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护理风险管理概述(7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方法将行冠脉介入手术的79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发生的护理风险情况,分析总结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出现护理风险发生率2.53%显著低于对照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使护理人员主动查找安全隐患,并采取积极预防对策,可有效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安全度。
关键词:导管室;冠脉介入手术;护理风险
冠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此手术具有安全、简便、无痛苦的优点,已被临床上大量冠心病患者接受,但是此手术方式属于有创性治疗技术,因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并发症,若情况严重,可导致患者死亡,如患者治疗期间,导管室出现护理疏忽或者护理不佳等情况,会对手术结果造成严重影响[1]。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均为间接或者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会造成法律风险和经济风险,因此在患者手术过程中做好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因此本次研究探讨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情况,现将内容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行冠脉介入手术的79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本次研究符合本院伦理规范,经本院伦理委员后批准后正式启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共147例患者,其中男97例、女50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5.1±6.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对照组不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PCI治疗。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内容包括预见性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前护理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冠脉介入手术后护理风险管理。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出现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证明实施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低风险发生情况,本研究现将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整理如下。
3.1预见性风险管理
首先将护理工作中责任细化到个人,将制度考核范围扩大至日常工作,加大岗前模拟培训力度;护理人员管理者每日开展晨会,对导管护理人员具体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增强导管管理室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采取掌握抢救器械的操作,及早发现患者疾病变化,立即告诉主治医师,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做到急诊介入快速无误,同时要清楚导管室抢救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配伍正确无误。
3.2冠脉介入手术前护理风险管理
3.2.1耗材、设备、药品[2]首先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实施手术前检查抢救设备是否完善、良好,如果检查发现不佳设备应该立即处理,各类抢救设备摆放的位置是否能够安全进行工作状态,同时药物和耗材的摆放位置应便于取放,其中临时起博系统应该保证缓慢性心率失常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例如在患者实施手术前应该准备好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硝酸甘油等。
3.2.2复查患者准备导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术前准备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判断患者是否可以实施手术,做到保证患者手术安全,避免出现职业风险[3]。例数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姓名、科室、床号、术前同意书、饮食情况、过敏史、碘过敏实验结果、抗凝、抗血栓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同时检查患者血常规、是否备皮、肝肾功能、电解质、脑钠肽是否可以实施手术。此阶段核查的项目比较多,护理人员应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将每项内容核实,避免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3.2.3预防患者摔跤如果有台阶,患者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走台阶,避免患者出现摔跤情况,加重患者病情。
3.3冠脉介入手术中护理风险管理
3.3.1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心电监测[4]:人员应该时刻检测患者心率、ST段、T段情况,若ST段、T段出现异常,则表示冠状动脉内气体栓塞、夹层或者急性心梗等;压力监测:检测期间,应该认真观察有创压力的状态,因为其可提示导管尖端的受压情况,由于其是整个手术的关键命脉,因此需要导管护理人员能够正确识别出各种异常压力。将造影图像和有创压力相结合,能够判定导管大结、嵌顿、心肌梗死及血管迷走反应等,其中血管嵌顿表明患者可能出现致死性心颤,因此护理人员熟练准确识别各种异常压力图,降低患者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护理人员发现压力出现异常改变,应该立即告诉手术医师,立即暂停手术,对出现异常的原因进行判断,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如果患者的血压出现过低的现象,应该采用补液和升压药;当患者收缩压大于180mmHg时,应给予患者镇静药或扩血管管制剂,待患者的血压被控制在稳定状态时,再给予患者手术治疗;氧饱和度监测:若SPO2低于90%,此时应该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从而帮助患者手术成功进行。
3.3.2术中并发症护理(1)如果患者出现连续房室传导被阻滞及心动过慢,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者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922)静脉推注0.5~1mg,如果对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无效,则护理人员与医师对患者采取临时心脉起搏措施[5]。(2)护理人员应该数量识别颤室或者室速,如果患者出现连续性颤室或者室速,护理人员应该立即指导患者做出有效的咳嗽动作,与此同时将导管撤离冠状动脉,对患者实施除颤护理[6]。(3)如果发现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神志异常及头晕状况,甚至丧失意识,同时患者如果伴有低血压或者心动过慢,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阿托品静脉推注1mg,如果有必要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等措施[7-8]。
3.4冠脉介入手术后护理风险管理
患者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分支栓塞、心功能不全等情况,因此导管护理人员需叮嘱病区人员患者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护理单上记录具体内容[9]。综上所述,对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中,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管病变特征、手术使用器材及操作人员经验有关以外,还与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措施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对患者实施手术时,做好上述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加强每一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强度,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责任意识,对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升本院整体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汝君.护理临床路径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17):371-372.
