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风险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运用(10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普外科护理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从我院2015年一年中选取300名就诊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研究组实施风险互利,经过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来分析风险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比对照组有着更低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并且护理满意度要高很多,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普外科护理中能够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当加强该方法的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普外科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医院中最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就是普外科,普外科有着繁重的护理工作,较多的患者,较大的工作量,并且护理的风险较高。目前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有着较高的维权意识,加上近些年频繁医患纠纷曝光率增加,导致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保证护理的安全性,改善医患紧张的关系,应当不断提升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护理安全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让患者更快地康复。所谓的风险管理,指的是对潜在的或者已经发生的风险事故进行判断、辨别、评估,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止预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去年1月-12月的患者中随机选择300名患者,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种、年龄、性别等,发现两组有着良好的可比性。所有的患者没有老年痴呆症,精神意识正常,分组采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其中研究组和对照做分别150例,对照组中90例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0-74之间,平均年龄在45.12±6.84岁;研究组中,83例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2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9±8.12岁。
1.2方法
对对照组进行普通的护理,也就是在手术前,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身体状态进行专业性的评估,并且准备好术前的各项工作。在手术后,根据医嘱合理地护理患者身体状况,对患者身体各项体征指标进行密切地观察。对于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工作,并且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和调整,尽量让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有着良好的心情,从而促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治疗完成后,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两组风险事件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三个阶段进行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用表示计数数值,组间对比行χ2与t检验。结果数值以P差异判据,且以P<0.05表示为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情况。表1中对两组的风险事件和护患纠纷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表1的比较能够发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下所示:表1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和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对比n(%)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88.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普外科疾病中,患者的病情多比较严重,有着较大的变化,很多患者还是危重症患者,在住院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意外时间,所以普外科有着较大的护理风险。通过在普外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将人员识别、处理、评价风险的能力提高,从而降低护理事故、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方式对护理风险首先进行评估,然后全方位实施护理,通过加强管理、忽视、环境、患者等诸多方面的控制尽量将风险事故发生率降低,将护患纠纷减少,将护理水平和质量提高,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护理风险管理中要坚持长期性和持续性原则。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风险管理,通过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以及能力,提升病房环境的安全性,使得护理的质量以及效率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才能够提供更为优质、全面、安全的服务给患者。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十分的显著,不仅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为患者的基本利益提供有力的保障,还通过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以及能力的提升,能够更有效的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健康。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对照组比研究组发生护理风险和护患纠纷的概率高,并且比研究组满意度低,所以本文的研究能够发现,将风险管理应用在普外护理中能够有效地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该管理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蒋明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3:5104-5105.
作者:于静 单位: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第二篇: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我院本次的研究工作。让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织,同时每个小组均有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手术进行时则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法。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术前意外伤害、术前准备失误、术中操作不当、护理投诉)(观察组7.50%,对照组27.5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00%,对照组77.50%),并且两组患者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风险管理;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0引言
目前,手术治疗疾病的手段已经成为主流,选择手术治愈自身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1-2]。手术室作为抢救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是医院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主要部门之一。手术室是一种开放式的治疗,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3-4]。为此,我院对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我院本次的研究工作。让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织,同时每个小组均有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中有男性22例,有女性18例,其年龄范围在24~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14±2.61)岁。管擦组中有男性21例,有女性19例,其年龄范围在22~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2.11)岁。通过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做仔细的比较之后,发现其出现的差异较小,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手术进行时则采用风险管理护理方法。观察组的护理方法见下文。手术前:准备好手术需要用到的医疗器械,护理人员需要熟知手术的流程以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清楚患者的基本信息。并且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做好正确以及醒目的标识。术中:做好手术室的消毒工作,再次对医疗器械进行核对,将医疗器械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可对该位置做好标记,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核查,确定输血袋的血型适合患者。为患者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防止患者出现其他并发症。需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
1.3疗效判决定标准。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人员制定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含护理积极性、服务态度等,96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6~95分为满意,86分以下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分析研究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来检验,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假如P<0.05,表示其数据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由表1显示的结果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并且两组患者之间得出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从表2中得出的最终数据可知,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名誉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观察组7.50%,对照组27.50%),两个小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P<0.05)。
3讨论
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将手术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做一个系统的管理,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5]。而护理标识是指采用不同颜色的文字来对医护人员等做一个警示,突出在手术室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医疗器械进行正确的分类,并且摆放在固定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由此可知,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χ2=5.15),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名誉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χ2=5.54,(观察组7.50%,对照组27.50%),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较少患者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敏.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3):18.
