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日本建筑透明性对儿童空间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日本建筑透明性对儿童空间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日本建筑透明性对儿童空间的影响

摘要:儿童的健康与安全一直是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然、安全、人性化空间环境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建筑的“透明性”的特点,研究“透明性”空间对儿童的影响,最后通过案例解读“透明性”儿童空间营造的方法。将“透明性”应用于儿童空间,为儿童创造出一个纯净、光明,没有伤害的世界。

关键词:透明性空间营造儿童

引言

“透明性”是日本建筑的特点之一。透明性的空间将内外的空间边界虚化,创造出具有暧昧性质的空间。达到空间互通相融的意向,自然环境和建筑的关系和谐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透明性”的特质,可以有效地防止儿童遭受人为的侵害。探索如何将“透明性”应用于儿童空间中,在保护儿童隐私的同时,将幼儿空间曝光在监督之下。打造自然、生态、安全、人性化的儿童空间。

一、透明性的定义

透明,最初的含义是指物质透过光线的性质或情况。在建筑学中的“透明性”包含其特殊的意义。柯林•罗将“透明性”分为两类,一种是物理性的透明性,即物体材料的透光性。另一种是现象的透明性,它是指空间组织关系的属性所造成的视幻觉的透明性,主要是一种空间和立面上的多重解读的性质。除此之外,学术界还有第三种关于“透明性”的说法,是由阿德里安•福特提出的“意义的透明性”。它指的是现代艺术所表达思想内容与其表达形式极其相似,达到无需阐释的理想状态。这三种“透明性”分别对应的是,材料的物理特性,空间的组织形式,空间意向的表达。根据以上的理论可以看出,透明性与人的视知觉紧密相连。在透明性的空间中,人们通过多感官的感受,感受下个空间。透明性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创造出具有暧昧性质的空间。

二、日本建筑的透明性

(一)第一种透明性

第一种透明性即原色性。原色性就是保持自然材质的原本特性,展现材质原有的色彩、肌理。通过不同的造型手法将自然材质堆叠,连接,既表现出材质的特性,又表现出镂空透光的效果,使整个空间变得通透轻盈融入现代感。例如,隈研吾在长城脚下设计的竹屋。竹子这一自然材料,简单、质朴带有浓厚的东方精神。隈研吾使用竹子作为结构和非结构元素来重新诠释中国建筑的传统品质。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竹子原有的色彩和肌理,并以其原有的形式使用,呈现了竹子在设计中的真实本性。运用“微粒化”的设计方法,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所示。竹子被广泛地应用于整个房子,以形成光屏幕形式的边界,竹子之间留有缝隙的排列,使建筑的墙壁变成了“缝隙墙”和“百叶窗”。光线透过竹墙光影斑驳、富有变化,增加了空间的趣味,半透明的缝隙墙使空间开敞并富有流通性轻盈通透。并很好地引入室外景色,让人的视野可以在内外间游走所示。

(二)第二种透明性

这一种透明性体现在建筑上,可以理解为是对建筑空间的感知。运用人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通过建筑中特定元素的提示,让观者在头脑中形成想象并可以预测下一个空间信息,这种想象可能与现实接近,也可能与现实截然不同。对于这一透明性的研究可以分为材料学和建筑学两个方面。1.材料学:材料学上的透明性即材料的物理特性,是物质材料的透光、透视的程度。例如水,空气,玻璃是透明的;木材、石材、金属是不透明的。另外,不透明的材料也可以达成半透明的效果。通过对不透明的材料,间隔排列或者特殊的处理,也可以达到通透的效果。透明的材料,通过新的设计手段也可以达成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效果。例如,妹岛和世在DIOR专卖店的设计中,在玻璃与墙体之间加入了皱褶状的曲面树脂层,使透明的玻璃呈现半透明的状态。建筑外的人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活动,内外不间断的视觉联系可以让使用者获得协调一致的整体感觉所示。2.建筑学:建筑学上的透明性是指超出视知觉的范畴,让人从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方面得到下一个空间信息。通过多重感知预测下个空间特征,从而感受到空间的透明性。例如,安藤忠雄的峡山池博物馆设计。在设计中,希望打造出水系的场景,在入口处设计了瀑布巨幕使人在未到达之前就给人听觉、嗅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让水元素渗入到参观者的想象中。

(三)第三种透明性

日本建筑,除了有固定屋顶,边缘自由,内、外没有明确的边界,这是一种暧昧的缘侧空间文化,是人和自然和谐理念。这种透明性是指空间的不确定性,建筑空间的偶然性、选择性、柔软性、开放性。空间存在着多重变化,各个空间被柔软的分隔,空间之间有着较强的流动性。暧昧性使空间有着丰富的变化和多重的可能。例如,SANNA设计的金泽二十一美术馆。在美术馆的立面设计上,采用均质透明的玻璃形成连续的内外视觉联系,另外,美术馆采用纤细的120mm的立柱支撑,空间轻盈、光亮,达到了界面消解的作用。在美术馆的外部可以看到内部的展品,在内部可以看到外部的草坪和车水马龙,模糊了建筑的边界,体现了建筑的环境化,和空间的透明化。美术馆的内部流线多变,空间存在着多重可能性,辅助用房很好地隐藏在了流动的空间中。

