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服饰艺术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麦积山的石窟开凿始于东晋,至北朝时步入兴盛。这一阶段在我国历史上是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推动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并受本土文化影响而日益中国化。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到我国的哲学思潮,对我国古代的艺术审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代的人民在吸收了佛教的文化精髓后,依据本土的技艺手法和本土人民的体态特征,对造像的形态、容貌、服饰进行刻画,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形象。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各种文化潮流相互交流与融合,形成了麦积山石窟的造像艺术风格,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的服饰艺术演变的过程也是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一个演变过程。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造像服饰;佛教世俗化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东部最大的一处佛窟,是佛教在我国发展的重要遗存。麦积山石窟一直以来被学术界视为佛教发展的重要探究依据。
一、麦积山石窟的概况
麦积山石窟,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它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第一个关口,也是进出四川的蜀道与丝绸之路的一个交汇处。我国现存的石窟艺术遗址中,麦积山石窟相比其他的石窟,因为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而且是西北方向少数民族聚集的重要居住地之一,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独特性。麦积山石窟起始修建于四世纪,修建出了千窟万象的壮丽景象,后来因为战乱,石窟造像受到毁坏,现今遗存在世的麦积山遗址是文成帝复兴法治之后修建而成的。麦积山石窟依据山体顺势而建,主要有东、西、北三个方位的石窟,南部方位的窟群因为屡次受到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损毁比较严重。现在遗存在世的窟群集中在西部和东部的山崖上,西部山崖的石窟开凿的时间比较早,修筑的石窟多,东部山崖的石窟相比西部山崖开凿的时间比较晚,修筑的石窟少,每一个洞窟都是用栈道连接通行,最高点距离地面有八十米。麦积山石窟现存石窟221个,分布着各种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有1000多平方米,分别是后秦、北魏、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各朝代修筑而成。最为著名的就是泥塑和胎泥塑。麦积山石窟造像有一部分是隋唐和宋朝重新修缮,绝大部分修建于北朝时代,包含的题材有佛、菩萨、天王等,被世人美其名为“北朝雕塑陈列馆”。阎文儒先生在《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题及题材》写道“根据窟室题记,……山寺最繁荣期,还应是北魏后期、西魏、北周的时代……今麦积山上七佛阁,以及其他四十多个北周到隋时所开凿的窟龛,成为麦积山石窟群中,甚至是玉门关以东全国各石窟群中北周时开窟最多的一处。如果加上北魏、西魏前后开造的三十多个窟龛,一共就是七、八十所。因而这时就完全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群开窟造像最繁荣的一个阶段了。”
二、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的状况
佛教造像从汉朝经我国西域新疆传入,经过敦煌,开始步入嘉峪关传播,最后通过河西走廊,逐渐在中原内地进行广泛传播。在我国古代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各个阶级、民族经常发动战争,在这个背景下文化开始交融,文化传播速度也加快。佛教文化开始成为主导文化盛行在各个地方,并且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佛教开始成为一种信仰,统治者整个社会,北魏和南梁都把佛教作为国教。佛教的兴盛开始带动寺庙的的兴建,开窟造像开始风靡于各朝各代。麦积山石窟造像在北魏时期开始沿袭后秦风格的造像,到北魏后期、西魏早期的时候,造型风格演变成为“褒衣博带,秀骨清像”的主体造型,造像神态由严肃古板开始演变为活泼神秘的微笑表情,形象开始从温和阴柔的女性美发展为质朴粗狂的风格,这个演变过程在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服饰表现的最为明显。随着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广泛传播,到了北魏后期、西魏早期,孝文帝进行改革建制,巩固统治,开始推行推行汉化。佛教的造像风格发生极大地变化,尤其在服饰特点的演变表现的尤为突出,受到南朝清风瘦骨、裹衣博带的造像风格影响,麦积山石窟的造型出现了裹衣博带样式的佛衣,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南方士大夫的特征,由此可以鲜明的表现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开始步入世俗化的阶段。
三、麦积山石窟造像服饰的特点
服饰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人类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服饰的直观性、普遍性和艺术性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表现。魏晋南北朝以来,各个民族的交流不断加快,中原地区宽松舒适的汉服和北方游牧民族紧促短小的胡服互相融合,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修改和完善,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服饰。从麦积山石窟北朝时期造像的服饰材料可以看出,北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以胡服作为主要的服饰,头部戴着垂下披挂横幅的帽子,上半身穿着到膝盖的束身袍,下半部身子穿着束口的裤子,脚底瞪着长靴。而女子服饰在北朝时期则是头部戴着笼冠或者是合欢帽,上部身子内里穿着圆领的夹袄,外部穿着长袍,袖口非常宽松,下半部身子穿着长裙,造型非常的简朴自然,这些造像服饰非常直观的展现了古代人民炉火纯青的技艺,这些造像服饰传神的表现了北朝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
结束语
麦积山石窟现在遗存在世的绝大多数的笼龛造像,非常直观的展现了民族造像服饰的艺术化风格,它承载着佛教世俗化的特征,惟妙惟肖的表现了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极少数的表现异域的服饰文化特点。我国古代的人们在面对佛教传入的潮流,大胆的进行借鉴,依据自身民族的技艺和经验,融合本民族的形态特征,对造像容貌、服饰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和改造,最终雕凿出了深受大众喜爱的佛像。就好比史岩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纵观麦积山石窟的艺术,它在北朝前期的艰苦创造,在中国雕塑史上占着非常重要的一页。它为中原地区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使北朝后期的佛像雕塑放出灿烂的光辉。他曾成为艺术领导中心,不断影响着附近地区。……”这句话很形象的传达出了佛教世俗化对于佛教中国化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阎文儒.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分期及题材[M].麦积山石窟,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10.
[2]孙晓峰.麦积山石窟北朝供养人调查[M].麦积山石窟研究,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74-198.
作者:杨雷 马李妮 杨晓飞 单位: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安徽省安丰高级中学 安徽三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