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994年,国家科委课题组首次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地概括为“科技成果从研究、开发、中试、试制、生产、销售至取得较高的经济回报所经历的过程”。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的通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被称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三部曲,从制度上为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活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落实配套政策,多方位、多角度探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方法。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分类
从不同导向的角度,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分为两类,即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原始创新”)和满足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简称“应用创新”)。原始创新的特点为:理论创新性较强,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有权威性的论文或专利,往往是对现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实验室结果特征突出,但成果偏早期,还需在中试熟化阶段进行大量投入。原始创新虽然时间长、难度大、风险大,却更具重大意义,其一旦转化成功,将对产业带来全新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也就是这一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所在。应用创新的特点为:能满足企业提出的具体技术需求,通常有较成熟的理论基础和人才团队,或已进行了部分行业应用,仅做少量技术修改或配套即能被企业采纳,成果的市场定价和后期服务可通过谈判和法律性的协议明确。应用创新多半由企业提出,数量多,覆盖面广,对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很多企业也以“技术发包”或“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形式,来解决存在的技术难题或寻找新的产品方向。回顾过往20年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跟随创新、应用创新及原始创新三个阶段,目前正逐步从应用创新进入原始创新,以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新形势,着力解决进口替代、“卡脖子”等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一)科技成果转化现存问题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其中实现有效转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40%—50%,相对差距很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如此低,主要存在如下原因:(1)尚未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绩效考核引导方向。目前,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管理考核体系仍以教学科研为指挥棒,依然“重论文轻转化”,使得科研成果大批产生,但真正转化落地却极少,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2)尚未建立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从事科技服务的技术经理人,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员。(3)尚未形成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在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化经理人、企业等相关主体尚未打通合作链条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可能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最可行的主体。但结合现状,还需解决一系列潜在问题,包括:高校及科研院所政策不明确、启动资金不足、运营管理人员缺失等。
(二)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
本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践,以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参与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持股比例为基础,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为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图1)。上述三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均有自身特点,优点与不足并存,适用场景有一定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合作机制,合格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队伍远滞后于市场需求,加之利益分配不合理衍生的科技人员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导致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只能零敲碎打,难以系统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认为路径三(即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将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经多年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实践,我们认为路径三的科技成果转化画像特征包括:
(1)科技人员(老师、研究人员等)创业意愿较强。(2)科技人员已形成科技成果具有前沿性与稀缺性,潜在应用市场前景广阔,承诺将相关科技成果纳入公司,并作为相关领域唯一科技成果转化平台。(3)要有全职团队,尤其CEO等核心高管角色是全职的,且较为优秀。(4)科技人员是重要股东,但不一定控股。
(三)风险投资有利于克服
科技成果现存痛点问题假设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产品)、前初创期(形成1.0产品,并在标杆客户处试用)、后初创期(初步通过市场验证,实现小批量)、前成长期(实现批量扩张)、后成长期(已经规模化并依然保持良好成长性)及成熟期(保持稳定)六个阶段,对于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转化的模式,最大难点在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关系到能否实现从0到1。从风险投资角度,因为周期长、不确定性大、科技人员商业化经验不足等原因,处于种子期与前初创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失灵,大部分投资机构倾向于布局后初创期及以后阶段的项目。但近期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讲,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
1.资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首要难题。风险投资机构可以提供启动资金,并根据项目产业化实际所需确定投资金额,使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顺利到达第一个里程碑(形成产品并获得市场验证)。其次,风险投资机构还会帮助被投企业开展下一轮融资工作,包括制定融资策略、协助起草商业计划书、引荐投资机构及参与谈判等,甚至可以进一步追加投资以提振其他投资人信心。
2.人才
术业有专攻,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技术人才,还需要运营、市场、财务、人事、法务等相关人员。在此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可发挥多维作用:一是引才,依托自身招聘能力,推荐合适全职人选,搭建完整的经营团队;二是留才,依托专业能力协助设计股权结构(包括比例分配、持股方式、股权激励方案等);三是退人,若部分人员不符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需求,协助设计退出机制。
3.市场
科技人员对市场缺乏认知,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严重,风险投资机构可在一程度上发挥桥梁作用,表现为:系统开展行业研究工作,并博采赛道内项目的优点,基于自身积累的行业认知,与技术团队共同探讨潜在应用场景;依托股东、LP及已投企业等产业资源,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荐首批标杆客户,协助实现市场的初步验证;对创始团队进行商业化培训,组织商业模式研讨,以确定最优的商业化路径。
4.服务
科技人员普遍对设立公司存在畏难情绪,主要担心知识产权、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务咨询、政策申请等诸多事宜,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积累了较强的投后增值服务能力,或者依托自有团队,或者与外部机构合作,可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排忧解难,使创始团队专注于最核心的研发、运营及市场业务。综上,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亲自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切实可行的转化方式,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四大痛点,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的可行性较强。
(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耦合效应的初步建议
1.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布局
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马太效应明显,资金向头部大机构集聚,而专注于早期科技投资的小机构面临诸多挑战。政府亟需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项目成果,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一方面,以母基金角色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投资,鼓励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以LP身份参与早期科技投资基金;另一方面,制定投资补贴政策,引导容错机制的建设,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展未达预期,政府对投资机构予以一定补贴,缓解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压力。
2.有针对性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
面对日趋尖锐的地缘政治风险,我国继续加强原始创新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府部门需重视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注重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长远发展的意义上来考量其转化的价值;其次,要对对基础理论有颠覆性意义且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成果给予持续的资金支持,不能用传统财政资金的标准来要求其成本投入和短期收益;此外,在某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推广过程中,为其量身定制某些先行先试的政策,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突破旧的规范约束。
3.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首先,要明确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义务,除培养人才、知识积累、科学研究等功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把向企业和社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作为重要目标。其次,找准功能定位,高校要把支持理工科老师与学生创新创业作为重要任务,不要人为设置障碍。最后,相关主管部门和科技计划管理机构要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多维度评价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工作情况,并把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结论
研究发现,科技人员设立公司主导转化模式是中短期内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对于快速提升我国产学研一体化水平,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风险投资有助于克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存的资金、人才、市场及服务四大痛点问题。目前风险投资市场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投早、投小、投科技”之风正在兴起,为以公司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出台财税政策,积极引导风投投资于早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原始创新项目的引导支持;明确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质量发展[N].科技日报,2021-12-09.
[2]赵峰.不同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其路径选择[J].科技中国,2019(04).
[3]谭保罗.成果转化耽搁不起!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问题研究[R].北大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2021-08-23.
[4]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R].远望智库预见未来.
[5]栾晓娜.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民进上海市委提出建议[N].澎湃新闻.2021-01-09.
作者:杨海忠 单位:上海紫竹小苗股权投、基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