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手术室护士行为管理护理服务质量效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行为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中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产科手术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号,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00例,采用护士行为管理护理模式,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比较分析观察组的护理人员行为管理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两组患者对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在进行行为管理模式后,在基础护理、文书管理、专科护理、药品和器械管理、消毒隔离和教育能力上均要显著地高于治疗前(P<0.05);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情感支持、沟通交流、健康教育和住院环境评分上均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护士行为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产科患者在整个手术室护理过程中的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在提高患者满意度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行为管理;产科;服务质量
手术室作为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的繁多,临床任务繁重,不良的操作就可能对手术的结果造成影响,手术室的质量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手术室护理作为手术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重要的环节[2]。对护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对于整个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将对200例进行剖宫产的产妇采用护士行为管理的护理模式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本院进行产科手术的2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5~35岁,平均年龄(29.5±4.3)岁;对照组:年龄27~37岁,平均年龄(30.7±4.8)岁;两组患者在患者年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对本次研究均表示同意与支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进行相关知识的宣讲,术前对患者的情况,和术中的注意事项,同时术后密切的关注临床体征及其他基础护理。观察组采取护士行为管理的护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1)组织架构构建及培训。组长为本科室护士长,组员为责任护士,高年资护士2名、护理骨干成员3名等组成。以规范手术室护士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核心目的。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手术室护理的专科知识的学习,对整个手术室的环境安全、急救药物、器械、消毒隔离方式及护理文书管理等进行相应的培训。(2)明确岗位职责。护士长作为护理行为的主导者,进行工作细化管理标准,确保每项工作能按照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执行及落实,同时根据标准进行适当调节,加强监督,鼓励成员进行问题反馈,规划各组员的具体职责。组员根据护士长制定的规章职责严格执行。(3)手术室护士行为管理的实施。由组长将手术室的具体问题分解为独立的工作项目,落实工作细节到每个岗位及每个人,细化工作流程,小到文书管理工作,大到危重患者的抢救,均应按预定计划进行。术前积极的、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提供主动的医疗服务,仔细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利用发放宣传手册、观看短视频等方式将手术麻醉以及手术过程相关知识传授给患者,提高其认知水平。结合以往成功案例促使其顺利必胜的信念。进入手术室后小组成员全程陪护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孤独感。借助智能终端设备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进一步缓解患者紧绷的神经,过度紧张者小组成员紧握患者双手予以精神抚慰,利用安慰性语言宽慰患者。术中利用加温毯、加热帽做好保暖工作,输注液体经加热器加热至37℃后再行输注,避免机体固有热量的快速流失。麻醉复苏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于麻醉复苏室内全程陪护患者,患者脱离麻醉复苏后告知手术结果,消除患者存在的恐惧和担忧感。与病房护士做好患者交接工作,重点患者则是以标识卡予以提示,做到重要信息的互通有无[2]。
1.3观察指标
(1)比较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行为管理前后的护理能力,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能力、文书管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病房环境、急救药品及器械、消毒隔离和健康教育(每项满分为20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素质越高);(2)比较两组患者对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主要包括住院环境、护理技术、护理服务等相关项目评分(每项满分5分,分数越高代表满意度越高)。(3)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包括:护理差错发生率、护患纠纷、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进行记录,护理满意度信息主要从术后访视单中进行获取,根据患者在本次手术的实际感受进行访视单的填写。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本次研究涉及到的评分项目)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护理人员行为管理前后的护理素质情况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中各护理环节评分情况比较,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比较,见表3。
3讨论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在整个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实施是保证手术有效顺利进行的重要的环节[3]。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管理学也逐渐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手术室中实施对护理行为的管理模式近些年来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4]。实施行为管理的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5]。产科手术室是产妇手术和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中的任何的环节都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产科的手术室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产科手术室的手术量较大,工作负荷较大,护理差错的发生率较大[6]。有研究指出由于产科的特殊性,其护理风险要显著地高于其他科室。杨帆[7]在其研究中证实,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前馈控制模式的实验组护理差错率0.00%、护理满意度94.00%,与实施传统管理模式的对照组12.00%、78.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采用前馈控制模式有助于降低护士护理差错行为发生率、改善当前紧张的护患对立形势。本次研究中实施手术室护士行为管理的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00%、护理满意度98.00%,与对照组9.00%、81.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得结果与已有研究相吻合。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技术、护理态度、情感支持、沟通交流、健康教育和住院环境评分上均要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手术室护士行为管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原因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多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整个手术过程中产妇的意识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在手术开始时产妇多有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存在,因此护士的行为对产妇对手术过程的满意情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实施护士行为过程中,首选设定护理目标,在对目标进行分解,实施责任到人,能够让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职责和方向,在护理人员对自身能力大小和责任范围都比较明确的前提下,可以对工作进行有序的实施,不会因为手术的强度和工作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工作顺序的混乱,且采用护理行为管理能够充分的调动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心,降低在整个产科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8]。同时行为管理模式会定期地召开护理质量的交流活动对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避免类似的护理误差的二次出现[9]。在整个手术室的护理过程中手术室的护理质量的提高最主要的还是护理人员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发现在实施行为管理模式的前提下,行为管理组别的护理人员的在基本操作技能上均有所提高,包括:基础护理、文书管理、专科护理、药品和器械管理、消毒隔离和教育能力。在护理行为干预的过程中能够规范细节护理的管理,在整个管理模式的实施下,护理人员能够自主地开展工作流程,通过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进行问题分解后及时的处理[10,11]。无论是文书管理还是严重的患者的抢救工作均责任到人,让整个手术室的护理行为更加的标准化、细化和透明化[12]。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不但对跟人技能素质进行考核同时也对工作中的表现和态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13,14]。该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人员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在提高管理效果上具有较好的效果[15]。该方法值得在产科手术间内进行应用。综上所述,采用护士行为管理模式在产科手术护理过程 中能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张莉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