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院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8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院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8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院护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8篇)

第一篇:静脉治疗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

质量管理工具是为实现质量目标借以使用的标准、制度、规范、方法等手段[1]。护理质量在医院管理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2-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4]。静脉治疗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很大的比例[5],如何评价和持续改进静脉治疗护理风险管理质量一直是护理人员及管理者重视的课题[6]。随着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多种输液工具如留置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输液港等新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大部分护理人员却对多种输液工具的适应症掌握不全面,操作不规范,对各种药物的用药途径不了解,造成输液安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能更直观的列举出静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分析讨论,整理改进措施[7],使整改更明确、更具有目的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1月~2014年6月与2014年7月~2014年12月份静疗专委会对静脉治疗住院患者抽查质控800人,其中上、下半年各400人,内科5个病区、外科4个病区、儿科2个病区、妇产科2个病区。检查小组由1名组长,5名成员组成,均为取得静疗专科护士证人员。

1.2方法

1.2.1制订静疗风险管理检查项目及评价标准:静疗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31-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修订了我院《静脉治疗质控考核评分标准》,2013年对全院护士长、各护理单元质控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工具5次培训及试用;2014年1月正式应用到静疗护理风险管理质控中。评价标准共包括7个项目,24条,总分100分,包括技术操作规范、告知书;置管的护理;输液的护理;执行单;巡视观察;置针前后健康教育;有无并发症;有无相关投诉。≥90分合格。

1.2.2检查方法:2014年在住院病区每月随机抽查静脉治疗患者共800人(置PICC或BD针),对静脉治疗患者行风险管理检查评价,上、下半年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质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追踪评价。并抽问65位非静疗专科护士的护理人员对静脉治疗风险管理重视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1.2.3反馈总结:静疗质控人员每月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科室护士长,科室运用PDCA循环模式查找问题的原因,写出整改措施,上报质控组及护理部。

1.2.3.1利用查检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见表1。

1.2.3.2利用柏拉图找出影响静疗风险管理中主要问题,以便确定改进关键项目的图表。2014年1月~2014年6月静疗护理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1。通过柏拉图显示,静脉治疗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穿刺点渗液、渗血;未按药品选择合适输液工具;输液工具无置管日期;而穿刺点渗液、渗血是最主要问题,应首先解决。

1.2.3.3选择质量管理工具中鱼骨图:鱼骨图是一种分析质量结果与可能影响质量因素的一种工具,又称因果图。鱼骨图可以将影响质量的原因找出,形成因果对应关系,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对正确的对策实施有很好的帮助。根据鱼骨图,全院对PICC和留置针穿刺点渗液、渗血进行追踪评价。1.2.3.4选择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柱状图:将2014年下半年查房结果与上半年作比较,护理人员对静脉治疗风险管理的重视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2结果

2014年1月~2014年6月与2014年7月~2014年12月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前后静脉治疗风险管理存在问题行组间比较存在问题明显减少。从此表可以看出,2014年上、下半年静疗管理组运用质量管理管理工具行统计分析比较,静疗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减少了39.4%;护理人员对静疗护理风险管理重视程度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了55.3%,取得了良好效果。

