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内部控制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内部控制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部控制与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摘要:在当前大型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各大大小小商业银行追逐业务规模扩张的趋势下,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精细化,增强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本文研究个人信贷风险的管理,立足于个人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从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为增强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提出建议。本文认为:提高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适应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和直面日益扩大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才能保证商业银行在危机和动荡中都能稳定经营;只有建立其良好的内部基础,才能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不断增强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保持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个人信贷;个人信贷风险;分析管理

个人信贷业务是指银行将资金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给个人,借款到期时收回资金并以取得利息收益的业务。按用途主要分为个人消费类信贷和个人经营性信贷,其中个人消费信贷以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为主。个人信贷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而导致银行信贷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目前国内现状分析,应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为主。如果说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融通犹如循环的血液,那么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就承担着细胞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着推动资金的融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传导宏观经济政策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安全和宏观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商业银行的风险不仅危及其自身,也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安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球化趋势,以及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整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维护国民经济的安全性和持续发展,以最大化商业银行在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和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成为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提高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能力,不仅有利于保证居民存款的安全性,也有利于推动个人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最终受益的仍然是消费者本身。在发达国家,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历程长,规模大,发展成熟,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骨干力量,而经济的增长又将进一步带动信用消费的发展,因此,为获得良性发展,就必须要规范信贷市场,提升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一、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个人信贷业务整体发展速度较快

近年来,由于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超前消费”观念也应运而生,为国内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高速发展孕育丰实的土壤;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个体工商户遍及每个角落和行业,个人经营性信贷需求也随之高涨,同时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指导和规范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个人信贷业务整体呈健康和快速发展态势。

2.个人信贷业务产品较单一

个人信贷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个人消费类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类贷款主要有个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其中尤以房屋和汽车消费而形成的贷款为主。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个人住房贷款办法》和《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后,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作为民生工程的消费信贷业务,但受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个人住房贷款仍是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主营产品之一。

二、存在问题与实例分析

随着个人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以虚假资料骗取、套取银行个人贷款或开发商“虚假按揭”非法套现及银行内部人员内外勾结骗贷等案件时有发生,暴露出快速发展背后一系列严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

1.信贷风险意识薄弱,内部人员道德风险不断

一方面,在市场竞争压力下,信贷人员关注业绩而忽略风险,贷款调查和审批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阙方平、张鹏、熊飞(2007)指出“逢贷必抵”观念盛行,信贷人员只注重贷款抵押品而忽略贷前调查及第一还款来源。另一方面,由于过于追求扩大规模,员工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内部人员因道德风险引起的骗取资金、挪用资金事件层见叠出,凸显银行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发生在温州银行的骗贷案,涉案人员均为银行内部人员,犯罪手段包括伪造房产证、土地证和抵押证向银行申请贷款骗取信贷资金,多次犯案共套取1600多万,事件持续时间长却没有人发现。

2.“假个贷”、骗贷案现象频繁,内部控制失效

以虚假资料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以套取银行资金或进行重复贷款,开发商与借款人通过抬高住房价格套取银行资金以获得额外收益,或开发商与关系人合伙共同制造虚假按揭骗取银行贷款并挪为他用或携款潜逃,导致楼盘无法按时完工或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形成烂尾楼,抵押物失去变现价值,这些金融欺诈和犯罪的行为屡见不鲜。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森豪公寓”项目中运用造假房屋合同和收入证明的方法在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申请贷款,整个过程中骗取的贷款累计达到6.4亿元。华运达外移了这笔资金,而“森豪公寓”这个项目则由于资金断裂导致工程停工,无疾而终。最终,在北京分行的内部审计中被发现,但也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放贷时的调查与监督力度不够,贷款发放后的持续检查工作也存在问题。2010年齐鲁银行发生一起震惊业界的金融诈骗案件,在这次事件中,关键人刘济源利用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漏洞,利用伪造的金融票证骗贷,涉案金额达到101亿元。

3.“重贷轻管”观念盛行,贷后管理缺位

贷后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一整套贷后管理体系使商业银行未能及时发现风险,采取防范措施,是商业银行风险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也是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三、问题形成的内部因素分析

