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纺织服装行业蓝色壁垒的应对措施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以SA8000标准为核心的蓝色壁垒将限制不符合劳工标准要求的产品进入市场。这将与订单挂钩,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发展。近些年,美国、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了许多苛刻的包括SA8000标准在内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企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如2005年美国对华贸易限制案件明显增多,其中对华反倾销调查案件4起,特保调查案件1起,共涉及我国出口产品价值5.72亿美元。在纺织品方面,美国对我国多种纺织产品设限,并发起特保调查,涉及我国产品24种,出口金额63亿美元。因此,SA8000标准实际已经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产品出口的一道门槛,应引起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高度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解决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外商进一步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大量的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环节乃至在其他国家开办的工厂的部分或全部迁到了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增长。然而实施SA8000标准认证,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可能会减弱。一方面,跨国公司担心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影响公司高额利润,难以完成公司要求和目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来中国投资。总之,蓝色壁垒使得企业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的优势将不再明显,从而影响外资的引进,进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纺织服装业面对蓝色壁垒的机遇
1.促进纺织服装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形象。SA8000已被许多跨国公司看作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杠杆。企业进行良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不仅可以把企业的商业利润变得更为长远,而且有利于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商业利益。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SA8000有助于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如果SA8000直接与国际订单挂钩,这种关系生存的强大压力将迫使企业不得不对照相关法律修正自身的不足,把经营管理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之中,规范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绩效水平。由此可见,纺织服装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自身形象的一种重要标志,而SA8000正是这样一种标签,它能够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使合作伙伴对认证企业建立长期信心,对企业提升形象,增强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2.有助于纺织服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纺织服装企业已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甚至开始真正发现人才的“瓶颈”问题。但是,由于长期的人事管理思维和理念,很难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A8000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了制度保障。SA8000把人本管理、商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等指标化,使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保护人有了可操作衡量的具体量化标准,使人本管理、人文关怀和人性化告别了抽象与模糊,变成在实践中可操作、可衡量、可对照的尺子和镜子。一个企业是否做到了人本管理,用SA8000标准衡量一下就可看出来。当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便人力资源管理有心维护员工利益,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不得不屈服于资本的力量。而SA8000的现实要求,逼迫企业主们(资本拥有者)不得不牺牲部分既得利益去顺应SA8000,按SA8000的要求去维护企业雇员的利益。
3.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虽然我国《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就劳工权益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但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等原因,一些纺织服装企业违反《劳动合同法》而侵害劳工权益的行为时常发生,导致劳资关系较为紧张。实施SA8000标准,有利于SA8000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有利于改善我国目前紧张的劳资关系,增强纺织服装企业对现存和潜在劳动力的吸引力,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减少劳工流失。例如,SA8000中规定,公司不能要求员工一周工作超过48小时,并且每7天至少应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时间不超过12小时,且应保证加班能获得额外津贴;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不应低于法律或行业的最低标准。应该看到,SA8000标准的推广应用不仅是推进保护劳动者权益,更重要的是促使工人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和释放,不但会使企业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优势与劣势
(一)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优势
1.劳动法律规范依法用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和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的制定和颁布,为规范企业依法用工、调整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尤其是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新的劳动合同法,不仅更加全面地规范劳动合同,扩大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而且更加明确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劳动合同法》填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部分立法空白,如增进社会就业率;另一方面,更为严厉地约束和强制了企业用工行为,有效阻止企业逃避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劳动合同法》既有助于增强企业劳动法律意识,又有助于企业自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说,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已为企业应对蓝色壁垒奠定了法律基础。如果纺织服装企业能自觉遵守各类劳动法律法规,且能认真学习SA8000标准所规定的主要内容,必能顺利应对西方国家制造的贸易壁垒。
2.国内需求潜力庞大缓解出口压力。众所周知,扩大国内需求是缓解出口压力的最好办法。从我国国情看,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国内需求潜力都十分庞大。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外需尽管必不可少,但在贸易壁垒重重的压力下,庞大的国内需求必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纺织服装产品属于必需品范畴,在“衣食住行”中排第一位,是居民必不可少的消费品。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纺织服装产品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即使经济周期会影响到产品消费,但是内需会随着经济好转而日渐起色,内需潜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例如,从家用纺织品来看,随着新居数量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每户平均都有10~20公斤的家纺消费量。而在中国广大农村,目前纺织服装消费量依然还很低,这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内需市场还有庞大空间和潜力。由此可见,国内需求潜力庞大可以缓解因蓝色壁垒而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压力增大的现状。
3.出口配额全面取消解开企业出口束缚。从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随着配额全面取消,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容量将随之急剧扩大,使各国受配额抑制的纺织服装品产能全面释放,从而促进全球纺织品投资于贸易高速增长。对于我国而言,“配额”曾经是束缚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的一道绳索。在出口配额时期,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大都掌握在具有出口经营权的国有外贸公司或一些大型纺织服装企业手中,而一些小型的民营纺织服装企业很难获得出口配额指标。为了出口配额,纺织服装企业绞尽脑汁,基本无暇无力顾及质量提升、新款开发、品牌建设、社会责任等长远问题。随着配额的全面取消,尽管欧洲和北美国家会制造各种新的贸易壁垒,但是,也为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创造了有利时机。出口配额的全面取消,既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有精力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又可将一部分财力用于提升劳工薪酬、改善工作环境等一系列社会责任上。