[2]高阳,高薇.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控制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20):3101-3102.
[3]温曲英,徐月娥,叶新兰.安全隐患自查模式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1):145-148.
[4]谢春红,黄莉华,赖美梅.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医学,2016,37(01):233-234.
[5]李小平.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18):2875-2876.
作者:张莉 单位:陕西航天医院
第三篇: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内科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实验组50例内科患者行风险管理,参照组50例内科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生存质量良好率。结果:组间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良好率对比,实验组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还能降低护患纠纷事件,为患者提供更好、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关键词】风险管理;内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生存质量
护理风险是护理工作执行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导致的不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满意度、治疗效果以及对于医院的总体评价[1]。内科患者一直是临床多发比例,尤其近年来空气问题的严重,增加了呼吸内科患者的临床发病比例。有报道指出,内科护理工作中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护理服务,并改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基于此,本文就我院收治住院治疗的内科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总结护理风险管理实施的价值,并对比常规护理管理。详细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实验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内科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1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在38岁到69岁之间,年龄均值(46.5±4.7)岁。100例内科患者中,包含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循环系统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其他内科疾病患者。将100例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内科患者组间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参照组:本组50例内科患者均行常规护理管理。即患者住院期间的基础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实验组:本组50例内科患者均在参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护理风险识别总结内科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护理应急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急救器材的掌握方面不够熟练,对于药品的了解程度不足;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足,常出现交叉感染问题;护理工作人员操作技能存在不规范情况;护理工作中出现烫伤以及坠床、药物剂量措施等意外事件[3]。
1.2.2风险原因分析护理风险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护理工作管理不足,资深护理工作人员每天需要应对很多工作内容,所以无暇顾及护理风险考核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技术能力不足,在安全、责任意识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医院中由于条件因素影响,所以存在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患者、家属经济能力不足[4]。
1.2.3风险管理措施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健全护理风险制度,安排专人进行落实和管理;为护理工作人员安排专业培训,包括应急治疗的具体措施以及仪器、应急药物的使用方法等。安排责任护士按照规定及时查房,对于疾病特殊患者增加查房频率,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借助案例分析形势,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防范意识,并安排护理人员学习法律、法规。规范护理人员用药管理,用药前要了解每一种药物的厂家、性能、效果、不良反应等,并告知患者、家属,降低患者投诉几率。
2结果
2.1组间患者生存质量优良率对比
对两组内科患者进行生存质量优良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见表1,P<0.05。
2.2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两组内科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见表2,P<0.05。
3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干预,以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综合本文实验研究内容,我们选择了100例内科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结果显示,采取风险护理管理的实验组患者,其护理满意度、生存质量优良率均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护理管理的参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其风险因素主要集中在护理人员本身,而在分析风险原因的基础上加以预防管理,并强化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成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王显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36-37.
[3]张少华,李晓梅,付文波等.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02):215-218.
[4]罗华,李小青.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367-3369.
