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互联网农业下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互联网农业下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互联网农业下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摘要】传统农业自古以来是我国立身之本,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对自身生活的不满足,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选择进城务工生活。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革新,许多传统思想与之发生碰撞,产生了不一样的火花,而“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无疑是给了传统农业一个全新的机会,一个改变农户在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重新拾起对农业运营信心的大好机遇。“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兴起,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了农民自身收益,实现了乡村振兴。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创新

一、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历程回顾

(一)萌芽阶段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然而不同于互联网已经趋于饱和的城镇地区,我国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被称作“喧嚣互联网的沉默之地”。但也正是这样一块沉默之地,在互联网资本的眼中,成为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2014年,京东商城决定设立“京东乡村推广员”,计划在全国各县(区)设立服务中心。为确保每个行政村能够拥有推广员,在全国共招聘了10万人。京东试图借助这种手段,拓展农村市场,发展农村电商。同年,阿里巴巴也推出农村淘宝项目,计划投资额100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万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采购问题,既扩大农村市场,也为农产品进入城市提供了平台。2014年11月,在贵州黎平县铜关村,腾讯建立了“为村(WeCountry)”平台,腾讯希望它能在情感、信息和财富层面搭建一座联系农户与外界的桥梁。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倡导互联网下乡。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国家战略构想。因此,2014年往往被视为是“互联网+”农业的元年。

(二)快速发展阶段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首先,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支持“互联网+”农业的发展。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确立了“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2016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了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其次,手机的广泛使用和普及,更是解决了农村信息技术沟通的“老大难”问题。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遍应用突破了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推广在消费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地域等限制,使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开拓了新商机。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主要以农村电商为主要模式,通过农村电商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农村电子商务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自2015年起,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全面发展迅速,许多优质农副产品在电子商务特快列车上、在互联网上销售,真正做到了将优质农副产品面向全国市场。此时的“互联网+”农业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农产品的营销能够在互联网这一新模式下顺利运行。归根到底在于如何让农产品出村,帮助农民将优质的、健康的、特色化的农产品销售到城镇去,即“农产品上行”,还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合格化,努力做到可追溯、可追责,在产品的标准化和分层包装以及冷链物流方面进行改进。我们不仅要确保农产品能出村,还要确保价格好。例如,江西橙子生产基地通过“互联网+”建立水果安全追溯系统,同时进行网上销售,大大增加了水果农户的收入。农村电子商务是政府定向扶贫的重要载体。截至2016年初,我国有24个省市31个县在淘宝网上成立“特设馆”,乡镇、行政村注册了达163万个,农产品店铺近40万个。其中,褚橙和三只松鼠名列前茅。这些新兴品牌凭借网络营销的可靠力量,迅速完成了传统农产品的声誉积累和推广。至2017年,已经有14个省市开展了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试点运行,在诸多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中,针对4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电商扶贫工作也逐步开展,电子商务自此进入了农村的大门。其中,综合示范点已在756个县建立体系,而在2018年底,农村网上零售额就达到1.25万亿元,正在力图突破三千亿元的大关,这更是推动了2800多万人就业,对我国就业难的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如今,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使农村电商业务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转变。2016年8月,访问江西瑞金万亩橘色基地时,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不仅提高了赣南脐橙的质量,也适用于整个行业,为整个产业“插上了翅膀”。自2016年以来,由农业部牵头,9个省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累计发布426种相关产品,在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应用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绩。李克强在2017年7月访问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时,了解到很多农业技术是通过手机软件送达农村的,这些技术还将农产品送到了城市,将其命名为“互联网+农业+扶贫”模式。