三、透明性空间对儿童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幼儿期(2-6岁)和童年期(7-11岁)的儿童。根据透明性空间的特性,分析透明性空间对儿童生理、心理及行为的影响。1.儿童生理:“透明性”空间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到达透光的效果,自然光线对儿童的成长与发育有着积极作用。阳光通过神经系统影响人体的脑下垂体、肾上腺等,从而达到控制人体生物钟和荷尔蒙的作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身体中维生素D的生成,对儿童的骨骼生长有着积极作用。在晦暗的环境中,儿童会有压抑感,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智力下降,“透明性”空间可以与外界联系,环境不断变化增强儿童活力与创造力。2.儿童心理: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JeanPiaget所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明确了儿童心理发展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发展观。2-6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前运算思维期。心理特征表现为通过词汇和图案表达事物,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环境需求表现为需要,流水、缓坡等,自然环境赋予变化激发幼儿通过身体和感官探知环境。7-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处于具体运算思维期。心理特征表现为对具体的事件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并具体类推。环境需求表现为,视线通透,流线明确连续的空间组织。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划分连接,满足儿童对“瞭望”与“庇护”、社交与私密的需求。透明性使空间变化丰富,可以有效地满足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3.儿童行为:根据研究发现儿童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较为私密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但会使儿童感到压抑,减少儿童之间的交往行为发生。“透明性”空间有利于儿童活动的发生,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

四、案例阐释透明性儿童空间设计手法

1.材料营造物理透明:通过对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使材料表现出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可以使建筑表现出实体消解、空间延伸、层次削弱的特征。例如,为受虐儿童提供一个治愈的堡垒——儿童疗养中心设计。在设计中建筑材料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和灰色圆角的混凝土砖,通过砌筑的手法将混凝土砖块变成“百叶窗”,整体的建筑外形为简洁的几何形态。建筑结构坚固又有轻盈、活泼的感觉。适用于儿童管理中心、日托和一系列的治疗空间。治疗室位于中心,立面围绕树木形成半透明的,较为私密的空间光影斑驳。其他空间的立面采用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引入室外自然环境利用景观为治疗带来益处。模糊的空间内外边界,空间通透光明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周边环境的变化,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的探索。环形的空间布局和交通流线,使空间带有偶然性和开放性,促进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们可以纵情玩耍,自由放松。2.空间界面构建现象透明:空利用间的叠加渗透,使空间产生“透明性”。在空间叠加渗透的区域可以同时感知和观察多个空间的存在。例如,藤本壮介的儿童心理疾患康复中心设计。建筑看上去像是一对散乱放置的盒子,实际上通过设计师通过并置、叠加设计各个盒子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空间丰富多样,看似彼此分离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空间相互渗透存在多个中心,在空间的偶然转换中,中心随之不断转变。在一个没有中心的暧昧空间中可以增加儿童之交往的偶然性,空间动线拐来拐去儿童可以肆意追逐、躲藏、露面,空间功能变化多样激发儿童自由思维与主观能动力。在空间的各个中心视线可以通达多个空间,儿童的活动易于受到监管更加的安全。总结为儿童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儿童的需求上,儿童与成人相比对环境的需要更加特殊安全感和探索欲的满足。文章分析了日本“透明性”建筑的类别,并探讨了“透明性”在儿童空间中的应用。发现“透明性”的空间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透明性的空间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和对自然环境的探索,透明性所营造的光亮通透的环境也使儿童更有安全感。透明性空间的暧昧性,促进孩子们的交流,给孩子“捉迷藏”一样的空间体验。另一方面,从外界的角度出发,透明性空间可以减少儿童遭受人为的伤害,在保护儿童隐私的同时,将幼儿空间曝光在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13.

[2]孙海瀚.日本当代建筑透明性在禅意空间中的演绎[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7.(01):6-28.

[3]孙晶晶.注重心灵感知的儿童康复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6.(12):58-62.

[4]李娜.墙体在住宅建筑空间透明性设计应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6.(12):106-109.

[5]曾辰张歆悦.透明性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6(12):687-687.

[6]刘西渝.浅谈生态建筑设计发展与空间形态[J].房地产导刊,2014.(05):243-243.

[7]关怀.中外住宅小区儿童活动空间设计的对比与思考[J].设计,2017,30(1):152-153.

[8]李璐璐,李敏.城市商业步行街儿童游憩空间整合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5):18-19.

[9]史争光项曼青.中国古典园林的“透明性”——从“透明性”解读苏州园林结构原型[J].艺术评论,2015.(03):110-113.

作者:艺术与设计学院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