3讨论

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工作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各级医院普遍存在静脉输液多,工作量大,因静脉输液引起医疗纠纷增加的现象[8]。有报道显示,静脉输液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9]。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质控进行分析前,对查房存在的问题都以口头、文字,未进行具体统计分析,对质控存在的问题难以表述清楚,也很难让护理人员知晓静脉治疗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对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整改。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有利于静疗护理风险管理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控制。查检表的使用可以明显看出每个月存在的问题情况;柏拉图将存在问题的数据进行对比,找出存在问题的发展趋势;鱼骨图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使整改率有效提高;柱状图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较直观的反映质量结果信息。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使护理质量明细化达到了用数据说话的目的[10],有利于质控人员对质量的动态观察和分析控制,确保每一个存在的问题具有可查性,以便追溯其发生的原因。护士是护理质量控制的关键人员,也是护理质量的直接控制者[11]。因此,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充分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把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部过程中,不断提升了护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值得在医院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英 周建芳 何晓英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第二篇:护理风险管理中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效果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小儿常哭闹,头皮松动与天生好动等因素常导致反复穿刺[1]。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因小儿群体特殊,极易引起患儿家属不满,恶化护患关系,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2]。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我院将80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头皮静脉输液患儿80例,根据计算机随机号码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均需采取头皮静脉输液,并排除:①有遗传性疾病的患儿;②依从性较差的患儿;③营养不良、愈合较差的患儿等。本设计符合医学伦理学相关规定,并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再行前瞻性研究。其中,试验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3岁,平均(5.8±1.3)岁;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10岁,平均(5.9±1.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输液操作,试验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①技能培训:首先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内讨论输液失误的常规经验,总结以往操作失误经历与教训,查阅相应文献,寻找头皮静脉输液危险因素,并分析操作失误主客观因素,以操作好的护理人员带动相对较为生疏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的操作方案。②定期培训:试验人员与护士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输液技能培训,学习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并改善护理负责与安全意识,保证输液前认真核对器械型号与药剂,从根本上预防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③每天总结:护理人员于每天下班前针对当天出现的反复穿刺、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对操作水平有限的护理人员应重点培训,对于哭闹的患儿采取奖励与转移注意力干预,多与患儿沟通。检测方法[3]:①两组患儿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记录:由试验人员全程跟踪,观察并记录每1次输液过程,记录反复穿刺,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现象的发生,计算发生率。②两组患儿穿刺疼痛程度评定:应用Wong-Baker笑脸量表评估静脉穿刺疼痛,共1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疼痛;应用FLACC量表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客观评价,分数越高代表患儿越疼痛。统计学分析:以Epidata3.1录入数据,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穿刺疼痛程度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儿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经χ2检验后,试验组患儿反复穿刺、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儿穿刺疼痛程度情况比较:经t检验后,两组患儿干预前Wong-Baker评分与FLACC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后Wong-Baker评分与FLACC评分与同组干预前组内比较,均显著性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干预后Wong-Baker评分与FLACC评分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三、讨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常出现反复穿刺、液体渗漏、针头脱落、感染或静脉炎等不良事件,患儿家属产生不满情绪,使静脉输液室成为医疗纠纷重灾区[4]。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归纳、总结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并针对因素采取相关措施,预测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性,是改善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在临床上逐渐被普及[5]。护理风险管理可针对小儿静脉输液中穿刺水平不一、患儿又哭又闹、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针头穿刺位置不稳、患儿自行拔针与绷带固定不牢等因素逐一给予干预,通过组织穿刺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能,加强巡视以观察输液畅通与否,避免患儿哭闹,弹力绷带应用等措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尽力保证护理人员操作水平“快、准、静、稳、牢”,使患儿不哭不闹,积极配合,减少患儿痛苦,从而改善护理质量[6,7]。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我院对80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试验组患儿反复穿刺、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干预后Wong-Baker评分与FLACC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液体渗漏与针头脱落发生,缓解患儿因紧张与哭闹造成的穿刺疼痛,减少医疗痛苦,缓解日趋紧张的护患关系,减少投诉与医疗纠纷的发生。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值得形成成熟、专业化的护理管理模式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借鉴性。

作者:李娜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输液室

第三篇:护理风险管理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是一项将荧光素钠从静脉注入人体,利用特定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及灌注过程的检查。它是眼底病诊断检查的重要方法,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诊断技术[1]。但是在检查过程中,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1%~15%[2],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可有效降低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所致的严重后果。近年来本科加强对眼底荧光素纳血管造影的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了风险系数,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765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90例,女375例,年龄18~85岁,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30例,眼底静脉阻塞75例,眼底动脉硬化65例,视乳头病变42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53例。造影药物20%荧光素纳为3ml/支(广州明兴制药有限公司出品)。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362例及实验组403例。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362例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403例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为实验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过敏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检查,询问病史及有无心血管疾病和药物过敏史,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充分散瞳后进行检查。1.2.2实验组在常规方法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加强风险管理。

