服装材料,许多织造商为了满足皇家与贵族阶级对服饰求同存异的要求,开始不惜成本对纺织技术进行探索,创造出了许多令后世都赞叹的纺织工艺。例如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缂丝工艺等等的织造技艺。到南宋末年,黄道婆发现并织造棉质织物后,平民阶级的日常用服的质量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除了生活中所使用的纺织类服装之外,对于各种特殊时间所使用的服装材质也开始出现了变化,例如士兵的铠甲、汉代皇帝死后使用的金缕玉衣等等的服饰,在材质上已经跳出了纺织品的行列。

3.冠服制设立后服装纹饰的发展

冠服制设立之前,统治阶级就有“十二章”服饰纹样的规定。通常帝王及官员的礼服上绘有章纹,只有皇帝的衮服上才可包含日、月、星辰、山、火、宗彝、粉米、龙、华虫、藻、黼、黻十二种纹样,帝王之下可使用的纹样递减,至平民服饰上为白地,不得使用任何纹样。纹饰在历代服制中,都起到了划分等级的作用,因此也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而为了显示纹饰所代表含义的庄重感,服饰纹样形态上的变化比较少,但是在纹样配色上的变化比较明显。而在民间,一些为了美化服装而进行的一些不涉及等级制度的纹样图案刺绣,则根据人们的愿望,有了非常多的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对普通民众不能使用图案的规定逐渐放开,普通民众从长期的白地限制中解放出来,开始了许多不同的纹样创造。因此在十二章纹以外,中国古代的服饰也流传下了许多生动的花卉、动物的吉祥纹样。

三、结语

中国自古讲究“以礼治天下”,而这一原则也体现在了日常的服饰艺术中。中国古代冠服制设立后,中国服饰艺术的审美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色彩,追求等级秩序之美,表现出社会集体审美替代个性审美的倾向。中国古代服饰在冠服制建立后,受等级的约束,平民的服装受到极大的限制,形式单一,贵族阶级人群追逐服饰的独特性及华丽性,从而使得中国古代服饰的制作技艺有了相当大的成就。中国冠服制虽然在一定范围内抑制了中国服饰的发展,却也创造出了许多对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技艺瑰宝。

作者:胡睿莹 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城乡规划建设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