作者:祁桂玉 单位:临洮县八里铺卫生院
第四篇: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提高儿科急诊护理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风险管理实施前(2014年6至2014年12月)和风险管理实施后(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两个时段儿科急诊患者各180例,前者为对照组,后者为实验组。对实验组护理风险进行管理。待一段时间后,统计、分析两组手术室护理相关结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4例投诉事件,1例纠纷事件,对照组中38例投诉事件,35例纠纷,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引入儿科急诊风险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医务人员可识别、评估、处理及控制风险,大大降低了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0引言
儿科急诊室在医院部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儿科急性病,其特点为发病急且猛,病情变化快且较为繁杂。此外,由于婴幼儿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不足,极易患病,且须家属陪同治疗,导致儿科急诊室人员多、人流量大等。在开展儿科急诊护理工作时大都以患者实际病情为参考依据。然而,护理难度较大,护理人员须具备高专业素质与技能。风险管理,即识别、综合评价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解决诊疗中潜在的危险因素[1]。最近几年,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强化、掌握的医疗知识不断增加,护理风险及护理责任与日俱增。如何管理儿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成为摆在各大医院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对风险管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实施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以本院2014年6至2014年12月(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收治的180例儿科急诊患者为对照组,以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实施风险管理之后)收治的180例儿科急诊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中105例男性,75例女性,年龄大于2个月、小于10岁,年龄均值为(5.15±1.32)岁;实验组中100例男性,80例女性,年龄大于1个月、小于11岁,年龄均值为(4.91±1.63)岁。两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该组。实验组:将风险管理引入护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首先,对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规定及标准加以健全,并对专业管理小组加以成立;其次,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注重管理的人性化,严禁疲劳工作。注重培训护理人员儿科急诊专业知识与技能,以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再者,分层管理儿科急诊,以确保患儿诊疗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医院其他部门须分析、制定安全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后,实时与全程监控儿科急诊,规划备用急诊室、配备相应的人员。
1.3疗效评定依据。通过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此调查、比较,非常满意为7~10分,满意为4~6分,差为0~3分。从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纠纷发生率两个方面对两组手术室护理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χ—±s),组间率对比取χ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之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及数据如表2所示。
2.2两组护理中出现的纠纷比较。观察组中4例(2.22%)投诉事件,1例(0.55%)纠纷事件,对照组中38例(22.11%)投诉事件,35例(19.44%)纠纷,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外科快速康复理念背景下,儿科急诊护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然而,最近几年,儿科急诊护理危险事故层出不穷,导致投诉与纠纷事件发生率不断增加[2]。儿科急诊护理中所包含的危险因素有管理(人员流动性大、人事制度尚未健全、管理存在漏洞等)、人员(护士缺乏经验、责任意识、应急能力等)、环境(交叉感染等)。在整个急诊过程中,皆应体现护理风险管理。医务人员应重视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以减少或避免出现危险事故,进而更好地护理患者,并降低投诉事件与纠纷发生的概率[3]。儿科急诊风险管理的引入,能够强化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严格遵循相关护理规定及标准,以为护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从而提升急诊疗效。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3.4%,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投诉事件及纠纷事件总发生率为2.77%,对照组中投诉事件及纠纷总发生率为40.55%,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本院引入儿科急诊风险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医务人员可识别、评估、处理及控制风险[4],大大降低了危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唐洁.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养生,2014,11(04):174.
[2]宋恩艳,闫丽丽,毛培红,丁玉玲,郭婷婷.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2,32(01):40.
[3]范媛.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15(08):1244-1245.
[4]汪轶.儿科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0):2398-2399.
作者:吴祎君 薛莹莹 王玲玲 程笑芳 李夏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儿童医院急诊科
第五篇: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急诊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各50例,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护理缺陷(4.0%)和护患纠纷发生率(0%)均低于对照组(12.0%、8.0%),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总满意率(94.0%)均高于对照组(78.0%),比较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总满意率(95.0%)高于实施前(80.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事件;护理管理;满意度
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窗口科室,接触患者频繁,接诊疾病类型多样,基于这一特点,护理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相对较大,护理任务也较为繁重,若护理管理不当,易引发风险事件和护患纠纷。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收效较为理想,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8月~2016年4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患者100例,无语言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为8~80岁,平均年龄为(43.5±10.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在一般情况、病情病种和治疗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涉及护理人员共20名,均为女性,工作年限在2年以上,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11名,护理岗位包括急诊服务台、急诊观察区、输液区及急诊抢救室。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管理,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和对症处理工作,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为:(1)识别护理风险。从患者、护理人员和院内管理三方面入手,明确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风险管理方案和应急处理预案。(2)落实管理措施。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组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责任分工;护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以患者为中心;实行弹性排班,保证能够随机应付应急状态,同时制定严格的督查制度。
1.3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发生情况,采用百分制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基础护理、制度执行、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和护理文书;同时自行设计护理人员和患者的调查问卷,通过自评和他评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均设定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种标准,比较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将收获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中,除护理质量评分采用t检验外,其余计数资料均以率(%)表示,行检验,以P<0.05为检验标准,证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见表1;实验组平均护理质量评分为(90.2±3.3)分,对照组平均护理质量评分为(79.8±3.4)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总满意率得到提高,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
3讨论
急诊科护理风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患者疾病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且个体差异较大,加之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容易出现护理缺陷和护患纠纷;其二是护理人员和管理因素,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不能识别风险和及时排除安全隐患。风险管理是一种旨在对护理过程中风险因素进行管控的模式,涉及风险识别、效果评估、问题处理等,通过对常见的、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给予预见性处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对100例急诊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从患者和护理人员两方面来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78.0%提升到94.0%,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从80.0%提升到95.0%,均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急诊科护理管理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
参考文献
[1]丘宇茹,王吉文,卢玉贞.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3(05):53-55.