1.2.2.1检查前重点

护士首先对风险管理思想上重视,针对不同患者、病情进行护理干预[3],每班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制度,做好“三查七对”,抢救物品每班检查,处于备用状态。非正常上班时间不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科室在进行眼底血管造影时,上级医师、值班护士无特殊情况不能离开病房,有事外出时告知护士长或主班去向。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病人需由家属陪同,造影前详细告知病人及家属造影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过敏反应症状及检查后注意事项,征得病人或家属同意后签定《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自愿书》,造影前造影医师再次检查同意书是否签字完备、再次告知相关注意事项,确认皮试结果阴性后方可检查。护理人员给患者应用药物前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有荧光素钠过敏史及其他药物、食物过敏史,凡有该药过敏史者禁忌做该药的过敏试验。造影前使用22G留置针穿刺,防止造影剂渗漏,保证静脉通路畅通,便于发生不良反应时及时用药。

1.2.2.2检查前心理护理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检查在暗室内进行,患者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4],因此造影前做好解释工作非常重要,护士必须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造影的必要性、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以及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取得患者的配合,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检查顺利进行。

1.2.2.3检查中重点

在注射造影剂时,护士应密切观察命体征、用药反应,做好记录,对症处理。常见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时停止拍摄,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喝温开水;出现荨麻疹时遵医嘱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出现过敏休克立即平卧,按过敏性休克抢救程序进行紧急处理。

1.2.2.4检查后重点

患者做完检查,护士做好记录,如遇上病情变化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班。住院患者留置针全部留回病房,根据治疗与否处理。门诊患者观察40min后,无不适才拔除留置针,详细交代注意事项。过敏患者在病历上注明,同时告知患者过敏药物名称。

1.3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胃肠道、神经系统、变态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

1.2.2对照组发生5起投诉,其中2例为采用头皮针穿刺药物渗漏,检查效果不理想,需3d后重新检查;1例为造影后1d注射部位红肿,护士未宣教造影剂可能会造成局部血管的痉挛庝痛及理办法;1例为医患沟通欠缺,未仔细询问病史,病人有哮喘,交费后签定同意书时才发现,增加了患者的负担,致病人不满意;1例注射剂与尼龙针头衔接不紧密,快速推注药物时,药物冲击出来,喷在患者衣服上。实验组无一例投诉发生,2组比较,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眼科检查方法,所用的造影剂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充满风险。有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因素会抑制人体免疫系统,使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容易诱发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护士适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参与者的沟通方式向患者介绍造影的方法、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全面提高适应能力,达到减少或减轻躯体性、心理性应激,使机体处于最佳适用状态,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实施常规护理前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2013年我们对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进行风险管理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至4.2%。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患者的满意度提高,实验组无一例投诉发生。对此,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强责任心,实施有效的措施非常重要,如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仔细询问病史、过敏史、用药史,备齐抢救用物,做好环节质量控制,提倡主动服务,加强沟通、告知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举措。只有患者的安全得到保证,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提升,患者才会满意。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保证患者检查时的安全,我们不能把风险推给患者,要在告知患者的同时,采取得力的措施规避风险。检查前精心准备,检查中密切观察、熟练配合,检查后正确及时的观察、处理,做好宣教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关键。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能成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提高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的安全性有重要意义[5]。

作者:邵利辉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眼科

第四篇: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管理思考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中毒等患者的常用方法,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保障其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本文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效果,特选取我院于2014年1~12月收治的86例患者给予临床研究,探讨血液透析护理中风险管理方法及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血液透析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7.62±2.13)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16年,平均时间(7.89±1.08)年,原发疾病:慢性肾盂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19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9例、高血压肾病12例。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单、双)随机将86例血液透析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单)、对照组(双)(每组43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2]。(1)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制定肾脏疾病诊断标准,需实施血液透析治疗;(2)无血液透析相关禁忌证;(3)意识清醒,排除精神类疾病者,可积极配合血液透析治疗;(4)排除恶性肿瘤患者;(5)排除处于生理特殊时期(妊娠、产褥、哺乳等)女性人群;(6)排除心、肝、肾等机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7)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

1.2.2研究方法。两组均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其中对照组提供病情观察、遵医嘱给药、生命体征监测、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风险管理措施。记录两组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利用本科室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该调查表涉及护理措施、护理效果、服务态度等内容,得分范围0~100分,分数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

