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

摘要: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特点是具有公益性质,经费来源于政府的拨款,为社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体系能够梳理各项业务流程,识别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点,并针对风险制定解决措施。文章针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当前内控风险评估的现状分析,提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以期为其内控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风险。财政部门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是却没有对风险评估的方法明确规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帮助单位改善建设水平,提高对公众的服务能力。对此,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风险点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风险点在于:第一,预算业务。预算业务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经营、资本、财务各方面的收支与现金流的总体规划。单位在预算编制环节可能编制不充分,编制质量不符合要求,预算编制和业务部门计划不相符。在预算审批过程中可能因为业务部门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影响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单位资金收支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按照审批手续执行预算,预算脱离目标。第二,收支业务。收支业务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在收支业务中,主要风险是岗位设置不合理,相关责任不明确,导致舞弊现象。

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现状

(一)缺乏风险评估意识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风险评估意识,单位的成员普遍认为单位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都会受到预算的约束,因此在管理活动中忽视风险。同时员工认为,单位的风险和自身关系不大,在工作中容易懈怠,缺乏对风险的了解。因此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管理者和员工都需要提高对风险评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常态化的工作,通过对各类风险的判断,在风险来临时从容应对各类风险。

(二)内控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的制度建设是开展各类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许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只要加强财务制度的建设,就可以有效应对各类风险。虽然财务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部分,但是内部控制活动涉及单位的全体成员,而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需要单位的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参与到内部控制过程中,只有加强单位整体的风险评估意识,才能使风险评估活动能够对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同时单位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与管理,避免风险评估制度形同虚设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风险评估方法落后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对各项风险的评估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如果脱离了方法和技术的支撑,那么风险评估工作也难以有效开展。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风险评估工作经验还不足,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建立,对各类风险评估的方法较为随意,加上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员工的专业素质不高,因此评估方法也较为落后。

(四)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虽然我国制定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指明了方向,但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开展风险评估的案例不足,单位在工作过程中也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这也导致部分单位难以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一)目标设定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目标要和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相一致,满足单位自身的业务流程特点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将单位的各项活动风险降到最低。风险评估体系是否有效在于是否制定出一套可识别和评估的管理操作流程。对此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目标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治观念。内控的首要目标是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单位的各项活动都必须合法合规,不得逾越法律的底线。第二,防范各类经济活动潜在的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把控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第三,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和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要求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建设的工作中,从而使内控真正约束每个职工。第四,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实质。第五,提高单位的事前防控能力,在事前就对风险进行判断与预测,防患于未然。

(二)风险识别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对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根据单位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单位的各类风险要素进行识别。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涉及的领域较多,且工作内容丰富,可能面临多种多样的风险,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要重点判断以下因素:第一,单位各岗位的人员是否有专业胜任能力,是否具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与思想觉悟。第二,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各项业务流程是否能够有效的管控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三,单位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单位的收支情况是否合理。

(三)风险分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识别了自身的风险之后,要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根据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排序。要对重要风险特别关注,避免重要风险给单位带来的各类损失。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概率分析。概率分析是以风险发生的概率进行计算,对周期性发生的事项可以从历史信息中计算出概率,通过方差、期望、概率的方法,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第二,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通过输入参数的数值来分析输出的结果,敏感性分析可以用来补充概率的方法,帮助单位判断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三,行业标杆比较法。行业标杆比较是将与单位相似的指标结果进行比较,并针对与单位相似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差距优化单位自身的管理制度。在风险分析完毕之后,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判定风险等级。

(四)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种应对方式:第一,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以拒绝承担风险为手段来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不可能完全对各类风险都实现规避,因为其承担着社会服务的职能,完全规避风险代表其不作为,因此只能对于风险谨慎行动避免丧失公信力。第二,降低风险。降低风险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一定的方法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根据风险管理的目的,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或消除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在风险发生之后,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范围和影响程度。第三,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第四,风险承受。风险承受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受风险所带来的各类损失,是主动或被动的承受可控范围内的风险。

(五)风险控制在风险评估之后,单位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管控。对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要求明确划分不同岗位的权限,形成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单位要明确不同岗位的权利。随着单位的发展,及时对岗位职责与权力进行更新,通过完善组织体系,加强授权审批控制,全面梳理关键控制点,并实施相互监督的措施,以此降低舞弊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内部授权审批控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并办理业务,权力不应过于集中,要体现分权与授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行使集中决策审批制度,对于人事任命、大额资金支付等重大事项和决策不得单独进行或擅自改变集体意见。第三,加强预算控制。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在单位管理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预算对各项支出进行控制,从而完善单位的资金管控。首先要加强预算编制环节,通过零基预算和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变动不大的项目采用增量预算的方式提高编制效率,对于灵活的项目通过零基预算方式降低编制随意性。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动态监督的方式管控,实时分析预算差异,提高资金收支的严肃性。对于需要调整的预算事项,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后才可调整,避免预算脱离目标。

(六)风险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内控风险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内控风险设计的有效性。要评价内部控制的风险程序是否设计恰当,是否能够有效控制各类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否能够有效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是否规范了单位的内部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内控风险体系是否涵盖了单位的重要业务与重大事项以及重大风险点;是否对所有的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第二,内控风险执行的有效性。内控风险执行的有效性是要判断相关风险点是否按照控制目标运行;实施风险控制的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单位是否根据自身业务的变化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内控体系。

四、结语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促使党风廉政建设机制的有效运行,越来越多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认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单位有着公益性质,因此内控机制的发展也较为缓慢,内控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单位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对此,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控风险评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从容面对各类风险,促使单位更好发挥其职能。

参考文献:

[1]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9(1):68-75+97.

[2]卿文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0(6):56-65.

[3]余华.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30(6):66-76.

作者:韩敏 单位:呼和浩特新城区房屋征收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