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设计人才多维协同培养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装设计人才多维协同培养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装设计人才多维协同培养机制

【摘要】校企协同是作为公共教育产品供给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现阐述了高校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校企协同的多维途径以及建立健全长效的校企协同机制等内容,拟为服装设计人才多维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思路。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校企协同;服装设计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建机制

1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对于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却长期限制在需求侧,与产业发展、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现行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与产业需求错位,从而更加凸显了供需端的结构不协调[2]。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建立管理体制基本合理、办学形式多样、教育质量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服装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1.1在应用型专业不断深化协同培养模式内涵

国务院于2010年5月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教育部也在2012年3月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高教30条”)中指出要“推动夯实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创新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建设工作于2016年9月如期开展[3],这体现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具体要求,也再次明确了高校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推动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对此,调整高校专业类型和结构,促进学校和企业、行业间的协同合作,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成为围绕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校企协同是指学校与企业根据产业与行业发展、专业理论与技术、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和实践内容,并共同承担相应的教学管理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实现实践育人最有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校企协同不仅能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高校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对此进行了阐释:白守仁认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校企协同在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等三个方面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甚至决定了其能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4];索凯峰认为,深化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已成为政、商、学界共识,更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5]。

1.2突出服装设计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的特色

这里的“校企协同”是指侧重于高校层面的、为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行业培养理论型与实用型相结合的技术人才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学校和企业作为协同(合作)主体相互选择的机制。校企双方以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为原则,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其二,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服装企业实习实践为辅的育人模式。学生先在校内完成必要环节的理论学习,然后在学校安排下进驻企业实习实践,旨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人才的应用性,而有别于纯粹的技能培训。其三,劳动与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以动手操作训练为主,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融会贯通。

2加强多维合作是校企协同的有效途径

2.1结合理论教学开展校外设计实践

学术界从校企合作的实践经验出发,借助博弈论、“三螺旋”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动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各方参与产学合作动力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使其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得到普遍认同[6]。服装类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的是研究型、探索型以及设计型人才,与职业教育培养的既能够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并将设计图纸转化为所需实物,又能够运用设计理念或管理思想进行现场指挥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相比,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有优势,然而生产操作技能存在短板,毕业后大多数需要经历所谓的工作过渡期或适应期,才能适应生产工作环境。结合理论教学开展校外实践项目,学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安排学生完成在校内无法模拟的工业化连续生产条件下的实践项目,认识、了解并操作最新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等,发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平台的优势。2016年4月,教育部连同有关部门加紧研究制定《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进一步鼓励和推动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7]。

2.2围绕企业需求进行产学研合作

企业提供资源和条件,保障和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优质人才在毕业后回到其曾经实践实训的单位,对企业形成反哺,这才是一种成熟健康的校企关系。对这一原则缺乏清楚的认知与运用,就会打击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实际上丧失校企合作“双主体”之一的地位,不利于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与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时,学校应主动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知识科技优势,为服装企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帮助,可为企业培训员工,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进行项目创新研发、产品或生产线升级等,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9月,有大约100所高校和400家企业在山东省产学研展洽会集中展示了山东省“十二五”期间产学研合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在通过工信委的1900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中,通过校企合作产出的比例在九成以上[8]。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围绕企业需求与之展开产学研合作是校企联合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实践育人模式健康实施的重要保障。

2.3根据双方需求开启互聘互动

服装企业通过聘请高校教师给设计人员进行授课和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学校可聘请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到学校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此外,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校内专业建设进行多角度、多渠道与企业探讨,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互聘互动模式满足了校企双方的实际教学、生产需求,激励了双方的合作热情与积极性,连同培养基地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一起,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3建立健全长效的校企协同机制

3.1成立校企协同合作专门管理机构

在一份2012年的调研报告中显示,50所受访高校中设有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或类似管理部门的比例不到三成,约12%的院校将校企协同合作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合并,其他约58%的院校既没有独立的校企协同管理部门,也没有在任何管理部门中明确校企合作的管理职能[9]。机构设置的不健全,导致管理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表现为制度的失效。完善学校和各教学单位的机构设置,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具体从三个层面来构建:一是在学校层面制定校企协同合作相关政策和规定,对各专业与企业的合作进行规范和引导;二是建立校企协同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对外联络,做好校企协同合作规划与资源优化,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建立校企协同合作教育委员会(理事会),充分发挥信息沟通等作用,寻找合作企业和合作项目,对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跟踪式服务。

3.2健全校外设计实践学时学分认定制度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到校外进行设计实践,在很多服装设计类专业仍作为必修环节之一来实施,教师工作量和学生所得学分与劳动时间和成绩不挂钩,在学时、学分方面缺少灵活、健全的认定制度,不利于提高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限制了校外实践工作的开展。鉴于此,应建立和完善更加灵活、柔性的学时、学分认定制度,例如,根据实践表现对学生所获学分进行分档,成绩合格的同学可取得规定学分,实践优秀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获得奖励学分;对在实践过程中做出突出成绩或取得显著成果的学生和老师予以表彰。

3.3完善校企协同合作财政保障制度

从管理机构的设置、服务平台的运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到教师的劳务津贴,校企协同合作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上的支持。截至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的财政政策尚未出台,由于并无专项经费收入,高校相关支出只能从政府对其的财政拨款、办学收入以及校友捐助中列支[10]。因此,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筹措资金或划拨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校企协同合作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可用于聘请企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的酬劳发放、校企双方人员因实践活动开展而产生的差旅费用等。资金充裕时可适当奖励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

4结语

作为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侧,高校特别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单位应密切加强与教育公共产品的需求方———服装企业的协同合作,精准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新方向,成立校企协同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学时学分认定制度,完善校企协同合作财政保障制度,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效能的社会服务回馈社会,为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张春明 赵美华 刘晶 于淼 单位:青岛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