[2]雷鸣.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兵团医学,2012,34(4):60-62.
[3]吕蕾,宋静茹.冠脉介入手术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39):228-228.
[4]孙莉,王海燕,汤雁玲,等.冠脉介入术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8):2191-2192.
[5]杨雪珍.导管室护士对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浅谈[J].现代养生B,2014,21(8):261-261.
[6]毕泗丽.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2014,23(5):299-299.
[7]陈幼英.冠脉介入手术患者的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研究[J].母婴世界,2015,28(6):243-244.
[8]刘东燕.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大家健康,2015,74(7):214-215.
[9]刘燕飞,张斌.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9(9):151-152.
作者:余芳 胡校云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
第二篇: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评价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所收治的23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116例)与风险管理(观察组,116例)的护理效果差异,并利用问卷调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总结与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对照组为81.9%,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服务质量,并增强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效果评价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现代医疗技术及护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人们对于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日渐提高,医院护理服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开展高质量的护理管理工作则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及满意度的重要方法手段。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水平,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232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在采取了风险管理措施后,患者的服务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32例患者,将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16例。其中观察组男76例,女40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5.3±4.2)岁;对照组男74例,女42例;年龄20~85岁,平均年龄(45.6±4.9)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护理人员构成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法;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护理管理方法,组织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室为单位,由护理小组成员——小组长——护士长构建起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并将风险管理内容落实到具体个人,定期将护理管理任务的实施情况逐级上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开会讨论,及时处理,从而降低意外护理事故的发生率。
1.3风险因素。
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涵括了多项内容,其中主要就包括有:人为性的风险因素管理,例如患者自身的病情状况、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服务态度、护患间沟通交流情况等,同时还存在有病房环境、医疗设备的性能、临床用药及护理程序的合理性等,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应当从整体上认识到有可能会发生危险情况的风险性因素,并据此就展开相关的深层、精确评估。
1.4评价指标。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向被调查患者发放调查问卷共232份,所有发放问卷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有对医院环境、设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及态度等相关内容。对护理满意度采用等级评价方式,共包括满意>90分;基本满意≥80分;不满意<80分三个等级。
1.5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统计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学软件中,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所接受的问卷调查予以总结与分析,对比其护理满意度,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28%;对照组患者为81.9%,其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鉴于护理工作本身便较为复杂,同时不同的患者其所患病症往往也不尽相同,个体间的病症差异相对较大,这些因素均会使得临床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护理人员不但具备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其能够具备有稳定的心理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以及良好的服务耐心。