1.2.3风险管理。(1)组建血液透析风险管理小组,组员由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护理人员组成,于上岗前给予必要培训,内容涉及风险管理措施及意义等,提高其工作积极性;(2)评估血液透析患者机体实际情况,通过患者本人及家属了解其病史、药物治疗史、家族史等基本资料;(3)根据评估结果提供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①透析前应做好完善的准备工作,如配备一次性用具、给予准确的血液配型、制定并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等;②利用胶布将内瘘穿刺部位有效固定,可显著减少穿刺针脱落发生率;③定期更换静脉插管部位敷料预防局部感染;④透析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呼吸、血压、脉搏等情况,不定期检查是否发生穿刺针脱落及渗血等情况,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⑤穿刺前适当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列举临床成功治疗病例、给予适当语言鼓励,缓解因过度担心疗效、对治疗失去信心、不了解病情所致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血液透析治疗与护理工作;⑥定期举办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掌握情况;(4)指定专人监督风险管理小组日常工作并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工作责任感。

1.3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SPSS)给予相关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风险事件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13.95%,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高达30.23%,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满意度

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经上述相应措施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讨论

血液透析是临床常用的肾替代治疗方法,通过半透膜的选择滤过性将人体血液内代谢产物排出体外,最终目的在于延长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达到满意的疾病治疗目的[3]。研究显示,血液透析属于有创治疗方法,由于操作技术及设备复杂、患者大多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较差,且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生活习惯、结构、环境、压力等)不断变化,血液透析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如何对血液透析患者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已成为广大护理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4]。研究表明,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提供正确有效的护理服务有利于降低透析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保障患者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及预后[5]。但有研究显示,若对血液透析患者仅提供常规护理时,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及患者自身因素所致穿刺针脱落、局部渗血、插管部位感染等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6]。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后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30.23%,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与上述研究结论一致。提示应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其他辅助措施,从而有利于保障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风险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护理理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护理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效果。风险管理是指医护人员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判断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并根据以往护理经验及专业知识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尽量降低患者血液透析护理风险,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7]。有学者提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效果,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8]。本文中研究组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护理服务后,其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仅为13.96%,该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有利于降低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马丹 单位:四川省阿坝州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

第五篇: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思路

1引言

风险通常是指人们不能确定和预估发生的一些事情所导致实际与现实发生偏差的不确定现象。风险具有客观性、永恒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而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所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要时刻认识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拥有在医疗风险发生时合理地处理这些风险的能力,使得风险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2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2.1护理风险识别

导致医疗风险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患者自身疾病的复杂性和突发性。神经外科的治疗范围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创伤等。由于神经系统和调节全身功能一旦受损,患者的临床表现就非常复杂,比如颅脑损伤的患者在刚入院时通常处于神志不清和休克的状态当中,此时生命特征更是不易观察。因此病情急、变化快、病情观察难度高是神经外科的一大特点,死亡率、残废率高、治疗难度大以及患者家属一旦面对亲人死亡时往往心理承受力不足而非常容易产生医患纠纷,而护理工作者所能够做的,就是降低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加强自身平时对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以及对于一些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使得医院和患者家属的损失降到最低。关键环节的风险:(1)患者搬运:医疗人员在搬运患者时出现未及时控制出血或者患者再次出血的情况,这使得患者的情况可能得到恶化,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极有可能对医院造成巨大损失。不过我们从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这种情况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医护人员在搬运之前仔细查看患者生理情况,搬运过程当中注意对患者的保护,这些都能够降低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几率。(2)误吸、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并发呼吸中枢功能不全丧失排痰功能易致误吸,当改变患者体位时,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及咳嗽反射功能减弱的情况,此时胃里的食物极有可能反流进入气道,引起呛咳、窒息及昏迷。重点时段和重大节日也是风险突发的原因。在节假日、夜班的时候,医院只有少数的医务人员,此时可能因为护士思想懈怠、新入科护士经验不足、医院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在处理患者突发疾病时以及其他突发情况不能及时发现或解决。比如患者头疼、呕吐、出冷汗等情况时,要快速报告医生,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院内感染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风险。在医院消毒措施不合理以及医疗工作者无菌操作观念不强的情况时,患者因为自身免疫力极低的原因既有可能在医院内就被感染。这也是很容易就避免发生的一种情况,只要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无菌意识的培养,对医院内医疗器械进行及时消毒,规范好医疗过程的程序,都可以降低患者在院内感染的风险。

