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服饰元素下现代服装设计课程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服饰元素下现代服装设计课程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服饰元素下现代服装设计课程应用

【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先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民族服饰文化又是其中光彩夺目、形式多样的一个篇章。在现代高校服装设计类课程设置中,人们更多关注服装设计、款式、结构、面料等方面,如何把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加入到课程中,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元素与当代服装设计课程相结合,迎合时展的步伐,以还原和创新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同时更加注重课程教学改革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学生为本,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体,响应国家号召,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改革从发展和创新出发,加入民族服饰元素的服装设计类课程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民族服饰;创新;服装设计课程;传承与融合

服饰和礼仪历来是一个民族外在的文化承载。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件总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民族服饰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现代高校服装设计课程的设置上更多关注服装设计本身,缺少对民族服饰文化元素的运用。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学生对服装艺术设计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创新。21世纪,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快捷,行业与行业间的界限在慢慢淡化,更多是资源互补、共享,而民族与时尚也在慢慢融合。

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

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见证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21世纪,人们的穿着服饰越来越简洁,民族服饰也被汉族同化,许多民族的传统服饰已成为一种文化记忆,或是作为特殊时间和场合穿着的一种符号象征。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衣冠古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却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慢慢消亡。目前,许多古老的民族服饰手工艺和服装款式结构都面临失传,原因之一就是后继无人。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服饰手工艺不感兴趣,从而使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希望可以倡导传承从教育入手,让民间工艺技术从高校起步,加强民族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对新人进行传、帮、带的教导,使他们尽快掌握工艺技法,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和接班人。

二、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服饰资源非常丰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民族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材料、工艺、装饰等都各有特点,民族服饰文化积累了不同时期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服饰制作经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非常值得现代服装学习和借鉴。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经历千年,根据居住地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变迁等因素而创造出极具特色和实用性的民族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带来浓重的色彩。服饰文化体现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于我国现代服饰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族服饰不仅作为一种物质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更是作为一种文明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现代服装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

全国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或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大约有260余所,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包括理论课、实践课、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几项。对课程知识、能力、信息获取及课程目标都有明确规定,课程设计相对合理,对于学生学习服装设计或者服装工程都有较合理安排。在各个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对于民族服饰设计开设课程较少,或有涉及,但内容较浅显,课时较短,达不到深入学习了解、继承和发扬的目的。

四、民族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类课程的融合

服装设计类课程是服装专业本科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民族服饰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在服装设计课程当中应多加引导学生加入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从课程论的角度对服装设计类课程进行研究,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科学性和理论引导。将民族服饰元素的图片或实物带上课堂,通过对民族服饰工艺、款式、色彩、图案、历史的研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首先通过手绘表现,其次设计成作品,完成小的模型,进行展览。通过筛选,选出较优秀的作品,出版作品集,对项目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

(二)与服装设计类课程的结合

服装设计属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科,是实用性、创新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加入民族服饰元素的设计手法之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加入民族服饰文化,使现代与传统相互融合碰撞,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意火花,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接触更多的民族知识,牢固掌握服装设计方法的同时,丰富设计元素。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动手能力,掌握相应的设计技法与民族文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课堂内容更多元化。

(三)与结构课程的结合

将服装设计结构课程与民族服饰文化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民族服饰结构更多是平面化,而服装结构课程可以更深层次解剖民族服装,使学生全面详细认识民族服饰文化,对推动中国民族服饰的发展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课堂上采取发散思维教学,鼓励学生对民族服饰大胆创作并勇敢实践。随着服装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服装强国建设的稳步推进,服装设计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涌现,在结构设计当中加入民族服饰设计元素,使学生了解民族的服装结构,加以改良和创新,与现代服装相结合,在了解的基础上变革,将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五、结语

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在于持续发展,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服饰文化传承机制的再建立,最为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心里要有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的责任感。在高等教育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服饰文化,从而达到传承和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蓉.民族服饰语言的时尚运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马蓉,张国云.服装设计:民族服饰元素运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3]殷广胜.少数民族服饰(上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王雅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