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纺织服装产品虽然生产和出口总量规模巨大,但依然以低成本加工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整个纺织服装价值链中处于劣势,纺织服装产业亟待转型。针对以上问题,以宁波纺织服装业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产业价值链及产业优势与劣势,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提供参考。研究表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具有智能化的生产管理与销售、标志性品牌众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等优势,但也存在集群主体不完善、协同合作不充分、主体角色缺位、互动共享较弱、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需通过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升集群能级、加强公共平台建设、强化品牌建设、引资引智引才、深化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措施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产业振兴;转型升级;全球价值链
基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呈低增长,国际多边贸易协议不断被破坏的国际背景,纺织服装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壁垒愈发显现[1]。与此同时,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企业相互间的竞争以及企业产能的快速增长,使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环境污染严重,资源供应紧张,企业成本高企等。在这种状况下,调整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宁波纺织服装产业为例,通过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其存在的问题,探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及价值链分析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出口总量规模巨大,近5年来中国占全球纺服市场的份额[2]如表1所示,远超过其他国家。但在整个纺织服装价值链中,我国还处于较低端部位,主要以低成本加工制造业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部分利润被欧美国家的进口商、品牌商等获得[3]。全球纺织服装业价值链区域分布见图1。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形势的出现,传统的简单供销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经济萎靡与网络经济的双重夹击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亟待提升其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中的地位,掌握主导权,实现转型升级。
2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2.1整体现状
宁波是中国主要的服装生产基地、品牌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4],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5]。数百家具有相当规模和品牌效应的龙头服装企业云集,形成了产业集聚,品牌多元化,市场细分的发展格局。宁波纺织服装行业中,中小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单个企业势单力薄,但宁波服装产业基础好,产值大。2018年,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规上企业819家,占全市工业规上企业数11%;完成工业总产值1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现销售产值1072.5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货值336.1亿元,比上年增长0.7%。完成利润总额74.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6.1%;从业人数占全市工业规上企业14.1%[6]。随着“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形势的出现,传统的简单供销模式受到了挑战。许多企业都在寻求由定牌生产合作(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OEM)向原始设计制造(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ODM)转型升级的方法。宁波服装企业结合产业基础,推进本区域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在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产业优势
2.2.1生产管理与办公的智能化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智能化为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已普遍实现办公系统的信息化,积极向智能设备、智能管理方向转型[7]:全市90%以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规模上企业普遍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生产过程管理(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MPS)等信息化管理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5%以上[8]。信息化智能技术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制造、营销和服务方式提档升级,争取由传统制造业逐步转变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智能制造业。服装企业也正在逐步向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并延伸到设计、工艺和生产环节[9],利用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将服装设计、工艺数据、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整合,加快产品设计步伐。2.2.2行业标志性品牌众多宁波市行业标志性品牌数居浙江之首,品牌覆盖全行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都有名牌产品。行业拥有10个行政认定的品牌商标(占全市13%),6个品牌是商务部列为重点出口的品牌,9家企业被列为重点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全省26家),在计划单列市列第一[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许多国内品牌(如雅戈尔、杉杉等)通过并购或参股多个国际品牌,推进了品牌国际化,扩大了我国品牌的影响力。2.2.3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我国中高档服装面料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从种植、设计、面辅料、成衣、缝制装备、零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呈现出产品多样化、织物高档化、阔幅化、产品经营品牌化等特点。2018年,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推动了中美贸易战的加速升级[10],在此种环境下,宁波的纺织服装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去”,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各国:雅戈尔建设了越南面料工业园项目;申洲在柬埔寨建立成衣基地,在越南建立面料工厂;百隆东方在越南成立纱线工厂。企业利用当地相对低成本的人工、土地,有效规避欧美市场对我国纺织品的贸易壁垒,产业布局日趋优化。宁波推进“3511”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纺织服装等产业品质化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推动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体系打造更加全面,明确重点扶持的产业范围涵盖到新兴增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打破了传统制造业产业体系定义,是对制造业领域、服务业领域和创新创业领域的全覆盖,产业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推进,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2.3存在问题