作者:刘晓玲 惠素艳 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第六篇: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收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共120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将两组患儿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结论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
0引言
在临床治疗当中,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操作之一,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痛苦[1]。但是该操作中对于小儿患者则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研究发现,患儿由于好动、皮肤组织疏松等因素的影响,其发生输液风险的几率也成倍增加么,容易引发患儿哭闹,并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2]。在本次研究中,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采用了护理风险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共120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在11个月~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6)岁。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在11个月~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1.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儿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护理风险管理:
1.2.1护理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风险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明确常见的风险类型,分析导致风险出现的原因,并对护理方案进行针对性制定。组织小组成员对护理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定时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
1.2.2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操作中,反复穿刺的风险发生率极高,这主要是由于在穿刺过程中小儿会不停地哭闹,且血管的充盈度较差,再加上部分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较低,因此护理人员应着重提高穿刺技能,并在操作前与患儿多接触,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降低反复穿刺风险的发生几率。针头脱落的发生率也较高。该风险的发生原因包括了患儿哭闹不停、头皮静脉输液针没有得到牢固固定、患儿大量出汗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固定的难度。针对该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必须在输液过程中进行认真巡视,避免患儿哭闹和乱动,如有必要可使用自制的纸板固定针头,或者使用绷带进行固定。体液渗漏的预防。体液渗漏的发生与患儿不停哭闹、乱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部分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较低,或者穿刺时针头没有放置在血管的正确位置。护理人员应在定期学习及培训相关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巡视,从而保证输液通畅,一旦发生堵塞现象可对其进行及时处理,从而预防渗漏液体渗入皮下组织。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其标准为:若P值低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若P值高于0.05,则提示最后数据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静脉输液能够将治疗药物迅速送至患者的病变器官,保证患处的有效药物浓度和维持时间,及时补充患者机体丧失的血液或体液,不但疗效显著,而且操作简单,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护理风险指的是在护理的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导致患者直接或间接死亡或伤残的可能性,已经成为了评估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4]。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60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采用了护理风险管理,经对比分析研究我们可知,观察组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P<0.05。由于小儿较为好动,且皮肤组织较为松弛,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极易发生护理风险。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认识和管理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地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当中的风险种类进行总结,保证护理干预措施的针对性、个性化和有效性,避免护理当中的不良事件发生。另一方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还进一步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其家属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能够提高家属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风险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自护能力,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处理,保证患儿治疗的顺利和护理服务的质量。综上所述,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春梅,张洁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07):1847-1849.
[2]苏瑜,李莉,陈芳,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6(03):402-403.
[3]安伟华.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4):251-252.
[4]付彩花.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15,20(11):86-87.
