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方产业人才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服饰行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上升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也使服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大后方,如何振兴东北服饰行业已经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大力培养东北服装设计人才更成为一个大问题。想要培养出更多专业服装人才,就必须加强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创新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重在探讨基于东北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东北;服饰;人才;专业课程;创新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北地区服饰行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目前,东北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较为知名的服饰品牌,“东北虎”便是其中的一个知名品牌。就东北地区服装企业发展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服饰人才短缺而限制了企业发展,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加上很多毕业生因为缺乏具体的设计经验,导致无法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同时因为毕业生频繁地更换工作单位,使很多毕业生陷入困境,无法正常参与到工作中。深究其中的原因不难看出,主要还是当代大学没有结合时展与企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导致很多毕业生学成后无用武之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地区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1东北地区的服饰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推进了东北地区服饰行业的发展。由于很多东北地区服饰企业规模较小,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东北地区服装行业的发展,最为突出就是人才招聘及培养这一方面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极有可能会影响到东北地区服饰行业长期健康的发展,现将东北地区服饰企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整理如下。
1.1很多服饰品牌创新能力滞后
由于东北服饰企业创新能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总体来看,设计创新能力还比较滞后,很多服饰款式都是靠效仿其他品牌进行设计,导致企业鲜少会有新颖且独具一格的服装款式推入市场,无法激起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使很多消费者逐渐失去信心与耐心,无法与省外或国际品牌相较高下,也无法在服饰市场中占据更多优势。如今,随着消费者对穿着打扮越来越重视,对衣着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普通、廉价的服饰很难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导致很多服饰产品难以打开销路,造成货物积压并占用企业大量资金,甚至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1]。例如因服饰产品库存量过大,导致资金无法流转,进而影响到企业正常发展。另外,一部分东北服饰企业没有结合本地特色来设计服饰,导致设计、生产出来的服饰缺乏应有的新鲜感,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无法占据更多优势,致使东北服饰市场陷入一种盲目发展的状态,最终影响到东北地区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1.2缺乏服饰策划专业人才
民营企业是私有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之重任,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地域、经济、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的民营服饰企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服饰企业,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东北企业都是以家族形式来管理企业[2],出现了很多管理问题。例如有部分家族民营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缺少长期经营思维,没有重视服饰企业品牌建设工作,这势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没有重视人才招聘,同时又对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导致企业人才青黄不接。尽管有部分企业设置了企业品牌策划管理岗位,但是并不重视人才的招聘与培养[3]。
2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2.1结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及企业岗位招聘需要调整课程内容
东北地区属中国经济大后方,由于当地社会与就业、经济发展条件限制等,致使一部分东北地区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所教授的内容又比较传统,导致所教内容与服饰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很多高校在开展复式教育的过程中都偏重理论方面的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过于概念化,针对性不够强,同时还不够具体,实训内容设置也不符当前企业发展需求,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模拟体系,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们的实战能力(只是学生毕业后在短期内无法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基于此,高校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现状与弊端,从实际出发,改变人才教学、实训模式,敢于突破教学困境,打破桎梏,调整服饰教学内容,同时还应着手改进教学方式,建立起企业实训模拟体系,这是当前东北地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第一大任务[4]。众所周知,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服装设计功底、创新能力,同时对学生文化素养也要求极高。所以,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胜任服装设计这份工作,更不要说在毕业后能顺利参加面试上岗。纵观东北地区服装设计专业学习情况,很多高校过于重视艺术类课程教学,忽视了文化课程教学,导致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艺术设计技巧,文化素质却跟不上,视野不够宽阔,创新意识不足,很难胜任今后的工作。基于此,高校必须加强文化课程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文化修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应多安排学生接触时尚界的一些经典案例。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大屏幕播放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人生及其经典服饰作品等,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关于服装设计发展历史与进程,感受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向。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及做好课后笔记,并布置一些与课堂案列相关的作业,以拓展学生们的见闻及吸收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们的学习视野,积累更多关于服装设计的知识。
2.2对不同服装品牌企业差异化定位,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特长
随着东北地区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功能日益细化,特别是品牌定位之间的差异化正在扩大。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关于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化教学,课程都设计得面面俱到,目的在于使学生们的设计综合能力获得提升,以满足日后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然而,从客观需求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若是强制性给学生们安排太多专业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不过来,精通程度不足。再加上如今很多“90后”“00后”个性都比较鲜明,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还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例如,部分学生对女装设计比较感兴趣,有的对男装设计比较感兴趣等,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就会多学,而对于不大感兴趣的课程就显得比较被动。由此可见,高校必须打破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确定新的教学方向,即在确保主科不落下的情况下,多鼓励学生去学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具体措施如下。(1)大一至大二阶段,加强理论教学,狠抓理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们基础理论知识及文化素质。(2)大三阶段,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领域),鼓励学生学习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并组织学生参与学习组织的模拟实训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3)大四阶段,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习,使学生能提前适应岗位及了解工作要求、设计流程、服装生产过程中等,为日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及打好基础。
2.3根据服装企业机构设计课程,提高学生设计能力
不管是哪一家企业,都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协作来完成各项设计、制造、销售等工作。高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必须重视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果课程设计的联系性不够强,那么就会导致教学系统不够完善,这也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混乱,致使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和发挥专业所长,影响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因此,学生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企业各个部门来设置专业,然后共同制定相应的教学与培养计划,使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此外,高校必须重视服饰品牌策划课程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品牌设计与管理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市场调研。目前,很多高校都偏重于说教式教学,不重视学生们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使很多学生创新能力一般。基于此,高校应加强班级实训学习,采用分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设计、制作服饰,如每半月设计一款由小组共同设计、制作的服饰作为课题作业,再由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将最后成绩纳入平时学习成绩中,以提高学生们的服装设计能力,使学生尽快了解服装设计方法。
3结语
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对设计实用性要求较高,如果学生实用性设计能力不足,就会影响到今后的从业能力。基于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际教学工作和对学生训练,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与能力,准确把握流行趋势,提高职业嗅觉和收集服饰素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企业服装设计岗位技能要求相适应,达到任职要求及能完成企业交待下来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丁英翘.东北地区服饰发展现状分析研究[J].才智,2014(24):261.
[2]韩静.东北区域服装市场发展及对策研究[J].纺织导报,2008(9):33-34.
[3]杨晓军.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15.
[4]王晶.基于成果导向型的《服装展示与陈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177-178.
作者:周笑男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