因而,开展好护理管理工作不但是提升医院护理水平的主要方式,并且也能够为患者创造出更加安全的就医环境。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医院的管理体制之中依然存在有大量的隐患问题,伴随着入院就诊人数的日渐增多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医疗设备性能的不断提升,促使相关的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着愈发艰巨的挑战,为了切实有效的提升护理工作的有效性以及基于目前新的就医环境之下加强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水平,就开展相关的护理管理工作是极为必要的。首先,医院应当不断完善护理管理程序及相关制度标准,做好对护理记录格式的统一要求,确保护理记录书写正确,如实反映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并且加强对于患者的隐私保护。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监管制度,应用问责机制促使临床护理职责与任务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护理问责机制将护理工作的成效与护理人员的工资奖励相挂钩,针对部分工作较为突出的个人予以适当的奖励,针对工作职责缺失工作态度消极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予以批评及教育,借此来实现对护理人员的有效激励。其次,可成立专项风险管理小组,建立起以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的三级护理管理等级,对小组成员做到责任明确,使各护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切实做好自身的负责工作,同时小组成员间还可互相监督,共同合作加强管理的协同效应。再次,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风险防控意识,对此医院可采取定期开展培训讲座,以促使护理人员的知识理念能够得以及时的更新,并鼓励她们在工作之余进行自我学习充电,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护理水平。并且,还应增强护理人员的个人风险管理意识,可通过宣传讲解一些具体的真实案例来促使他们认识到出现护理服务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危害,以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并提升其对风险问题的处置应变能力。最后,要不断增强护患间的沟通交流,日常的护理工作不但是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与患者开展沟通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同患者开展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为患者耐心解答疑难问题,以促使患者能够同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互信关系,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时通过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提升临床护理的服务质量,并增强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2]裴玉萍,孙敏.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6(23):72-73.
[3]王金磊.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5,(3):299-300.
[4]黄碧萍,陶艳玲,万海霞等.风险管理在产房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69-70.
作者:张海霞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烧伤科
第三篇: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普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76例次手术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590例次手术纳入观察组,采用护理标识指导手术室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3.4±0.5)分,护理可靠性(3.3±0.4)分,高于对照组(2.7±0.7)分,(2.6±0.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采用护理标识,可有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标识
只要有护理便存在护理风险。手术室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科室,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诊疗方法,手术具有创伤性,应激性强,存在多种并发症,高质量的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为进一步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控制护理风险,医院尝试将护理标识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普外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手术诊断或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576例次手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350例、女226例,年龄3~91岁,平均年龄为(57.3±12.3)岁。ASA分级:Ⅰ级311例、Ⅱ级124例、Ⅲ级及以上141例;急诊手术125例,连台手术72例。手术时长(67.1±15.1)min。开放手术102例,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474例。全麻282例。采用护理标识指导手术室风险管理,590例次手术纳入观察组,其中男360例、女230例,年龄3~90岁,平均(57.5±11.4)岁。ASA分级:Ⅰ级321例、Ⅱ级133例、Ⅲ级及以上139例。急诊手术121例,连台手术79例。手术时长(66.6±12.3)min。开放手术108例,腔镜为主的微创手术492例。全麻19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SA登记、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进行术前访视、术前准备、麻醉护理、体位管理等护理,对于手术室护理,依赖于护士的经验,必要时进行讨论,分析护理要点。
