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改造下的我国风土建筑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改造下的我国风土建筑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改造下的我国风土建筑论文

一、坡顶与合院的地理拼图

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征是大屋顶,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大屋顶在每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从最陡到最缓,一直到水平,屋顶首先和等降水量线有关,最重要的一条线就是把游牧和农耕分开来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长城就在这条线附近,差不多也把平屋顶和坡屋顶分开了,在其南边是坡屋顶的天下,北边基本以藏缅语族和阿尔泰语系民族的毡包和平屋顶为主。第二条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是秦岭和淮河,把南方和北方分开了,一般而言,南方屋顶坡度大于北方。直到华南地区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按理说屋顶应愈来愈陡,如云南西部的坡屋顶可达40度左右。但实际上在一些多雨潮湿地方屋顶反而平缓,如闽南沿海地区屋顶坡度大概只有17度左右,反过来京津冀地区一直到安徽北部这一南北狭长地带,屋顶坡度也可达到40度左右。这说明了一个非常明晰的文化地理现象,即等降水量线和屋顶虽有一个大的对应趋势,但也有相反的现象,如闽南沿海地区的屋顶坡度反比其他地方都缓,可能是为了减少风压对屋顶的破坏性影响,但又不能太缓,以防形成负压性破坏。所以,采用17度~18度左右的平缓坡度,很可能是来自于环境选择的民间经验。对此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解读,闽南及南方其他一些地方风土建筑的舒缓屋顶和悬山加披檐形式,与宋版《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建筑非常相似,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中原的宋风在历史上经过文化的空间移动,在南方风土建筑中尚存的遗韵。还有就是合院的地理分布,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合院形态大致与地理和气候特征相对应,如晋系的狭长四合院,明显有省地的盘算和抗风沙的功用;北京四合院代表了方正、大气、纳阳的北方四合院典型;南方合院与天井并存,通常小点儿的四水汇堂就是天井了,主要居中,也有所谓“边井”,在院子和院墙之间,在浙东民居中常见。这主要是因为要遮阳通风,越往南庭院和天井越小,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很大。单单对中国的合院进行类型学归纳,就会得出一个风土谱系的大致拼图。

二、江南风土区系“三角”

近年来,我们把对汉族风土建筑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区系,一个是北方晋系,另一个是江南系“三角”。就江南系“三角”来说,明清官匠史上的风土匠作来源中,江南的吴系和赣系是首选,对都城皇家建筑的影响深远。在地理上同处于江南,为吴、赣左托右举,从明中叶后发展起来的“徽帮”是后起之秀。对江左太湖流域吴系的“香山帮”及浙帮已有很成熟的研究,江右鄱阳湖流域赣系的建昌及庐陵等地望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但后来衰微了,被江左的苏浙和徽州超越,这里的匠作谱系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特征究竟如何?与吴系和徽帮的关系又如何?这些问题还待深究。目前初步分析的结果是,在赣、吴和徽3个方言区之间,分别以徽饶古道—大鄣山和新安江—兰江水系相连,历史上似应存在着一个江南风土谱系的“三角”关联域。而江右风土的一些特征具有显著的地域原生性,如建筑随多进院落的依次升高,后堂与前厅、厢房一高三低的“四水汇堂”,后厅檐口不遮前厅正脊并保有一线天的“过白”,木雕梁枋、青砖清水墙(空斗,内填黏土)以及雷氏古宅中罕见的油灰地仗官式做法等,与江左的“香山帮”和“徽帮”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谱系间的较大差异。特别是鄱阳湖流域风土建筑中普遍存在的“过白”,会使人联想到为什么风水的形势宗产生于江西、雷发达入京前究竟来自哪一个匠作谱系、故宫里的“过白”讲究来自哪里等问题。