作者:杨锡芝 郄博欣 杨丽 单位:河北省博野县医院
第七篇: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实施方法。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本中心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118例受试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试验护理模式;将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本中心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105例受试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受试者失访率、依从性以及受试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受试者失访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依从性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及受试者失访率,提高受试者依从性及护理服务满意度。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物临床试验;护理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上市前在人体上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检测的科学评价过程,是新药上市前的必经阶段,可以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1]。新药在上市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耗时较长,部分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常常于试验中期退出,导致失访率较高,造成前期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由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及疾病特点,患者往往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药物试验过程中医患纠纷较多,部分甚至出现恶性事件。因此,如何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有效地降低失访率,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满意度是目前临床试验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2]。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寻求医疗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减少医疗风险发生的手段[3]。既往有研究[4]表明,在病房护理工作中采用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服务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但是目前在国内的临床药物试验中心中使用风险管理手段的相对较少,为探索风险管理在药物临床试验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及相关实施措施,本课题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来评价风险管理策略在临床药物试验中的效果,以期能为提高临床药物试验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科2013年8月-2014年7月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受试者118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96例,女22例;年龄30~91岁,平均年龄(78.60±18.36)岁;疾病种类:前列腺癌59例,肾癌20例,膀胱癌33例,前列腺增生6例。将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我科参加药物临床试验的105例受试者纳入观察组,其中男83例,女22例;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76.80±15.15)岁;疾病种类:前列腺癌51例,肾癌17例,膀胱癌32例,前列腺增生5例。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采用常规的药物试验护理方式。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措施。
1.2.2.1护理风险的识别护理风险识别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是护理管理的第一步[5]。护理风险的识别主要分3个层次进行分析:(1)受试者及家属层面:注意了解受试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尤其是药物的性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国家政策,受试者权益的保护、治疗权、隐私权等。(2)护理人员层面:对新的研究护士实施业务能力评估,配合业务能力培训及带教工作,定期组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专业知识的讲座,提高研究护士的业务能力水平。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临床药物试验法律法规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容易出现差错的工作如静脉采血、药品的管理与发放、应急抢救技术等采取经常性项目考核。(3)医护人员与受试者沟通层面。识别评估研究护士和研究医生与受试者沟通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医护人员与受试者在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称,相互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言之不明”的问题,本中心在风险评估阶段曾专门邀请部分受试者,尤其是老年受试者对护士的讲解进行评估,同时对受试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析,了解相互交流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解的环节。
1.2.2.2护理风险评估所谓护理风险评估,主要是指已经对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后,评价分析护理风险产生概率以及可能的危害程度[6]。本中心的护理风险评估过程由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组成人员包括护士长及各组组长)完成,首先是系统性分析和评价各级风险因素,根据危害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总结临床药物试验受试者的高危风险因素有定时的静脉采血、药品的管理与发放、护理人员沟通、不良事件的观察及记录、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理。
1.2.2.3护理风险的登记制订我科的受试者风险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包括发生时间、试验用药名称、风险事件的名称、发生及处理情况、结束时间、是否与用药有关、签名,并要求有关护理人员仔细填写。
1.2.2.4护理风险的控制(1)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及应急预案:制订并完善护理风险防范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组织护士学习和培训。结合本研究中心临床试验受试者大多数为高龄的恶性肿瘤疾病,受试者处于长期应激状态,情绪波动较大,常伴有不能按时随访、多服或是漏服药物、不良事件的漏报,制定了临床试验受试者护理风险评估制度、服药安全管理制度、不良事件登记制度及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学习各项制度,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培训,每月科室业务学习进行模拟应急事件发生场景,组织研究护士讨论学习,使护士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保障受试者的安全。此外,依据阶段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合理搭配人员比例,注意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护理服务质量。(2)落实护理风险防范措施:①加强对受试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注意对受试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在常规性护理措施基础之上,详细耐心地讲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药物的性质,国家政策,受试者权益的保护、治疗权、隐私权等,消除受试者的顾虑。签署知情同意后告知受试者药物试验的流程,详细宣教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次数以及注意事项。研究护士根据试验流程提前整理出受试者访视的时间,并在访视前安排相关检查,准备好资料提前预约,让受试者减少顾虑。②发放受试者紧急联系卡和服药日记卡。紧急联系卡上注明研究医生、研究护士的联系电话,以便于紧急事件的联系,服药日记卡告知受试者和家属每日服药后立即记录,以防止药物漏服和便于工作人员核对药物的发放及回收数量。③加强对药物发放和回收的管理,加强不良事件的观察和记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试者用药后的反应,在服药后的前三天和每周三给受试者打随访电话,询问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不良反应的记录,使药物对受试者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研究护士在随访期间也需要认真观察、耐心询问,收集受试者的门诊病历资料,严格记录合并用药的情况,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可靠依据。(3)加强风险管理监测:建立质量监测体系,本中心采取的是每半月组长进行一次现场检查和理论考核,每月由护士长进行一次全面质控,每季度召开总结分析大会的形式,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及完善情况。总结分析大会经常邀请部分患者家属参加,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家属了解到医护人员为减少GCP临床试验过程中的风险而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增进了护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总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管理制度的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的实施,对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的分析和处理,整改措施的落实和反馈情况,综合评价护理风险管理的成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受试者风险事件发生率、失访率及受试者依从性采用2008年Morisky研制的服药依从性问卷[7],该问卷共分8个条目,Cronbacha系数为0.8,答案分“是”和“否”两种。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得分越高,依从性越差。问卷0~1分为依从性好,2~3分为依从性较好,4~5分为依从性一般,6~7分为依从性差。依从=依从性好+较好。