1.2.2观察组引入护理标识制度,在深入分析风险后,填写标识卡,手术室护理小组在了解标识上的风险后,调整护理计划。(1)个体化风险识别与标识:①识别,主要针对的风险事件进行护理,同时详细分析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护理需求,分析存在的风险,采用文献分析法、量表评估法,结合既往的临床资料,寻找循证证据,分析护理风险。主要包括术前焦虑、患者配合能力不足、术中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等,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紊乱、压疮、低体温、眼结膜炎等,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而后制定护理计划;②以手术压疮量表评估高风险者,以红色字体将“压疮高风险”填写在标识卡上,并填写解决对策,如主要包括使用赛肤润+垫护床装置+重点区域的保护+术中适当的体温微调调整受力点(若条件合适),让小组护士心中有数,对于急诊手术风险主要为急诊术前的准备材料,标注的风险主要包括基础疾病、是否需要输血、生理病理评分等,按照ASA评分的得分项目,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管理对策;③择期手术的标识卡在术前夜进行评估填写,同时第2栏填写上术前准备落实情况,第3栏写上患者的心理状态,每一栏问题后附上建议护理策略,如心理状态欠佳者,建议麻醉前护士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安抚,进行深呼吸、肌肉放松等方法快速镇定镇静[2]。(2)医源性的护理风险:主要针对教学手术,标注为教学手术者,非教学护士需要心中有数,严格按照教学手术管理要求操作,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手术顺利完成[3]。(3)手术室风险管理:术前,护士需要进行手术室准评估工作,分析存在的风险,包括术前手术室预热不到位、保温设备不足、连台手术、急诊手术等,进行标识,使护士心中优势,在护理过程中,能够自我调整护理的重点,通过其他措施控制风险,如缺少主动保温设备,则需要从输液加温、包裹保温等措施做好保暖,减少热量散失[3-5]。
1.3观察指标
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医师评价护理质量包括护理及时性、护理可靠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分别为0~4分表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记录数据,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x-±s)反映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方差后LDS-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采用n或%反映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不良事件情况
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11例,包括二次穿刺2例、导管受压2例、插管失败3例、器械故障4例。对照组手术室发生不良事件35例,包括导管移位2例、危值通报不及时3例、器械操作时间提醒不及时1例、导管不良事件6例、防护措施遗漏1例、器械故障11例、物品跌落5例、物品丢失2例、取药失误1例、污染区操作2例、坠床1例。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1.86%,低于对照组(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发生并发症46例次,术中低体温21例、术中压疮3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22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7例次,术中低体温56例、压疮8例、术中呼吸循环紊乱43例。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7.80%,低于对照组(1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评价
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3.4±0.5)分,护理可靠性(3.3±0.4)分,高于对照组(2.7±0.7)分,(2.6±0.5)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室护理风险的来源十分复杂,从结局来看可分为护理不良事件以及手术并发症,风险的产生与手术本身特点、患者的生理病理特征、护理管理、护理环节落实等因素有关,手术风险的管理应面面俱到。本次研究中,采用标识制度开展风险管理,控制个体化风险、医源性风险、手术室环境风险、基本护理风险。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医师评价护理及时性,护理可靠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护理标识确实可改善护理质量[6-8]。
参考文献
[1]杨琳琳,高学农,席冬梅.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4):3766-3768.
[2]吴荣华,朱丹,朱治聪.手术室护理技术分层次准入管理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11.
[3]肖光秀,张卫萍,何芸.规范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2):3489-3491.
[4]夏桂枝,柯剑娟.使用充气升温毯预暖预防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临床观察[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3(1):127-129.
[5]牟园芬,龙云,吕丰梅,等.护士对管道护理的知识-态度-行为现况调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12):1048-1050.
[6]陈国平,张健冰.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标识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6C):1668-1670.
[7]庞舜如.护理标识在手术室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135-136.
[8]肖娟,韦延强,姚爱萍.标识系统应用于手术室物品管理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上旬版),2012,10(4):929-930.
