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国际化智造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国际化智造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助力国际化智造浅析

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是常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关键定位。瞄准新定位,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常州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所在。

一、立潮头、用真功,产业发展基础实

当前,常州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逐步从“需求依附”转为“相互支撑”。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更牢,加快两业融合的举措更实,建设智造名城的底气更足。政策引领,提升产业向心力。近年来,常州先后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以政策“干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效提升。为加速政策兑现,常州市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奖励第一批市级内资总部企业,加快服务业领军、两业融合等6类政策兑现,选树了一批行业新标杆,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融合提速,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市依托制造业发展基础,加快两业深度融合。为搭建两业融合的交流合作平台,常州举办了“深融新智造、服务新中轴”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深融发展大会,35家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园区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到目前,全市20家单位入选江苏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其中8家单位获评优秀试点,全省占比位列第二。一批企业级两业融合示范样板,一批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成果,走出“家门”,推向全省。载体活跃,提升主体支撑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对服务业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的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1—9月,全市服务业重点储备项目160个,累计完成投资21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76.81%。全市列统69家服务业集聚区中,34家营收超10亿元、12家营收超百亿元。一批园区(平台)、企业先后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等称号,多个集聚示范载体在全省评比中名列前茅。

二、借东风、绘蓝图,锚定目标再扬帆

未来五年,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提速常州智造名城建设,变“依附”“互动”为“引领”全市制造业创新发展?唯有抓住重点领域,聚焦“五极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能叠加出常州生产性服务的核心优势。以攻坚突破为核心,强化科技创新极。全力提高研发设计、双创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龙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等高能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强化科教城创新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两湖”科创长廊孵化平台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群。以数智赋能为牵引,强化数字信息极。以先进制造业为依托和主要服务对象,提升软件信息服务和新兴数字服务发展水平。争创一批省级数字前沿技术创新载体,建立一批以数字信息技术为重点的联合创新实验室。以服务实体为重点,强化产业金融极。做强银行、证券等主力金融,促进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加快推进“龙城金谷”建设,打造长三角科创资本高地。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新能源金融等新业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型经济等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以潜力释放为引领,强化智力商务极。以建设苏南商务服务新高地为目标,重点引进国内外会计审计、质量管理、数据服务等智力型服务领域知名机构。以高铁新城、东经120商务区、经开区中央商务区、武进科技商务中心等板块为重点,打造具有较高显示度的商务服务集聚示范区。以中轴崛起为契机,强化物流枢纽极。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以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核心区整合提升为突破点,布局“1核心3枢纽8中心”,形成枢纽引领、网络畅通、产业协同、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增强常州物流业国际及区域辐射影响力为重点,打造枢纽引领、通道支撑、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枢纽+通道+网络”的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实现“联动沪宁、辐射南北、中轴支点、融合一体”。

三、常奋楫、勇争先,乘风破浪逐新高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必须换挡生产性服务业变速跑,在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上加速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全市重大战略实施的助力推动作用,更好地支撑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推动创新动能倍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围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全市先导产业,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平台机构。支持辖市(区)与华为、航天云网等国内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引进中国信通院、中国电标院等高端智库、权威机构和龙头企业。支持分区分片式打造科教城“科技孵化”、绿建区“绿色环保”等区域生产性服务特色品牌,提升智造名城竞争力和影响力。激发开放共联活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主动承接国际新一轮高端生产性服务转移,大力引进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等制造服务业外资企业。深度嵌入上海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一批服务业“龙城飞地”,构建“上海孵化研发—常州落地转化”的新发展模式。加强苏锡常都市圈服务业合作,联手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和太湖湾科创带。以金坛、溧阳融入南京大都市圈为契机,提升常宁软件信息、科技金融等领域服务业合作水平。强化融合场景应用。围绕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区域集聚等两业融合试点,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围绕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等10大领域,挖掘制造业“微笑曲线”中服务端的价值,拓展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路径。围绕全市8大标志性产业链,鼓励“链主”企业率先拓展整合上下游服务环节,促进产业链优势企业与服务配套企业集群协同发展。加大龙头标杆培育。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培育力度。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全国100强及国内外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在常设立总部;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企业、星级企业、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建设一批规模效应明显、市场整合能力突出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常州企业“上市集群”。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重点企业向高端服务领域拓展。促进产业联盟凝聚。探索建立一批推动两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创新联盟、产学研用合作的产业技术联盟以及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式,促进产业对接、信息互通、科技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战略协同和跨界融合发展,增强联盟辐射力。

作者:潘冬铃 单位: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