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一、江苏纺织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主要特征

江苏历来是纺织业大省,产业基础较好,底蕴雄厚,规模总量全国领先,利润总额位居前列,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省纺织业已连续8年跻身万亿级产业,拥有3个千亿基地、2个千亿市场、1个千亿企业、16个百亿特色名镇和13个百亿企业,多年持续稳定增长,在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市场竞争力、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产业布局均衡发展。苏南地区是江苏的经济重镇,也是纺织业发展的排头兵,苏南纺织业历经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正在向中高端方向迈进。近年来,随着苏南纺织产业转移和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潜力,苏中、苏北崛起了一批新的纺织企业和产业基地,江苏纺织走上了区域逐步均衡、差别化发展道路。扬州纺织服装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仪征化纤制造、高邮羽绒加工、邗江服装生产三大产业集聚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涌现了波司登、虎豹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品牌。宿迁市通过“筑巢引凤”,目前已经形成了化纤、毛纺、棉纺门类齐全,原料、生产、市场配套完善的产业格局。盐城市纺织染整产业园坚持“以染整产业为主导,以高端染整和高档面料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全力推进产业集聚。该园区被评为江苏省纺织印染产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绿色染整研发生产基地。品牌战略精彩纷呈。江苏纺织历来重视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营造市场环境、突出品牌引领,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以质取胜、品牌发展之路。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的江苏国际服装节,以“品牌江苏、时尚江苏”为主题,成长为江苏省的品牌展会,在推动行业发展、加快自主品牌和集群品牌建设、提升江苏纺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目前已成为纺织服装自主品牌大省,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品牌。江苏纺织服装业拥有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30多个、江苏省名牌300多个,江苏品牌分布在纺织服装各个细分领域,成为行业内的翘楚。智能制造持续推进。江苏纺织业能够始终保持在全国产销量位居前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江苏纺织企业,特别是领军型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改造,主动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工艺,引入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动产业向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引领带动行业整体提升,是江苏推动纺织产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重要法宝。作为行业领先者,波司登一直致力于推动智能化生产,坚定走智能制造道路。公司投入近亿元资金从国外引进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和检测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标准化应用,有效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对仓储进行智能自动化改造,与阿里云密切合作,利用互联网中间件技术搭建“零售云平台”,实现生产链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集群效应日益彰显。作为江苏重点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在全国规模第一,目前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已拥有70多个产业链体系完整、专业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集群,集群发展的效应十分显著。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增强地方财力保障、解决就业惠及民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纺织产业集群数量、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在全国遥遥领先,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江苏纺织的集群品牌效应。比如,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共有针织服装企业2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有100多家,配套企业400多家,是国内出口高端针织服装最多的地区。江阴新桥镇是全球最大的毛纺产业基地,其中海澜集团和阳光集团位列世界毛纺十强。常熟虞山镇有81家服装生产企业,41家创意服装设计企业,686家电商企业,涉及服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示范基地”等称号。

二、江苏纺织产业存在明显短板

江苏纺织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和纺织强省建设目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江苏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许多中小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处于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低端。近年来,随着“民工荒”出现,纺织业用工短缺矛盾突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受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纺织服装产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较为普遍,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往往通过低价竞争获得市场,导致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黏性不足,不利于行业发展。纺织行业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不少纺织品生产企业因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不足,就采取假冒、抄袭、模仿等侵权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破坏了市场环境,也阻碍了行业创新发展。产业集群作用发挥欠缺。江苏纺织产业集群程度较高,但多数产业集群组织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多,龙头企业或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少;生产制造企业多,研发设计等配套服务企业少;民用纺织企业多,产业用纺织企业少;产业链不完整,产业上下游缺乏有效的沟通协作和利益协调机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各地政府对产业集群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等公共服务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产业转型升级仍需加强。产业整体先进技术改造和先进装备应用覆盖面还不够广,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有资金投入引进设备或技术更新,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自主开发专利技术少,产品深加工强度低,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形成恶性循环。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度还不够,在智能制造、物联网应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创新设计等众多领域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三、江苏纺织产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江苏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隘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口,继续保持江苏纺织传统优势产业地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江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增创产业发展优势。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纺织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优化产业发展政策软环境。建立健全产业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区分不同纺织品品种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产业协会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力争在资源整合、区域联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优化市场环境。加强纺织业综合信用体系建设,推行价格、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自律,改善国内消费与市场竞争环境。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吸引生产要素向产业先导领域聚集。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创新投资方式,鼓励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进入纺织及相关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金融服务发展,创新符合纺织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加大对小微纺织企业信贷支持,扩大银企合作,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担保和投融资服务。以“三品”战略为依托,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纺织新产品开发。积极适应和引领纺织市场消费升级的新变化,鼓励设计机构、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创新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建立和完善产业用纺织品跨部门沟通合作机制,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推动纤维复合材料、植入式医用纺织材料等在交通工具、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扩大应用。二是促进产业整体品质提升。加快制定实施纺织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倡导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国际对标行动,推进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纺织企业品牌和纺织产业集群品牌。大力推进特色纺织产业区域性品牌基地建设,促进特色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标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纺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引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鼓励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主动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加快转化为国家、国际标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研发、管理、仓储、物流等各环节广泛运用,实现从单一装备的数控化向整体工厂的智能化转变。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纺织产业开启智能化进程。二是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共性、专业、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加快纺织业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提升创新服务效能。三是优化产业创新政策。加大对纺织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上投资的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将技术改造项目纳入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的支持范围。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纺织企业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军民融合采购制度,鼓励特种纺织品行业、功能性及高性能技术纺织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供应链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纺织相关专业和学科建设,在制定规划、培养教师、建设基地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扶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努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首先,优化纺织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全省纺织产业发展研究,围绕依托区域优势提升全省产业发展质量,科学制定全省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充分发掘苏中、苏北地区纺织产业资源,发挥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引导苏南纺织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形成南北互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其次,深化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示范、知识输出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作用,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交流、协作配套,提高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进一步加强融资平台、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物流配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集群组织和企业的根植性。坚持产业绿色发展,支持建设绿色原料基地,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优质产品。最后,打造各具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挖掘江苏“丝绸之地”“锦绣之乡”的深厚纺织文化资源,以云锦、宋锦、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扩大文化影响力,引入资本投入到传统技艺性纺织中去,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发展好以羽绒服、高端男装女装、休闲服饰、内衣等品牌纺织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以原料生产、加工工艺等为优势的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分工协作,避免产生内部竞争,适当控制集群规模,防止出现拥挤效应。以扩大开放为契机,全力打造纺织服装强省。一是保持出口规模稳定增长。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亚洲、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鼓励本土企业主动加强境外投资和项目建设,将生产、营销、服务网络向海外扩张。积极扩大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新技术营销手段覆盖面,鼓励建立国际知名、信息共享、方便快捷的专业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加强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纺织协会、行业商会的纽带作用,组织纺织企业开展出国展览、境外培训、投资考察、对外推介、对外交流等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研发经验。支持行业组织引导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市场纺织行业动态,加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机制研究,推动纺织产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支持企业获得国际认证。三是培育业内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出口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能力,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提高自主商标产品出口比重。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绿地投资、重组联合、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方式,获得先进的核心技术和运营经验,实现创新研发基地、资本中心、设计中心、营销渠道网络、品牌运营中心海外布局,提升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作者:蒋林 包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