作者:杨美东
第四篇: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急诊科于2016年4~6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分别于引入前后在急诊科随机抽取130例患者对护理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比调查结果。结果引入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引入前显著降低(P<0.05);引入后患者满意度分布和总满意度均优于引入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
急诊科护理质量不只关系到患者受到的照护情况,对医院服务形象也有重要的影响。急诊科患者发病一般较为迅速,并且病情比较严重,往往需要更高质量的照护才能满足护理需求[1-2]。鉴于此本研究特对急诊科引入风险管理模式,期待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6月对医院急诊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分别于引入前(2016年2~3月)和引入后各随机选取130例患者开展进行临床研究。引入前130例患者中男75例、女55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9.8±16.7)岁;引入后130例患者中男72例、女58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50.3±17.2)岁。引入前后患者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包括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护士风险意识、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具体措施为(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并附详细说明,使得护士明确工作任务,也使患者及家属明确护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护士加强管理监督和惩处力度;(2)强化护士风险意识:通过总结既往经验和时事报道对使急诊科护士意识到注重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将可能会存在风险的护理操作熟记于心,尽量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3)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将仪器设备和药品放置在规定的位置,并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鼓励护士间相互帮助、监督,共同做好专项管理仪器设备和药品的工作,避免浪费医疗资源;(4)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护士加强宣教,使其意识到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者配合度、促进快速康复的重要性,并要求护士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接触中,始终坚持热心、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人性化服务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引入前后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发生率;评估护理满意度情况,参照医院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分为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率[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分布借助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入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比较
引入前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者分别有15例、18例、12例,发生率分别为11.54%、13.85%和9.23%;引入后分别有2例、5例和0例,发生率分别为1.54%、3.85%和0.00%。引入前后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3,P=0.003;χ2=6.868,P=0.009;χ2=10.571,P=0.001)。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引入前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者分别有86例、29例和15例,总满意度为88.46%;引入后分别有108例、20例和2例,总满意度为98.46%。引入前后满意度分布和总满意度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U=13.023,P=0.000;χ2=9.063,P=0.003)。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并且护士对于患者可能会发生的情况预见性很差,往往缺乏针对性[4]。临床研究显示[5],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患者家属情绪比较焦躁,容易发生护患纠纷,对医院形象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据报道指出[6],在急诊科日常护理中,工作任务繁琐、复杂,并且多数医疗单位护士紧缺,很容易遗漏操作任务,进而对患者病情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应当对引入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降低急诊科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入后护理缺陷、缺乏沟通和护理投诉率均低于引入前,说明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有助于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此外,引入后所选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引入前,说明该管理模式还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护士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造成的风险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并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临床实践等一系列过程能够有效避免护理意外事件,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有研究表明[8-9],护理风险管理模式下急诊科患者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模式,肯定了该管理模式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达到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杜云真.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32):69-70.
[2]蒋萍.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1-12.
[3]罗海燕.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3):21-22.
[4]陈小明,叶舒展,徐凤珠.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2(12):1823-1824.
[5]张聪美,梁妙丽,余雅丽.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的应用与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3):81-82.
[6]李松英.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213-214.
[7]梁桂芳.影响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9):206-207.
[8]龙肖玉,彭丽.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626-1627.
[9]王项菲.腹部外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144-145.
作者:王庆辉
第五篇: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
[摘要]目的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0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实验组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风险管理。从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术后临床并发症及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几方面对于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且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明显降低。结论与单纯常规护理相比,风险管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融入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降低手术费用,缩短患者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常规护理;子宫肌瘤手术;临床护理
子宫肌瘤的临床发病率较高,30~50岁为该病高发年龄段。目前,临床多以手术方式为主要临床治疗手段,护理工作质量则对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质量影响较大,因此无论是护理模式的选择还是护理细节工作计划的制定都十分关键[1-2]。该文选取近年来该院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的护理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0间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年龄范围为30~54岁,平均年龄为(40.0±3.5)岁。患者病程为10d~10个月,平均病程为(4.0±1.5)个月,肌瘤直径范围为2.5~7.0mm,患者经B超检查单发43例,多发57例,均无生育要求。按照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经检验,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开展临床对比性试验。
1.2护理方式
为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为实验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常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常规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①术前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所存在的心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给予及时交流与疏导,积极主动询问其需求并给予耐心细致的关怀,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5];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如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等,围绕患者子宫肌瘤病症给予相应的知识介绍,促进患者及其家属增进对于该病的基本了解;另外,为患者介绍手术相关事宜,如手术麻醉方式、时间、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协助患者完成好皮肤清洁、肠道清空等,抚慰其情绪[6]。②术中护理主要涉及术中基础护理,即在术中对于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密切观测;此外,密切配合医生完成相应的手术操作,如观察手术设备参数、提供仪器器械等。③术后护理主要包括身体护理,如对于手术切口、尿管留置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并发症等的基本护理,以及出院后的基本注意事项宣讲和定期回访等。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制定风险质量控制计划、检测风险质量控制情况、评估分析风险质量管理效果、总结改进阶段,这4个阶段充分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及评估顺序而展开,在整个临床护理过程中适用性较高。计划的制定需要以上一年度该院子宫肌瘤围术期护理风险结果以及患者个人基本情况为基础,对于护理工作涉及范围、重点等进行设计;检测阶段为具体护理过程的执行阶段,也是风险控制的主要过程,护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护理方法,降低患者围术期风险;评估分析阶段与总结改进阶段则分别为在已有的护理效果相关数据基础上对于护理方法合理进行系统评价,以及做好总结以期扬长避短[7]。
