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纺织机械科研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纺织机械科研状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纺织机械科研状况

本文作者:熊光洁 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材料与机械学院

许多科研院所、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重视科研成果的或获奖,而忽视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让其变成商品,占有市场,实现其真正价值。正因为此,目前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只是一些阶段性成果,由于没有进行产业化而被束之高阁。此外,由于纺织机械企业的仿造成本和法律风险较低,而被侵权的风险高,导致企业不热衷于技术创新,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中国主要采用由政府主导的科学建制,自由选择和竞争,包括学术交流的自由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事实上,现阶段的科技研发无法靠个人的单打独斗实现,需要团队的无间合作来完成。

目前,中国的纺织机械品牌逐渐增多,而且很多已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销售量正逐年增长。但客观地说,中国纺织机械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价格优势,而非技术优势。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这种优势将会越来越小。目前,中国纺机工业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其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附加价值有限的纯加工制造业会逐步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会不断萎缩。在此情况下,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纺织机械工业而言是并存的。

自《科技进步法》施行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科技创新。但体制的不健全仍制约着国内的科技创新。有些国内纺机企业仿造的国外零部件产品已达到肉眼难以分辨的程度。由此可见,国内纺机企业还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利和商标问题不再是国内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主要争端,也存在于国内企业之间。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纺机企业也受到了仿冒侵权。自主创新是一个需要长期稳定积累的过程,自然需要一个稳定合理、有法治与政策作保障的环境。而技术创新的投入,需以合理的回报做前提。一些小型民企很早就参与市场的自由竞争,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其潜能基本已释放到了极限,要进行产业升级,还需依靠法制和公共政策的升级与完善。

《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的意味着在2011—2015年期间,凡是与规划中相关的项目基本都能得到政府在政策、资金、财政或税收上的支持。换言之,未列入该规划目录中的项目很有可能没有机会获得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支持,例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等。因此,纺机企业应紧抓这一难得的机会,不仅为自身的长远发展,也为整个产业的升级出一份力。

从整个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结构体系来看,中国的科研体系非常完备,从政策、项目管理、资金支持以及财政和税收支持等各个方面都为科技研发提供了保障。应该说,纺织机械的研发创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该顺利前行,但实际效果却有所差异。这种情况与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类似。中国有非常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文件和规定,这些法律条文有很多是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条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其效果要远远小于预期。纺织机械虽然有很好的科研政策,但执行力却是一个大问题,亟待改善,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大经济环境起伏较大,热点转换快,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企业的一些短视行为。中国企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员流动、资金流动等都使得企业不能在某一个领域长期积累。而没有积累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企业就无法获得支撑研发的合理利润,更谈不上科技投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虽然绝大部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申请科研经费是为了推动行业的科研创新,但也不排除一些违背科研精神的人员,在获取科研经费后未能物尽其用,致使国家资源流失。

纺织机械的发展已走向高端,单纯的外观仿造已无法提升中国的技术水平,而技术创新又需要长期的积累作铺垫。随着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资讯交流的快捷,那种没有真实技术含量的模仿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迫使中国纺机行业必须革新以往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但短期内尚无法全方位建立适应创新的环境,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

人才问题不仅在纺织机械领域表现突出,在其他行业也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由于纺织机械属于传统产业,利润水平不高,致使在人才招揽上无法与一些“时髦”产业相抗衡。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又使培养适合行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困难重重。因此,要培养人才,首先要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整个行业,包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共同探讨。科技创新需要产学研用结合,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各领域的合作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