2.2护理风险防范的方法

医院应该经常组织医疗工作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医疗纠纷处理方法。对医疗系统中高风险、高发环节和事件进行分析,利用社会上的一些典型事件进行警示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医疗工作人员对于医疗风险的认识,使得医疗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工作的职责。因为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人们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并不是很多疾病能够被治愈的并且治病的同时也会给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家属和患者因为医疗方面知识的不足以及对医疗风险的不了解常常对医生造成误解。因此,让家属和患者形成医疗风险共同承担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1)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对医院的安全评估、寻找日常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出护理中存在和潜在的隐患、明确做好预防措施。(2)完善医院的工作制度,在患者发生跌倒、坠床、导管脱落等紧急情况时,每一名医疗工作者都能够做到快速反应,及时报告和治疗。(3)加强对于专科护士在关键护理环节上的程序化,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产生医疗风险(4)对于患者的救治过程,观察要点、护理工作全面规范(5)增强护理工作者交接班制度的认识,不能迟到早退,严格做好交接记录。

3体会

在神经外科护理当中,医疗风险的发生率比较高,因为神经外科患者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会发生各种并发症及其他意外事情,如果医生及护理工作者没有及时处理甚至没有及时发现,就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是一件对于医院和患者家属都造成伤害的事情。所以在平时护理当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建立安全有序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每一名医疗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同时护理风险不是一种短期的现象,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对医疗风险要做到时刻预防、不能懈怠。医院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预警机制,增强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使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

作者:王涛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第六篇:血液透析护理管理风险管理应用

血液透析是一种在临床上使肾脏负担减轻以及对肾脏代谢不足进行弥补的替代疗法,往往采用该方法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尤其是尿毒症患者,在后期的时候仅能凭借血液透析来使机体代谢物排出,从而维持生命[1]。血液透析是具备很强专业性的科室,其具备着较高的科技含量,如果出现不规范操作血液透析机的现象,则非常容易诱发不确定风险,所以,对患者实施血液透析前,一定要有效识别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其进行防范,并及时做好应急措施。为了使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降低,并获得更好的护理疗效[2],本研究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应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0例患者,按照是否实施风险管理,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4例,男36例,女28例,年龄35~70岁,平均(43.2±3.16)岁;对照组患者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30~75岁,平均(37.4±3.49)岁。两组患者在疾病症状、性别以及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都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囊括饮食习惯指导、用药指导、动静脉内瘘的指导与日常生活指导等;其观察组患者在此前提下,实施风险管理,护理人员需要并不断发掘风险种类以及制定科学的管理对策,并不断对护理中遇到的风险种类以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学习,从而使护理人员具备的风险意识以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3]。其护理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手段为:①健全与制定血液透析的法律法规,规范透析室的透析前准备、消毒管理、透析后护理与透析中护理手段;②制定科学合理的紧急情况处理手段,避免可能出现的透析机出现事故、停电以及患者出现剧烈反应等情况;③强化相关医疗人员的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强护理人员的相关道德教育,尽量避免因医疗人员工作失误导致的风险;④对透析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包含透析前透析机的检查管理以及正确的消毒手段,对一次性透析用品的使用原则进行明确;⑤强化护理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提升技术水平,使由于技术因素所导致的风险概率降低;⑥做好血液透析过程的护理工程,认真对患者的血压情况以及脉搏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并对患者是否出现抽搐、头晕与出汗等症状进行观察,从而使护理人员具备的风险意识以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研究,其中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分别行χ2、t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风险事件出现率等进行观察对比,其中观察组的服务满意度[62例(96.88%)]明显比对照组[50例(89.2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风险事件出现率[3例(4.69%)]明显比对照组[50例(17.8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服务业是具备高风险的使人恢复健康的服务业,由于医疗人员在治疗患者时,往往会由于医疗人员素质、患者家属、患者个人因素以及医疗人员水平等因素,诱发患者出现安全事故[4-5]。血液透析是一种在临床上使肾脏负担减轻以及对肾脏代谢不足进行弥补的替代疗法。总而言之,对患者出现风险因素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医疗措施与患者因素。医疗措施因素主要指的是实施血液透析时,血液通过机器对机体代谢物进行过滤,并把新的液体注入其中,比较容易导致机体反应的出现[6]。患者因素主要指的是患者发病过程中,往往身体素质偏差,其体内器官状况也不是很好,在实施血液透析时非常容易发生医疗事故与并发症。往往采用该方法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因为疾患原因,患者具有的身体素质明显的很差,其免疫功能不完善,而机体抵抗力偏低。而很多患者因为食欲差以及精神高度紧张,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低血糖与贫血等现象[7-8]。实施血液透析时,血液通过机器对机体代谢物进行过滤,血液的营养成分与代谢物都将被过滤,则会导致患者的贫血症状以及低血糖症状加剧,严重的话则会致使患者出现抽搐,并对患者生产安全产生威胁。血液透析是凭借血液透析机实现的,其血液透析是否成功与医疗设备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人员作为血液透析过程中直接的管理者与操控者,其操控人员的责任心、业务水平、专业技能与工作态度等都直接影响着血液透析效果[9]。为了对人为操作因素导致的风险进行规避,一定要不断地对护理人员的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培训,并在一定程度上使血液透析风险降低,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进行保证。总而言之,血液透析中应用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我国医疗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使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并在最大限度内使血液透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的降低从而对患者生命安全进行保证。尤其是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凭借血液透析来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患者逐渐增多,而这些患者也有着越来越高的护理要求,且对护理质量也有着越来高的要求。基于此情况,一定要把以往出现不安全事故后,再采取手段进行处理的消极方法抛弃,而应该提前把预防工作做好,从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郑慧琳 张弘 陈永梅 黄英 宋芳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第七篇: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运用