2.3.1企业集群与协同合作不完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区域内大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缺少协作和提携,容易出现产品同质,使集群内的协作关系变成竞争关系,不能形成互惠共生型、协同竞争型、资源共享型的良好局面。宁波纺织服装集群仍未跨跃“生产集群”,即基于低成本的地理空间集聚,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优势较明显,设计和营销等高端的价值链所占份额不高。近年来,企业开始向技术研发、营销创新方向转型,但“创新集群”特征还未形成,集群创新发展之路任重道远。2.3.2主体角色缺位,互动共享较弱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和机构2大部分。企业是产业集群中经济运营和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机构是产业集群行为主体的核心。通过调查企业对信息来源利用程度发现:80%企业对同行业企业信息利用程度低;73%的企业对研发及咨询机构信息利用程度低;76%的企业对行业协会信息利用为零;同时90%以上的企业又特别期望获得研发、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信息,尤其是中小企业[8]。宁波纺织服装集群中企业主体丰富,但企业对同行业企业信息利用程度低,缺乏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知识提供机构如研发、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服务提供机构较少,缺乏与产业集群规模匹配专业化的服务性机构和企业。集群互动弱化制约了集群内协同共振效应发挥,进而导致产业仍停留在增值较低的制造环节。2.3.3产业链不均衡,缺乏研发设计人才国内纺织服装制造企业主要以传统消费领域为主。在中高端服饰、家纺及装饰面料等研发与设计方面,尤其是原创设计方面相对较为薄弱。从人才支撑视角来看,高级创意设计人才、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短缺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创新步伐。从产业链环节视角来看,研发环节是短板。从研发投入来分析,2017年宁波市规模以上纺织业研发投入为1.63%,化学纤维制造业研发投入0.73%,纺织服装、服饰业研发投入0.54%。纺织业、服饰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研发投入分别比全市规上制造业1.51%的研发投入低0.78和0.97百分点,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在创新方面投入乏力,自主创新研发力度有待增强[11]。
3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纺织服装产业是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产业[12]。如何利用宁波现有优势资源来缓解其成本压力、如何从传统的加工制造型企业转向拥有设计、营销、市场等高附加值优势企业,对于实现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宁波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从企业、人才、政策、服务平台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3.1注重企业梯队培育
选择一批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制定个性化扶强路线图,加快培植一批“总部型、平台型、品牌型、创新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的培育分层次进行。宁波通过宽容的政策扶持,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用鼓励回迁、引进等方式促使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宁波设立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培育一批总部企业;加强对企业申报市、省、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指导和培育,培育1~2个平台型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促进集群协同共生发展。培育一批服装设计、市场营销、品牌推广、运营管理等方面创新能力强企业,孵化一批创新型初创企业。
3.2加强公共平台建设
鼓励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公共服务平台的内涵[12],探索建立包括创意设计、大数据、品牌培育与时尚传播、管理咨询服务在内的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引进专门机构开展专业化服务,使集群公共服务更加高效务实,形成创新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宁波通过构建设计云平台为设计师链接市场和供应链,实现无缝紧密对接服务;建立公共基础技术服务平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资源对接的窗口。统筹建设产业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行业各类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与反馈;建立时尚平台、管理咨询服务平台等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专业化服务体系。
3.3强化品牌建设
一是打造服装品牌基地,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建立品牌服务中心,打造品牌国际化服务体系。三要举办高端品牌活动。同时,加快时尚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支持推广原创品牌,加强本土时尚文化传播平台的培育与扶持,努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服装品牌。积极推进培育、扶持企业参评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重点跟踪培育纺织服装品牌企业”,提升品牌质量。整合宁波国际服装节(时装周)、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的“时尚周”等活动,推出主题突出、常态化的品牌展示活动。举办“男装节”“旗袍秀”“全国儿童时尚周”“流行趋势”“原创设计展示与交易”活动,以及与时尚文化、影视、新零售、网络社交媒体等跨界合作的活动。依托各类资源,促进时尚活动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扩大宁波纺织服装在国内外的品牌影响力。
3.4加大引资引智引才
提升专业化能力,注重培植具有丰富从业经历、熟悉国家行业政策动向和产业布局的业内人员。积极推动国内外龙头产业运营机构等社会资本招商引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纺织服装产业专家智库、人才服务战略联盟,强化人才库建设,建立人才评价、保障体系,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发展空间。积极引进培育国内外新锐设计师,推进新锐设计师产业化聚集。设立新锐设计师空间,为国内新锐设计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宁波市针对产业发展短板,统筹谋划全市目标,整合市、县二级招商力量,强化“主要部门牵头、责任部门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多部门联动招商机制。利用社会机构的专业资源优势,推进公共服务管理、项目落地服务等全方位运营管理。加快推进智尚国际产业园、创客157创业创新园、慈溪博洋智谷、慈溪太平鸟物流基地等落地项目建设和功能发挥,进一步完善项目保障服务机制。
3.5深化产教融合
激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校企合作,构建以行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支撑体系。推动产业对接,建设技术教育和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纺织服装领域专业化培训,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宁波集聚各类服装研究机构和组织,依托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大学等高校的办学资源,围绕企业现实需求,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宁波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培养适应纺织服装产业高端改造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
4结束语
全球价值链如一条“微笑曲线”,曲线两端是设计、研发、品牌和营销等环节,中间是加工、制造环节。两端环节攫取了价值链中的大部分利润,而中间环节利润水平最低。纺织服装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集群内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的合作,引导企业做强做大,走高端产业集群路线,强化品牌建设,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深化产教融合等一系列措施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
参考文献:
[1]马丹,何雅兴.危机传递、逆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周期联动性[J].统计研究,2019(7):77-90.
[2]孙瑞哲.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融合发展:区域合作应对全球挑战[J].纺织导报,2019(5):25-32.
[3]肖国圣.基于GVC与微笑曲线理论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障碍分析与路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3(12):145-146,151.
[4]赖松.激荡思维助力宁波产业升级[J].纺织服装周刊,2016(42):31.
[5]易鹤,杨倩红.宁波发力智能制造[J].今日浙江,2016(16):34-35.
[6]夏春玲,魏明,刘霞玲,等.2017/2018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7]王若明,任建华.推动宁波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的实证调研与对策建议[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8(7):16-20.
[8]宁波市经济与信息化局.蝶变重生:宁波传统制造业不传统[EB/OL].(2019-11-07)[2019-11-07]
[9]仵志浩.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全球价值链为视角[J].北方经济(综合版),2011(9):41-42.
[10]侯坤,刘爽.“特朗普”时代中美经贸关系的新格局[J].中国商论,2016(34):49-50.
[11]李鹏,张志斌,王芳,等.河北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竞争力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毛纺科技,2017,45(4):75-78.
[12]黄雁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为例[J].金融经济,2016(2):79-81.
作者:吕秀君 徐鸣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