1.3.2受试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受试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表主要包括22个条目,每个条目从非常满意至不满意分别赋1~4分,总分22~88分。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一般,<55分为不满意[8]。满意=(非常满意+满意)×100%。调查表经相关专家审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风险事件发生率、失访率、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比较
3讨论
风险管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提升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药物试验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的药物临床试验,由于受试者病情重、年龄大加之肿瘤的长期消耗,致使这些受试者具有一般情况较差、心理状态消极、风险不确定性多且心理状态相对较复杂的特点,因此更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护理风险。总结本文及本中心既往的经验来看,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相关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项:(1)受试者疾病风险因素:受试者大多为老年患者,易发生跌倒、漏服或错服药物等意外风险,加之受试者如病情重、年龄大、疾病长期消耗,使这些受试者一般情况较差,病情变化迅速的风险。(2)护理人员的风险因素:由于受试者较多,病情复杂难以及时处理,护理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差错增多的风险。(3)护患沟通风险因素:由于护理人员与受试者在医学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称,护理人员在与受试者及家属沟通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认知及理解,导致双方在处理问题时出现误解甚至矛盾,进而引发纠纷的风险。(4)医源性风险因素。(5)管理制度风险因素[9]: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必须结合患者病情及试验中心的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风险管理举措,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提升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满意度。本研究表明,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如能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失访率,如本中心采用了风险管理措施后风险事件发生率由9.3%降至1.9%,失访率由11.9%降至3.8%,说明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药物临床试验的效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更好地维护广大受试者的权益,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建议在药物临床试验中广泛开展。此外,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临床试验中采用风险管理还可以显著地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及满意度,如本中心采用风险管理举措后受试者依从度由58%升至81%,而护理服务满意度由74%升至85%,说明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对医患人员的信任度,缓和相对紧张的医患关系,确保试验合理有序的进行。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结果分析中本文并未分病种进行研究,主要因为单病种病例数相对较少,样本代表性可能不够;同时本文主要为单中心的数据及经验分享,未获取多中心的数据,笔者将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析风险管理在临床药物试验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风险管理举措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作者:陆雯静 唐守艳 礼嵩 盛夏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中心GCP平台
第八篇: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早期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观察组采用护理、预防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体满意度为92.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在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早期护理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遏制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性乳腺炎;预防;早期护理
急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多发病于哺乳期妇女中,特别是产后3~4周发病较多见,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临床上分为乳汁淤滞期、炎性反应浸润发展期和脓肿形成期3个阶段[1],主要表现为乳腺管内和周围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乳腺分泌,可能导致无乳[2],对母婴均有较大的危害,产后预防及早期护理是避免急性乳腺炎发生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以我院的急性乳腺炎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风险管理在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乳腺科收治的产后急性乳腺炎患者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3例。观察组年龄在23~35岁,平均28.6岁,初产妇9例,经产妇4例;对照组年龄在24~33岁,平均28.3岁,初产妇10例,经产妇3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设质控员、药疗小组长、消毒隔离小组长、仪器维护小组长,明确各小组长的职责任务,每周护士长对预防、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进行分析,改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2.2识别预防、早期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分析预防、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比如给药环节、产前产后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找出发生护理风险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2.3预防、早期护理风险处理:落实分组责任制护理,对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制定小组内护士的具体护理职责,为产妇提供层级明确、均衡、高质量的护理,比如密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如出现发热症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平复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生活细节进行相应的指导,保证合理饮食、起居。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行护士交接班班制度,尽量减少交接班的次数。护士长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通过设立差错分析表、质量控制分析表对风险护理的状况做出评价。除了基本护理外,还应制定突发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如胸外按压、产后大出血、休克的抢救等,同时督促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新设备、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高年资护士应帮助指导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工作,年轻护士之间应相互观摩演练,并提出问题,进行互动及学习。
1.2.4加强培训,建立激励制度:通过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介绍风险护理管理的内容、实施目的、方法及意义,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护法》、《护士职责》、《护士职业道德规范》、《专科护理常规》及各项规章制度,讲解乳腺科常见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及预防措施,让护士了解自己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风险,提高护士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能力,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学习乳腺科护理知识,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激励制度,对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嘉奖,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漏洞。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体满意度为92.3%,护理质量满意度为100%,医院设施环境满意度为9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意外事件1例,总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性乳腺炎在初产妇中比较多见,其病程短,预后较好,如果护理及时,可有效控制病情的的发展,而且急性乳腺炎可进行预防,其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及婴儿哺乳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妇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危因素多,患者病情变化快等都给护理工作带去了一定的难度[3-4],护理管理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本文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对急性乳腺炎进行预防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总体护理满意度高达92.3%,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仅为7.69%,明显低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模式,它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责任感和护理防范意识[5-6],还可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及独立处理风险的能力,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急性乳腺炎预防及早期护理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遏制急性乳腺炎的发生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娅.急性乳腺炎的预防与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66-167.