4.多年贸易出口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壁垒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时常设置各种各样的标准、法规对中国的进出口进行限制,甚至用法律明确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进口国标准,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占得有力的地位。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关税壁垒的作用在下降,而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正在上升。可以讲,我国对外贸易与贸易壁垒相生相长,已经历了几十年的贸易障碍。面对贸易壁垒,我们没消极回避,而是采取了积极应对的措施,由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应对壁垒经验以及应对措施。例如,在纺织品贸易领域,我国签署了《中欧纺织品贸易谅解备忘录》,了《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公布了《2008年对欧双边监控纺织品出口企业资质标准》等等。尽管这些措施不是针对蓝色壁垒,但是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二)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劣势
1.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纺织服装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刚刚起步,也有一些企业则采取旁观态度。长期以来,这些纺织服装企业存在明显的重市场轻环境、重实践轻管理的现象。多年来依靠牺牲劳工权益和劳动环境追求企业低成本,劳动者权益受到极大侵害。而劳资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强资本弱劳动”现实更使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的纺织服装民营企业管理目无法纪,随意虐待、歧视、惩罚和开除工人,甚至雇佣童工,建立的工会也往往由老板个人掌控。可以讲,个别企业根本未树立人本理念,只有物本意识,而长期轻视劳工权益的现状固化了这种思维。面对新的贸易壁垒,一些纺织服装企业有一个了解、接受的过程,短期内很难转变思维,形成新的意识。
2.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我国人口众多,具有人力资源优势,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而且工人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品正是以成本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尽管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然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决定了一定时间内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可见,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具有相对突出的价格优势。然而,蓝色壁垒的启动和实施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极大的挑战,纺织服装产业首当其冲。也就是说,在蓝色壁垒面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小,逐渐变成了劣势。为了减少贸易障碍,纺织服装企业需要积极改善劳工工作环境,提高劳工薪酬,这必将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此外,大多纺织服装企业长期过多依赖廉价劳动力,忽视技术革新,故而很难在短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3.国际市场结构以发达国家为主。我国是纺织服装品生产和出口的大国。据海关总署统计,2012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549.2亿美元,同比增长2.8%。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香港作为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2012年共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总金额的61.15%。可见,欧美依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然而,这些国家和地区正是蓝色壁垒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们将SA8000标准与国际贸易结合起来,限制他国产品,保护本国市场,这必将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压力,使该类企业面临两难选择。若不接受,就将失去欧美这个大市场;若接受,企业成本大增,竞争力下降。由此可见,这一国际市场结构现状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障碍。
4.贸易摩擦应对机制缺失。作为纺织服装品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形势异常严峻。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也日渐重视研究构建应对各类贸易争端的机制,然而,这些应对机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分层次、专业化的预警信息网络,缺乏对各类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整合,缺乏长效、稳定的应对机制。机制的缺失导致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遭遇贸易摩擦时,反应迟缓,应对能力薄弱。例如,蓝色贸易壁垒出现数年,而我国的应对机制尚不完整齐全。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重视开展必要的监测。这种监测不仅是对纺织服装企业,更是对外部市场和国际贸易动态的监测。可以说,对某个产品实施的贸易壁垒,不是说发生就发生,应该早有迹象,如果有相应的机制,就能早做准备,而不会措手不及。
路径与战略:纺织服装企业应对蓝色壁垒的策略建议
1.利用外部机遇,发挥内部优势,积极争取通过认证。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我国企业不能消极回避,而应积极主动应对,在国际经济环境的大视野中加以思考和解决,努力建立机制,积极通过认证。纺织服装企业要充分认识SA8000的重要性,加强SA8000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在熟悉劳工标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贸易国的认证要求,根据进口商要求提供产品,积极申请国际认可的多种体系认证,适应买方市场的新要求。此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必须参照国际惯例,整合企业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建立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的评价理论体系和评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劳工贸易壁垒,树立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使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不会因此而造成损失。
2.利用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争取有利的出口环境。劳工权益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WTO成员,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NGO),就贸易和劳工权益保障问题开展双边或多边谈判。尤其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提升我国在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建设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方向,主动参与蓝色标准的研讨和起草工作,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改善劳工条件和有助于规避发达国家借所谓的劳工问题设置“蓝色壁垒”的贸易制度,从而保护生产经营主体劳工者权益。此外,要借助国际有关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原则,对不公平的蓝色标准提出抗辩,确保我国纺织服装产品顺利出口。
3.依靠内部优势,规避外部威胁,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传统市场。然而,这些地区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其对我国的贸易挂钩,导致我国出口风险加大。因此,纺织服装企业要在继续保留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放眼全球市场,有步骤、有选择、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具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目标瞄向港澳台地区,扩大对亚洲、东欧、中欧和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此外,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加强,加大区域经济合作,也是扩大纺织服装品贸易的重要渠道。
4.克服内部劣势,规避外部挑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蓝色壁垒主要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我国相关产业运用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明显下降。面对冲击,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明确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那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变成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体而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要重视技术研发和革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把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从而更好地应对蓝色贸易壁垒的冲击。(本文作者:齐峰 单位:浙江纺织服装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