(三)深入发展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创意农业、共享农业、众筹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形式不断出现,使农民深切体会到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带给农业的收益,提高农民自身的收益,实现乡村振兴。这一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加工链不断延伸,其与农业、旅游、教育、电子商务深度结合,产生了大量的新产业和新模式。5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延伸,构建了整体产业价值链,成为了农村产业综合发展的主导。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互联网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农村电商,而是逐渐深入到生产、物流、加工等各个环节。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手段,整合利用农业生产、流通、经营环节,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生产成本减少、生态环境改良、农作物产品质量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品牌的影响力。2017年,我国启动了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2018年6月2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农业高分卫星。2018年7月,全国各地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收割机开始使用了GPS和北斗卫星系统,这些都充分说明,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中的范围不断拓宽,对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数字乡村。截至2018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11亿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6.5%。可见手机在农村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因此,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设数字化农村,不仅是农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化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8年7月,全国约60万个村中,已有20.4万个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通过农民手机应用的不断普及,培训农民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拓宽农民的发展视野,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数字乡村的建设目标。截至2020年,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得到明显提升。二我国“互联网+”农业的特征“互联网+”农业对于传统农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一方面给传统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给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使农村滞留人口就业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相较于传统农业来说,“互联网+”农业核心特征在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它从成本、产销模式等多个方面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竞争力。总的来讲,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以农产品高质量生产为基础。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互联网+”农业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以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应充分服务于农业生产,聚焦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精准化上,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生产。早在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批准了多项物联网试点项目,比如北京、黑龙江和无锡等地分别在设施、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等方面深化了物联网技术。因此,我国“互联网+”农业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以农产品高质量生产为基础,通过IT技术等先进网络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核心。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孕育的现代农业,究其核心就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以此实现“三化”农业生产经营,即信息化、组织化和精细化。首先,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农户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及时的信息通信,推动农业生产、农业资源、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等各类信息的有效沟通;其次,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电子商务转型、商业模式的再造等,打造精准农业;最后,通过农村电商的发展,打造一批农产品优势品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依靠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能够为农业发展带来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建农产品品牌,同时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人才队伍,搭建农业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互联网与农业的相互融合为内容。“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农业和互联网的融合,但它不是简单的补充,而是通过产业一体化和创新,以最新的互联网产业、最传统的农业,创造出一种新的工业模式。互联网不仅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以及新的数据,还带来了新市场、新渠道和新路径,同时带动了传统经营方式的创新和传统观念的改变,从而打造全新的农业经营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农业体系不完善

互联网和农业政策体系的整合尚未完善,普及工作也没有做到又好又快落实。互联网和农业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部、工业和信息技术部需要相互协作,早日建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农业体系。在“互联网+”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部主要从事农产品信息的核实和电子商务方面的相关政策。商务部主要考虑互联网流量的恢复和传统营销系统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影响。工业和信息技术部主要通过工业化、信息化促进农村的产业融合。目前,互联网和农业供应政策还没有形成总体战略和思维体系,在服务农业农村的路径上没有统一思路。相关各部门在制订政策、确定思路时缺少沟通和协调,在执行时没有统一部署。可以看出,目前的农业政策重点关注对象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测力度还远远不够。这不利于两种模式的相互融合,不能正确的引导、规划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和市场联手,进行宏观调控。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业互联网一直存在物流方面的问题。农村地区相对不发达,物流很难解决。农产品运输难度较大,导致物流成本高,运输过程容易腐烂,损耗相当大,售后问题非常多。但我国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足。根据2016年6月底的数据,从总量上看,尚有近4万个行政村无宽带连接,从结构上看,农村宽带家庭的占比17.67%,不足城市比例的三分之一。农村网民占总数26.9%,互联网普及率为31.7%,比城市地区低35.6%。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所的调查,全国有超过50%的农民还未接触使用过互联网,而且接触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娱乐(44.3%)和聊天约会(32%),消费和农产品只占10%以下。直到2019年,我国仍有近5万个行政村没有水泥路,村公路宽仅3.5米,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多数村庄没能普及物流配送。据调查,即使村里有物流配送,一次性配送的物流成本也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挂在嘴边的“最后五公里”的高配送成本使得这项政策的实施举步维艰。截至2021年,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31.3%,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近六成,虽然还是比城镇地区低,但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仍然是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障碍。

(三)观念落后

“互联网+”农业不仅是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更是我国农民的技能提升和观念培养。要在农业生产经营中运用互联网技术,需要农民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需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市场运营观念,具有必要的风险管理能力。现代互联网市场巨大,商机多,获取便利,潜力无限,但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混乱、热钱预付、人才稀缺、风险难以控制等劣势。我国目前存在着部分地区农民仍然没有形成上网习惯或者在网络上不能保护自身利益等问题,制约了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互联网+”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发展中的必由之路,也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随着“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农户乘着时代的东风靠自己越走越远。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互联网+”农业不仅能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政府应提供必要的扶持政策和监管制度,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其次,大力培养农村人才队伍。产业发展不能脱离人才队伍建设,“互联网+”农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特别是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企业家人才比较缺乏。因此应集中各方力量,大力培养农村人才队伍。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指导农村优秀人才的回归,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再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会配套基础建设。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不完善,这必然会影响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推进。对此,政府应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配套法律法规建设,为“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扫清障碍。也就是说,要尽快制定和完善针对电商平台的法律法规,建立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农业数据化相关的立法及政策,完善市场准入和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最后,构建配套的物流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众所周知,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滞后,特别是冷链物流建设严重落后。未来需要大力构建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物流体系,才能确保“互联网+”现代农业更好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区域农产品集中配送;加大加快与国内大型物流公司、快递公司协作,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系统。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继续进行乡镇级电商综合服务站的建立完善,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管理体系。

作者:樊昕睿 陈韵至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