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进行风险管理的方法是:

1.1.1进行风险评估

1.1.1.1对患者自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进展较快,可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常伴有多脏器的慢性疾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减退。同时,这些患者的自身保护意识不强,易发生跌倒、烫伤、坠床等风险事件,且大部分患者自身未能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容易因用力排便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因长期卧床引起压疮等。

1.1.1.2对用药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较复杂,经常要使用降压药、抗凝药、强心药等多种药物,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用药的过程中若未能按照医嘱用药,或用药配伍不当,或忽视患者其他合并症及个人体质的差异,易引起患者不适或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另外,漏发、错发口服药、遗漏静脉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剂量不当、静脉滴注速度过快等均是常见的用药风险因素。

1.1.1.3对仪器及操作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患者经常会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若仪器保养不到位,抢救时仪器发生故障,会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护理人员操作仪器不熟练,也会引发护理风险事件。

1.1.1.4对护理管理风险因素的评估心血管内科疾病病种较多,病情较复杂,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薄弱,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差,盲目地执行医嘱,对患者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评估得不够准确,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会延误患者治疗的时机,影响患者预后的质量。

1.1.2进行护理风险管理

1.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心血管内科护士长和高级护理人员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按制度办事,并根据心血管内科疾病的特点,遵循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制定人性化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合并症、生活自理能力等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参照护理预案做好有预见性、有目的性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进行日常监护及急救的能力,规范应急护理流程,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出现护理风险事件后,需由护士长和责任护理人员详细登记所发生的事件及预后,并由风险护理管理小组针对该事件进行归纳性的反思,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及措施,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

1.1.2.2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发生风险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在病床上安装护栏,防止其坠床,在走廊上设置栏杆扶手,并保持地面干燥,防止其摔伤。对患者及其家属宣传预防风险事件的知识,提高患者主动规避风险因素的意识,并指导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患者在便秘时,叮嘱其切勿用力排便,可遵医嘱为其使用缓泻剂,防止其因用力排便诱发心血管事件。

1.1.2.3加强用药管理护理人员应熟悉不同药物的药理、药物的毒副作用及给药途径,合理地进行药物配伍,在配药前查看配伍禁忌表,登记可能出现配伍禁忌的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并在用药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的制度,分别在用药前、用药过程中、用药后查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患者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输液滴速等。必要时使用输液泵、静推泵为患者用药。叮嘱患者在自行使用药物时不可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改服其他药物等,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3]。

1.1.2.4加强仪器管理,提高操作技能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治疗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保障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治疗仪器的功能。医院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定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避免因仪器操作不当而延误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

1.1.2.5改善护理管理方法医院可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组织其学习有关新药物、新仪器的知识及使用、操作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掌握患者发病的症状、体征、近期治疗及用药的情况,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肺功能,重点观察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全面掌握并评估患者病情的进展,消除潜在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风险管理预案进行护理工作,规范护理服务的流程。医院还要培训护理人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保障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事件,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抢救、治疗时机,改善其预后。

1.1.2.6妥善处理不良的护理事件一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并说服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无惩罚性地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护理风险事件,以便风险管理小组能够及时分析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整改护理模式,改善护理流程。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情况,并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定表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护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1.3%,其中有1例患者跌倒,有1例患者出现了压疮。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发生了风险事件,占本组患者的9.4%,其中有2例患者跌倒,有3例患者出现了压疮,有7例患者接受的护理服务操作不到位,有3例患者接受的急救处理不当。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53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6%,对照组中有14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87.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较重,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事件,直接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和预后的质量。因此,在心血管内科开展风险管理尤为重要[4]。开展风险管理可进一步健全护理模式,将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结合起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全面、稳定地康复[5]。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这说明,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黄海燕 单位:广西桂林市恭城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