三、地域风土的死与生

那么,风土建筑所体现的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何必要和可能存续下去?一般而言,大量性的风土建筑只有一小部分可像标本一样原址、原貌得到保存,而大部分都需要改造或重建以适应现代生活。问题是如何选择保存对象,确定保护范围?如何选择改造和重建的方式和方法?除了用新旧技术结合的方式重建住房,还可以依靠建造仪式。保存比较成功的是日本人,他们以自明的方式让传统及其载体延续下来,并活在当下。如“式年迁宫”的“造替”仪式,虽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但从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传统礼仪和风俗去看,就不觉得奇怪。这类残存的建造仪式中国也有,如风土建筑中的匠作仪式在许多地方的造桥建屋中还保留着,在台湾乡间这些建造仪式甚至还很盛行。风土建筑的前途有4种模式,即标本保存的、活化再生的、新旧共生的和再造重塑的。其中,第一种内外空间基本是像文物一样原址、原貌对待;第二、第三种着眼于将历史空间融入现代生活;第四种主要是利用历史地望新造仿古观光景区。当然,4种模式之间常常会有互涵,其中运用的层次和水平也正体现于此。近年来,我们做了几处风土建筑保存和活化的实验性项目,就是想激活传统中一些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为一个地方可以在这些传统空间和民俗中找回自己的历史身份。以台州海门老街保护工程为例,在台州市中心的椒江区大部分都要拆旧建新的背景下,我们抢救下了一条长仅230米、平均宽度4米~5米的老街。这条老街是近代沿海开埠城市早期难得的活标本,就像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南京路,靠江一段是西式立面为主,反向的另一段则以中式立面为主。老街修缮先从基础设施做起,水电管线重新铺设,主管道就在麻石板路下面,施工时撬起石板,完工后再原址放回。接着全面修缮临街建筑,部分维修,部分落架大修,施工时装饰构件全部拆下,竣工前再原位置装回。这条老街不但保存了下来,而且街边的祠庙、海关、老字号商铺、小吃、传统工坊等都找了回来。这条老街甚至还成了巡行、婚庆等仪式的场所,成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家园。

四、新旧风土的共生

宁波也是一个已经改造过的古城,老街区保留下来的很少了,其老城西南的月湖区,历史上曾是宋、明浙东学派设坛讲学的地方,地望很高,但这个月湖旁的月湖西区老街坊近两年发生了巨变。从两张2009年和2011年航拍图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几公顷的街区被拆得只剩下几栋挂牌保护的房子。这个例子很典型,几乎就是中国古城变迁的一个缩影。为什么要拆?因为要建地下停车场,不拆工程没办法进行。城市要往前走,还要保留具有农耕时代特征的老街区,并要适应现代城市生活,这就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我们一直在研究这类问题,最终还是接受了善后任务,把它重新恢复了。设计策略是新旧分开,旧的旧做法,新的新做法,但新中有旧、旧中带新,有一定程度的互涵关系。对于复建,因拆旧后的木构件大都还在,基本上有条件加以复原。靠街区北面城市干道中山西路一侧拆出3000平方米的一大块空地,却没有必要复旧,因为那些拆掉的临街房子都是当代建的,质量并不高。那么,是空出一个城市小广场,还是在其上建新房子(包括仿古和创新两个选项),这是一个设计策略的选择。空地南面是保留下来的屠氏别业,院子东西向,深灰色的清水砖山墙做成马头墙和观音兜的结合体,很特别,拆了北面的房子正好露出了它的形貌。我们先做了广场方案,用两侧水平线轮廓的新建筑衬托屠氏别业,与后者的折曲线形成了强烈的平仄对比,但新建筑的面层也做成清水砖墙,使二者在质感和色泽上又达到一致。屠氏别业前做了一个可以倒映墙体的景观水体,上面有一个活动舞台,可以在这里演地方折子戏。这样,老建筑就可以与城市直接对话了。另一个比选方案是建一座临街博物馆,把广场变成内庭院,并将屠氏别业纳为博物馆的一部分。这个选项空间利用效率高,临街城市界面连续,同样与老建筑形成平仄对比关系。最终,全国专家评议会还是以一票之差选择了前者,因为它把拆除这件坏事转化成了好事,让街区重新直面城市,并形成了新的场景氛围,也就是让街区又“活”过来了。海口骑楼老街的保护与再生项目也是一个典型例子。骑楼在大家印象中都是灰白色的。但我们团队里的材料修复专家通过取样实验,发现历史上的骑楼其实是彩色的,以蜃灰或石灰砂浆打底涂上矿物颜料,一楼一色。那么,到底要不要把它再现出来?这涉及到对“整旧如旧”的理解,争论很大。项目团队最终决定还是在中山路骑楼老街尝试一下带色面层,因为骑楼原本就是带色的。竣工后的效果得到了全国专家和当地老百姓的广泛认可,恢复了浓郁的民国老街味道。中山路的北端是面向海甸的长堤路,已多次改造过,只留下四栋老骑楼,因此,更新设计没有仿造老骑楼形式,以避免新旧混淆、比肩争风。我们选择了新骑楼,空间类型是关联的,但一看就是新建筑,在新旧对比的同时,有那么一些古韵若隐若现,该项目完工后被称为当地的“新外滩”)。正如唐朝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所言:“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我们一定要和着故旧的遗产一起往前走,不要把它们任意拆掉或改掉,“与古为新”是中国古人的审美境界,也是西方文明走到今天殊途同归的理念。

作者:常青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