[2]马秀玲.浅谈急性乳腺炎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8(1):224.
[3]刘娅,刘春丽,孙花,等.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6):660-661.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3.06.040.
[4]薛萍,李阅.急性乳腺炎患者的外科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289-289.
[5]李建荣,马志敏.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8):1105-1107.
[6]苏丽杰,于奎花.护理风险管理在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11):3553-3554.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31.044.
作者:孙红
第九篇:风险管理方法在新生儿PICC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0引言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到我国来的,由于其具有的诸多优点,渐渐地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PICC指的是经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把导管尖端安置在上腔静脉或者是锁骨下静脉,对那些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开辟了一条安全方便的输液通路。这项技术的穿刺点为外周静脉,置管是在直观下进行的,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较高,护士自己就可以操作。PICC的应用不仅使病人的住院天数缩短了,还减轻了患者以前要反复穿刺的痛苦,确保了治疗效果。本文是将风险管理方法应用在新生儿PICC的护理工作中,效果是理想的。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PICC新生儿100例,男60例,女40例,胎龄为26-34w,体重950g-2050g。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按照《风险管理准则(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2001年版)》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对照组则不实施。全部患儿都应用一样的手术方法进行置管,手术前对患儿的皮肤与血管情况进行评估,体位为仰卧位,应用皮尺对患儿从穿刺部位一直到上腔静脉的长度进行测量,首选的穿刺静脉是贵要静脉,第二选择是肘正中静脉。在把穿刺点选择好之后,要实施止血操作,以手臂外展60°为标准,将导管的长度测量好,穿刺点进行常规的消毒杀菌操作,在将血管充分暴露之后,将导管针置入,插管鞘,将导管针抽取之后放入导管,把预制的导管送入到指定的部位,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将导管长度进行保留合适的长度,在穿刺完毕之后,做X线摄片,确定导管的位置正确后就可以开始使用了。在冲洗管腔之后进行封管,将穿刺点进行固定包扎[1]。在治疗间歇期每7天要对PICC导管进行维护一次。(1)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脉冲式正压冲管与封管,不要应用小于l0ml的注射器进行冲管、给药,在冲管时要动作柔和,不要粗暴,以防造成导管损坏。(2)护士在换药与更换肝素帽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在为患者清洁皮肤时,要先用酒精棉球将导管周围的皮肤清洁至少3遍,目的是彻底地把皮肤表面油脂和污垢彻底清除,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告诉患者不要随意把敷贴撕下来。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应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来表示,应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应用风险管理之后,患儿(观察组)的堵管、导管异位、血栓等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了,和管理前(对照组)进行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为实施风险管理期患儿(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比实施之前(对照组)更好,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相关情况都比观察组要差[2],
3讨论
3.1风险的培训
要对护士实施风险管理的相关教育,以问题为导向,向护士详细介绍PICC在治疗中常见风险的原理与治疗方法。
3.2常见的风险管理
导管阻塞处理方法:(1)在堵管出现后,要马上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处理,注意不要暴力冲管。(2)应用脂肪乳剂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定期的冲管,以防沉积情况出现。(3)要注意正确进行冲封管操作。细菌感染的处理方法:(1)要加强环境的管理措施,在实施置管术中,要保证无菌操作,尤其是要对患者的皮肤、输液器等进行严格的消毒。(2)要加强术后的管控工作,在置管之后要及时对敷料进行更换,要加强对患者的皮肤消毒操作。(3)要注意患者在置管后的常规检查,若有感染发生要马上进行治疗。综上,实施风险管理能够使新生儿的PICC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的下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国英.浅谈风险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6):165.
