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智能制造下的纺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智能制造下的纺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智能制造下的纺织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摘要:全球纺织智能制造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型人才竞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和纺织智能制造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是高职纺织院校认真考虑的问题。通过剖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从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搭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持续改进的多元化多角度评价方式对高职纺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纺织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为了继续保持其强大的经济地位,先后掀起了一场智能制造的竞争。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我国于2015年5月了《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也是智能制造,希望借此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纺织产业作为工业的一个重点领域,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纺织产业发展战略,中国也推出了《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把推进纺织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攻关方向。纺织智能制造成为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大批量的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涌出,推动着纺织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战略性转变。纺织装备和纺织产品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发展,纺织智能制造产业结构的转型需要创新型纺织人才。

1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2016年3月,中共中央、教育部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6年工作要点》两份指导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智能制造企业都紧缺创新型技能人才。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智能制造企业需要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不匹配,在纺织智能制造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创新”最初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构思和创造有价值事物的人[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各行业提供综合型高技能人才[2]。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需具备开阔的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纺织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主要为纺织高新技术引入核心专业课程较少、远远滞后于纺织智能制造的发展。大部分高职纺织相关专业的学生自身专业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习能力欠佳,导致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知识掌握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差。此外,在纺织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校企合作的深度远远不够,缺乏智能化实践教学平台和有智能生产经验的企业兼职老师,主要依赖校内实训,而且专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照传统的岗位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技能,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智能制造企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战场,为了支持我国企业赢得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胜利,高职纺织相关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2创新型纺织人才的培养

随着纺织装备和纺织产品的日益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纺织智能制造产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厚实的理论知识、新技术和技能,而且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职纺织院校应当认真考虑如何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及其发展状况,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同纺织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学生自身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切实抓好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

2.1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水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创新型技能人才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技能,还应该具有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型师资队伍是培养智能制造所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设一支既精通教学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双师双能教学团队。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在纺织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重视纺织类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对教师开展与纺织智能制造相关教学活动和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学校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平台,重视与智能制造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组织骨干教师进纺织智能制造企业锻炼,激励教师将教学过程与纺织智能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优选企业中拥有丰富纺织智能制造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校内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组建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企业工程师参与纺织智能制造相关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充分发挥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资源,学校教师负责相关理论知识,优势互补。同时,激励“双师双能结构”的教学团队成员互相促进、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通过“引学”“引做”和“引研”活动,全面影响和带动学生,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搭建“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多种实习方式和实训考核评价。显而易见,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我校重视和支持校企产教研深度融合,联合龙头纺织企业、行业和政府,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解决纺织智能制造设备昂贵引起的学校资金不足的问题,鼓励纺织专业骨干教师进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学习,吸引优质智能制造纺织企业参与教师工作室合作建设,搭建稳固的“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切实做到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联合政府,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企业投资校内校外先进智能制造设备和智能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利用我校的纺织功能研发室和名师工作室,与多家纺织企业、国际检测机构和纺织协会合作,研发新技术、试产新产品并进行质量检测,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小批量生产和质量检测与评定,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锻炼创新思维,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的校企合作科研项目,让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的摇篮。

2.3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纺织智能制造的激烈竞争,企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纺织人才具有持续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校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教师之间及教师彼此之间等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并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微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3-4]。全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职教二十条”的引领下,教师要积极参与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智慧职教、泛雅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我校紧跟时代潮流,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纺织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泛雅平台,建设“纺纱工艺与设备”“针织工业”“纺织品面料设计”等8门精品课程资源库;开发了“纺织品面料设计”“机织物制造仿真系统”等6个虚拟仿真系统;利用“智慧职教”平台,参与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创建“纺织品设计”“纺织品染整技术”等多门课程,并在平时的授课中充分利用平台与资源,让学生在泛雅平台、“智慧职教”平台及仿真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中学习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高职纺织专业教师在分析学情时,要注重所教专业知识与学生的需求相匹配,科学地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学习情境,结合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诉求等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和积累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在教学过程组织与实施方面,注重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化,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广泛性的学习沟通与交流等;在教学评价与管理方面,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教学项目,适时反馈与总结。开设具体课程时,在每节课前导入预习内容:资料查找、准备知识和课堂内容等,预设好需要讨论和提问的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并通过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查预习结果;备课时,借鉴智慧职教平台上与该课程相关的资源,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纺织视野;课程实施过程中,纺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视频、微课、慕课、仿真、图片、PPT、翻转课堂等平台资源探索学习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泛雅平台上课前预习作业、课中主题讨论、抢答等参与情况、课后练习等,科学合理地依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评价。此外,纺织专业教师还建立了包含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微信群。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将平时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与方法分享在群里,供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参考,平时有问题也在群里讨论,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纺织智能制造知识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4构建持续改进的多元化多角度评价方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进学习过程评价,提高课程总成绩中的过程考核比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所以,学校要从多方面制定考核评价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培养纺织智能制造人才,我校纺织专业采用多元化多角度评价体系,对纺织专业学生的知识、职业素养、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且高效的评价[5-6]。在评价方式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借助智慧职教平台和泛雅平台,通过学生对慕课、翻转课堂、视频和微课等的学习,考察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与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因素,从而评价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跟踪调研与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管理与即时评价。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反思与总结学生在任务执行中每个时间段的表现以及教师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准备好下一个任务的开始;在评价角度上,教学组织情况评价与学习情况评价并行。纺织教学组织情况评价包括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校内评价有纺织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纺织专业教师的同行评价、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校外评价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纺织行业企业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其次是各级各类的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及获奖、专利申请、科研项目的参与、创新创业情况评价等。学生学习情况评价分为团队成绩评价和学生个人综合成绩评价。团队成绩评价根据小组项目的难易程度、团队成员协作情况及团队成果等进行考核;学生个人综合成绩由团队和个人平时成绩组成,其中个人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项目贡献度等[7]。培养满足纺织智能制造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纺织智能制造是基于智能技术、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的全新纺织业,不再像以前只会盲目大批量生产规格品质相近的纺织品,而是“智慧”地预测不同客户不同时期的潜在需求,快速高效地生产出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纺织品。因此,纺织专业高职生必须学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基本信息技术和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8]。对纺织专业学生的教学应当融入新的信息技术,否则,很难培养出满足发展迅速的纺织智能制造企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结语

全球纺织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培养高职纺织创新型人才刻不容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模式和纺织智能制造发展的背景下,培养纺织创新型人才是高职纺织院校认真考虑的问题。创新型纺织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学方式改革、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跨学科、跨专业的组织教学等方面持续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2]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J].党史文苑,2010(12):75-77.

[3]李莉环,武慧琴.“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56-59.

[4]叶惠玲.微课背景下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幼儿教育研究,2017(5):4-6.

[5]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7-15.

[6]燕静.项目制教学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7):120-124.

[7]刘伟,赵得成,谷远亚,等.基于设计学学科特征的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167-168.

[8]孟春青.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人才需求[J].教育探索,2015(8):49-52.

作者:尚润玲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