对患者进行风险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之前对可能导致患者直接或间接受到伤害或导致死亡的风险进行预估[1]。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对这类风险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度[2]。近些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了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研究探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应用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践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从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204例耳鼻喉头颈部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2例。其中男122例,女82例;两组成员的年龄在18~65岁之间,且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一般常规性的耳鼻喉头颈部外科的护理方法,实验组的患者采取风险护理措施和方法。在对两组患者实行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后,对其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与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该项实验所得结果数据均就计算机整理完毕并予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资料中计量资料统计采用2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记数数据运用(X±s)表示,组间差异运用χ2或t检验。结果比较数据运用P表示,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发生不良反应。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9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78例,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对即将发生经济损失风险所进行的发现评价及处理工作,惯称风险管理。该管理以减少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为主要目的。而护理风险管理,则是一种有组织、系统消除护理风险和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通过对护理程序中的风险分析,寻找最为适宜的防范措施[3]。医疗单位护理工作存在着职业风险,即护理风险,该风险由护理工作从业者承担,广泛存在于护理操作、配合治疗等方面,护理风险的发生对于患者及其家属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并可能带来进一步的医疗纠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质量、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于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在随之提高,医疗护理工作者所承担的风险也呈逐渐增大趋势[4]。随着近几年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社会人群出现老年化加剧。为了应对状况,医院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同时招入了为数不少的年轻护士。这些年轻护士往往缺乏临床经验。如何加强对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知识教育,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慎独和自律精神,是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其也成为了目前当务之急要做的事。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在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患者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总结,从而不断地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并结合就进行临床护理患者的特点总结了一套了护理风险管理措施。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着风险意识,将护理风险始终贯穿于整个护理服务的全过程中。而研究也证明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对医护服务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3.1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明确的医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并明确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责,保证各科在护理部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具体的管理职责。除此之外,在科室内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统筹管理护理安全工作,定时对现有护理状态进行具体分析,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各方协同努力,增加护理人员的数量和编制,以减少由于护理人员的缺乏所导致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规范其医疗操作。加强对护理工作的监控,增高护理工作的督导和巡查力度,落实相关制度,调查护理态度,掌握相关信息,防范安全隐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召开安全工作会议[5]。

3.2执行人员的水平与素质培训

医护人员是风险管理中的控制者,所以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及专业素质的培训,能够有效地控制临床上风险的发生率。医护人员不仅要关注护理的结果,更要关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身心感受。必须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让其具有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本着对医院声誉、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负责任的思想。患者在医护过程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医护人员治疗和护理的效果。所以对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心理素质和医护技术要求,只有让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才能控制住护理管理中的风险,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很多护士比较关注护理的结果以及医疗方面的知识,但是不注重患者感受,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医护风险。故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非常重要,且能够进一步监控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执行,同时也可以使风险管理的执行变得更加容易。科室内应定期的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对患者的业绩考察,使其每一天的工作都落实到位,也可以每月或每个季度评选优秀工作者,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良性竞争,以点带面,让全部的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医护工作,减少临床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3.3重视患者因素