诸多银行案件和其反映出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银行员工本身素质问题,为了牟利私自挪用信贷资金;二是银行业的揽储大战,为了追求利润和规模,只重视业绩而忽略风险;三是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基本上每个案件都涉及贷款审查过程和相关人员,有些甚至是利用职位便利,审查过程等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从内外部因素分析来看,案件频发归根究底在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外部环境的缺陷又进一步催化了风险的产生。

1.信贷风险文化建设不足,信贷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

一方面,风险意识不足。随着金融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显著的竞争压力容易使银行为了扩大信贷规模,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忽视贷后管理,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忽略风险管理。信贷人员贷前调查不深入,过度依赖抵押质押品和担保,贷中审查不严,责任无法追求到人,忽视贷后管理,普遍存在重贷前管的观念,放松对贷后资金使用进行有效监控。同时还存在内外部人员勾结共同骗取资金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产品种类增多,以及社会上不乏金融欺诈犯罪的行为,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熟悉本行规章制度和国家政策规定,还要对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和各行业发展情况和前景有清楚认识和掌握,既要宏观把握又要善于发现细节的风险点,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对于信贷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准入资格的严格把控,由于信贷人员产生的操作风险屡见不鲜。

2.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缺乏执行力和约束力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贷风险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归根到底都是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执行力。很多商业银行虽然建立了一整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成了一纸空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些规章制度生搬硬套,缺乏对新的经济形势和银行内部实际情况相结合,教条化、简单化;缺乏执行制度配套的程序控制,制度运作中具有盲目性,可操作性差;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业务分工不明确,权力制衡失效;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和人员操作失误,内部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四、构建个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1.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

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灵魂,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不仅有利于规范人员的行为,防范道德风险,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企业向心力的重要保障。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以董事会、股东大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同时组建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纵向管理线条上实现了垂直化管理,对其他商业银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鞠惠文(2011)指出国内信贷纵向线条过长而横向制约不足的缺陷。因此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大部分未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存在产权不明、内部人控制等现象。因此首先必须建立包含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治理结构,各司其职、实现有效制衡。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即银行行长相分离,确保董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在银行业务战略的决策权、银行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权,并实现对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督,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或内部人控制。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视贷后管理

强化对贷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对银行内部人员尤其是客户经理和风险管理人员对于贷后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内部人员对贷后管理的认识,并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贷后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贷后管理的专业队伍。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借鉴国际先进的贷后管理技术,曲建辉(2012)提出从预警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和风险决策四个层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是完善贷后管理的重要举措。商业银行应充分采集银行内外部和客户的个人信息资源进行归集和整合,在充分考虑行业、区域和客户风险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选择预警指标,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深层分析,由信贷部门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和工具对风险进行分散、转移和转化工作,同时还要注重对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和管理机制的实时监控,对风险管理决策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的及时性。

4.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的稽核转型,完善内部审计体系

首先,转变传统以纠错检查为重点的稽核理念,方学梅、欧晖(2012)提出要以使内部稽核服务于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为核心理念,促进稽核部门协助业务部门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体系,而不能单纯地将稽核作为一项检查任务。其次,优化稽核组织架构,建立垂直化的内部审计体系。由总行向分行派驻稽核小组,实现总行合规部门和分支机构审计机构之间的沟通,按业务条线和风险条线划分稽核范围,对条线稽核人员进行培训,由专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对口检查,使稽核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再次,提高稽核工作的综合性,对包括风险管理、日常经营和内部控制等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向综合审计的过渡。从优化业务流程和绩效考核标准、从新产品、新业务、新系统、新风险寻找突破口、从业务条线层级管理等等方面入手,不断丰富稽核项目的内容,实现价值增值。最后,不断完善稽核手段,提高稽核质量。不仅要强化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功能,还要利用信息化平台使日常经营信息在银行内部传递以便进行实时的监控,同时要从稽核队伍建设、专业人员培训和评价方法改进入手,使稽核更具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既要重视全面检查又要关注关键风险,既要全面提高稽核质量和稽核效率又要重视对稽核和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相应的整改和责任认定等制度,从而为银行改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雪梅,欧晖.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下的稽核转型[J].中国金融,2012(09):30-32.

[2]刘凤娟,万令.巴塞尔资本协议及其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06):72-73.

[3]李萍.试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参考,2011(17):64-66.

作者:蔡韫 单位:杭州英杰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