[2]付咏梅,吴兰芳,钱丽琴.护理风险管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6):175-176.
作者:马芸芳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新生儿科
第十篇:浅析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中的运用
摘要: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外科护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本院接诊收治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自愿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61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还对病人护理风险加以评估,总结常见的护理风险,并制定相关措施,进而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在治疗后两组病人康复时间分别(71.2±4.3)d、(64.2±1.5)d;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2.35%及94.22%,两组相比较,观察组在康复时间、护理满意率、意外发生率等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加强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很明显的护理优势。
关键词:外科;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应用效果
0引言
对于外科患者来说在治疗和护理中,经常常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素,使病人在治疗护理中出现伤残,有时还会导致死亡,对病人精神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直接影响病人对我们医护工作的满意度。如果把一些风险因素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规避和预防措施,把一些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降低护理中风险事故的发生率,这样能够使外科护理的风险大大降低,进而提高患者对我们医护的满意度,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我院把风险管理有效应用于外科护理之中,在护理效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外科接诊收治的101例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40例;患者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0.3±2.4)岁。将患者以自愿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6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上没有很大差别。
1.2方法。
对以上两组患者采取常规外科护理方法,并对观察组的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重点分析和加以评估,并制定相关措施分析护理风险原因,根据这些风险原因制定出全面的风险规避措施,比较观察两组患者在恢复时间和康复效果有什么不同,还有患者对我们医护满意度进行对比和分析。
1.3护理风险原因及规避措施。
1.3.1护理风险原因分析:我们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外科护理中导致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过关和护理经验不足。外科病人病情一般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外科相关常识,并能够根据病情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对这些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外伤患者,常常只注意他们表面的伤情,而忽视了表面伤口下的严重内伤,对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缺乏足够的预见性,一些错误的操作可能使患者出现严重的病发症。②护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执行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确保护理工作正常安全开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医护制定不健全,并且缺乏严格地执行,这就会在护理中出现护理风险。③护理设施不够完善。对于外科病人来说,他们大多数行走不便,需要借助相关工具加以辅助,如果我们医院没有辅助设施,或者不够完善,地面湿滑,光线不好等都是潜在的安全风险,患者也容易出现意外。④医护人员同患者缺乏沟通。外科病人中意外事故比较多,他们的心理状态都比较不稳定,情绪烦躁、焦虑和精神紧张。所以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进行相应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烦躁、焦虑的心理和情绪态,这样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如果我们与患者缺乏沟通,他们就会不积极配合医师治疗,很容易出现医患纠纷,这也是潜在的安全风险。
1.3.2护理风险规避措施:①完善护理制度并严格加以执行。积极宣传医护法律法规,加大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同时还要健全完善护理制度,并对相关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监管,确保我们护理制度得以严格执行。②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我们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再培训,讲解外科疾病的常识和护理方法,使他们能够掌握外科相关知识,并能对医护风险作出预见性分析,进而提前做好规避措施。③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我们知道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疾病康复有直接关系,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好的了解,并针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争取他们对我们医护的最大配合。④强化护理风险意识。我们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对风险加以归类和管理。同时,我们临床护理规程要规范,避免护理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临床护理的综合效果。
1.4统计方法。
将所得相关数字资料输入专门统计软件,并对数据进行有效的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观察组患者康复时间为(64.2±1.5)d,护理投诉发生率0,意外事故发生率3.25%,患者护理满意度94.22%);对照组患者康复时间为(71.2±4.3)d,护理投诉发生率为12.25%,意外事故发生率10.32%,患者护理满意度72.35%。两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在康复时间、护理满意率、意外发生率等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P<0.05)。
3讨论
外科护理中,把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中,让护理人员增强护理风险意识,并及时针对护理风险加以分析和制定采取规避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护理风险的处理能力,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能够减少医患纠纷,更能够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素芳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