1.3护理效果评价指标
从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术后临床并发症及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及住院费几方面对于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方法
以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展开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显著提高(80.0%、94.0%),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降低(实验组1例,切口愈合不良,占2.00%;对照组3例,泌尿系统感染、下肢肿胀及切口愈合不良占6.00%,P<0.05);实验组患者初次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缩短,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也明显降低(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方案的合理选择与科学制定对于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患者的预后恢复质量至关重要,风险管理的有效融入能够在之前护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与医院现有水平设计周密护理计划,以缜密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开展护理工作。在该文中,选取该院于近年来收治的若干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分组提供常规护理以及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对于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子宫肌瘤手术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8]。结果显示,无论在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还是缩短初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长,降低住院费用方面,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效果均显著优于单纯的常规护理方案。综上所述,风险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对于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能够有效提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缩短预后时长,对于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这一护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住院费用,对于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楚蔚昕,徐艳,楚蔚琳.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32
作者:尉晓兰 尚雪琴 单位:新疆哈巴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第六篇: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
摘要: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患者采取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和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然后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 内科重症患者 护理 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发生率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和人们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大量高糖、高蛋白等食物的摄入,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中老年群体,发生心血管疾病以后,往往表现出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因此,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必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出现临床护理不到位的现象,就会增大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对医患关系具有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80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90例患者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48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4.2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4例,急性心肌梗死28例,心力衰竭25例,高血压危重23例;观察组90例患者中,男患者47例,女患者43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65.6岁。不稳定型心绞痛19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力衰竭23例,高血压危重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90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其实施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护理,按照医嘱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给与患者药物治疗。在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定时进行巡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的观察和检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具体的护理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起和谐的医护关系。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住院开始,护理人员就要主动、热情的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掌握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因、病史等,然后利用自己专业的医疗知识,向患者家属介绍医院的就医环境和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打消患者及其家属恐慌的心理,从而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为后续的配合治疗打好基础。其次,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一是患者和疾病的风险。由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大多都会出现脏器功能衰退的临床症状,同时,心血管药物产生的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休克等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患者心脏骤停。这就大大增加了护理安全管理的风险;二是治疗用药风险。由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种类很多,对于使用剂量、静脉滴注速度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有些药物因为具有特殊性,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因为个体差异会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同时,再静脉留置针、注射泵等操作中都存在安全隐患;三是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CCU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薄弱、专业护理技能欠缺等,那么在临床护理中就会对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不能进行及时的识别,增大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后,护理干预措施。医院可以根据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来对患者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作出相关的护理方案。比如,在临床中,高血压患者一定要保持心理状况稳定、要给予其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同时,医院可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护理技能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技能,这样才可在临床护理中降低患者坠床、跌倒等现象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安全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自我保护和护理能力,并积极主动的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患者的临床情况。另外,要对医院的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其正常运行,为患者的康复打好基础。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用百分数来表示计数资料,用X2来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护理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为4.44%;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66.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1%.由此可见,观察组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狐狸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几率,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医患关系的和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患者的康复、对构建良好的、和谐医护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房恒青.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3-4
[2]王莉梅.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1:117-119
[3]宋建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3:39-41.