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同时也要对患者加强注意。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在在心理和身体上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进入医院治疗时,出现一些问题,则极易产生医患纠纷。切实的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合法权益。患者入院时即于家属签订协议书,使患者及家属对可能采用的特殊治疗和护理以及药物相关副作用有一定了解,加强对出入病区人员包括患者家属等的宣传教育,加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同时医护人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出现自身无法处理的情况要及时上报,切实降低护理风险。而当医患纠纷出现时,院方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处理,并对事件进行探讨、研究、分析,增加医护人员们的经验,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6]。

4结语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消除护理风险和经济损失的管理方式,通过对护理程序中的风险分析,寻找最为适宜的防范措施。在医疗过程中发生风险,极易造成医患纠纷,故应对医护过程中的风险予以重视,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可以就治疗过程中规避风险,减少医疗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塑造医院的良好形象;可以让患者的医疗效果得到保证,提高治愈率。而就本次研究得出的结果,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与价值。综上所述,将风险管理措施运用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上,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减少了医患纠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吴莉莉 郑峰 李静丹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

第八篇: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急诊科作为医院一个特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作任务多且杂、不可预见、患者病情严重、流动性大等特点,易受患者情绪、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护理环境等影响,是医院风险最高的一个科室。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小的错误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危害患者生命,更是医疗纠纷发生的导火索。因此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护理风险管理至关重要[1]。本文对我院急诊患者实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显著。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3年11月急诊科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在20至64岁之间,平均年龄39.4±7.8岁;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在21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40.1±7.7岁。两组患者在人数、性别、年龄等上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急诊护理风险识别与评估。急诊科护理风险大,要想真正做好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必须对急诊护理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与评估。医院领导和急诊科室领导要定期组织会议,对急诊护理中隐藏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具体来说,对医院上半年急诊科室收到的投诉、医疗纠纷等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找到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把风险分级,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1.2.2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制度是保障,是一切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医院急诊科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如安全告知制度、导尿告知制度、急诊患者转至其他科室登记制度等,尽可能的保证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有章可循,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安全事件及医疗纠纷。同时实行责任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严格按照护理标准和规章制度执行。

1.2.3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护理人员是急诊护理风险的关键,其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护理管理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护士长利用晨会等时间进行护理风险教育,让护理人员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在工作中谨慎行事。同时加强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法律、护理服务技巧、人际交流等培训,如急救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保管、维护等,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工作中与患者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患者投诉率[3]。

1.2.4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监督。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医院领导、护士长、2个护士等组成,利用交班时间、晨会等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给予一定的批评和指导,同时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认真把关,保证护理风险管理的质量,避免出现安全事件。

1.3判断标准。对4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为三个等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方法效果综合比较观察组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为1例,护理缺陷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差错3例,护理缺陷5例,两组在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等发生率上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12例,基本满意7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95%。对照组基本满意8例,基本满意8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率为80%。两组在满意率上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3.1急诊护理中主要风险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健康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随之对医院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急诊科室作为抢救急诊患者的通道,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心理压力,加上工作内容多,在工作中难免出现错误,遭到患者投诉,并引起医疗纠纷。同时患者对护理期许高,因而稍不如意就会投诉护理人员。(2)环境因素急诊室具有患者多且杂、工作任务重、流动性大等特点,环境相对比较杂乱,加上地面潮湿等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埋下安全隐患。(3)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工作不认真、专业性不强、服务意识及风险意识薄弱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护理安全,造成安全事件。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3.2展望

我院实行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1例,护理缺陷1例,患者总满意率为95%。由此可见,在急诊科实行护理风险管理能减少护理缺陷或护理差错,提高患者满意率,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

4总结

在急诊科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制度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受理投诉情况明显减少,这进一步说明了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能有效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急诊护理质量。

作者:岳颖 单位:内蒙古武川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