作者:杨育红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
第七篇: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加强对患者各方面护理的风险管理,以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结果经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后,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高,护理纠纷的发生得到了明显减少。结论加强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得到增强,能够保证护理安全,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安全;患者满意度
0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风险也不断增多,而护理工作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由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低下,以及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护理工作呈现出高压力、高风险和高纠纷的特点[1]。为促进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从根本上杜绝护理风险,使患者的护理安全得到保证,提高患者满意度,本院对护理工作加强风险管理,通过识别和评估对工作人员、患者和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的风险,制定并实施正确、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给患者带来的不良结果或伤害,使护理投诉纠纷的发生得到了有效减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1一般资料
以本院于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方法
2.1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本院的具体情况,对入院评估记录、健康教育制度、压疮管理制度、患者跌倒与坠床防范制度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相关制度和评估记录单进行制定并予以完善[2]。
2.2加强各项培训
(1)根据制度、职责、护理操作和文书书写要求分批次、分层次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抽查并考核培训效果,让每个人对相关内容都进行熟练掌握。(2)培训各种设备和仪器的使用、保养及维护方法,使每个人都能够熟练操作[3]。(3)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使护理人员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增强。(4)培训病区管理知识,让护理人员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人人参与病区管理并予以严格落实。(5)加强沟通及健康宣教方法和经验的交流,对良好沟通和宣教的重要性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对正确的沟通方法和宣教内容加以掌握。(6)加强防院感知识的培训,将消毒隔离措施予以严格落实,对医疗废物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装,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得到增强,以免发生院感。(7)加强团队精神和安全文化培训[4],促进团队间团结协作,在工作过程中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以患者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2.3对标识和设施进行完善
将温馨提示张贴在病区的醒目位置,内容浅显易懂,且要附有图片、字迹清晰,便于患者理解;在卫生间和病区走廊安装扶手,在容易滑倒的位置放置防滑垫,病床加防护栏,轮椅加安全带。
2.4改善病区的诊疗环境
病区的水电及照明设施要保证完好,并及时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病区走廊和病床旁没有障碍物和堆积物,以使患者行走畅通,保证急救和运送的顺利进行。
2.5加强设备管理
定人、定量地对抢救仪器进行管理,且要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和定期保养,使用完成后要及时消毒,清零补充,让其一直处在良好的备用状态,能够使应急使用需求得到满足[5]。
2.6加强药品管理
根据药品管理制度对内服、外用、备用、急救和高危等药品进行分类放置,设置清楚的标签,固定位置,定期交班,对效期、性状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清理,保质保量,以使应急使用需求得到满足[6]。
2.7加强健康宣教
采用有效的沟通方法,利用文字、图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宣教,且要贯穿入院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少量、多次、间断地进行。
2.8转变工作模式
采用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工作进行弹性排班,每名责任护士对8~10例患者进行管理,由固定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负责,重新分配护理工作范畴,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的健康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7]。
2.9汇总分析各项数据资料
对护理文书和各项数据资料进行准确填写,分析并探讨不良事件和指标下滑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予以严格落实[8]。
3讨论
3.1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使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得到了增强,明显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3.2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使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和自觉。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加强巡视,与患者及家属及时进行沟通,将患者住院期间各阶段的护理工作认真做好,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欣娟,张俊华.护士长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2.
[2]叶志弘.21世纪医疗服务系统安全和质量管理新理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8):52-53.
[3]余新颖,马琳.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89-90.
[4]赵晓莉.风险管理在提高护理安全中的作用与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9):89-91.
[5]殷玲琴,何东平,顾李琴,等.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安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24):43.
[6]张霞,徐燕飞,张晓丽,等.县级医院血透室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3):173,175.
[7]张秀云.医院门诊患者护理服务安全管理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09):255-256.
[8]纪小梅.探讨医院血透感染风险因素分析与护理管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9):39-40.
作者:周旭 单位:四川新津县人民医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