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出版融合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策略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出版融合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策略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出版融合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策略浅析

摘要:出版融合发展是新形势下新闻出版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探索,我国出版业逐步实现了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的新跨越,呈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当前,出版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出版业走好融合之路既是时务之急,也是发展之需。为更好地把握出版融合发展规律,文章系统性梳理了我国出版业从初始转型到深度融合的各个发展阶段,回溯了各阶段的重要政策设计和主要行业实践,剖析了当前出版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融合产业链节点有效衔接、强化出版融合运营体系建设、构建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加大融合人才培养力度等助推出版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融合发展;转型升级;产业链;运营体系;质量管理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融合出版概念及定义专家审定会,决定将“融合出版”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中。经过深入研讨,会议最终对“融合出版”的概念表述达成一致,将“融合出版”定义为“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1]。“融合出版”概念正式由我国官方确立。从发展之初到概念正式确立,我国出版业的融合发展走过约30年历程。受融合发展的推动,出版业从内在性质到外延影响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出版融合发展历程

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给出版业带来巨大冲击。出版业为应对这一新形势,开始变革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吸纳应用新型技术,踏上创新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自20世纪末至今,我国出版业经历了初始转型、加速融合、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出版融合发展逐步走向成熟。

(一)初始转型阶段

出版融合发展起源于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初,受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出版社开始从传统出版模式向网络化出版转型。20世纪末,数字技术开始应用于出版领域,数字出版逐渐进入人们视野[2]。一方面,国家在这一时期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08年,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并于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确立了数字出版的概念,发布了多项措施以推动数字出版的发展。另一方面,出版机构着力开发数字化产品,用全新的数字化载体承载传统的内容资源,开发出电子阅读器和电子书的新产品形态。电子书将传统图书的文本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新的网络和多媒体渠道加以传播,拓展了作品的空间结构,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且,随着数字出版产品的不断开发,部分出版机构完成了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为深入推进出版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数字出版仅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且当时的数字出版主要是对传统出版内容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延伸,并未结合新技术实现全流程改造和出版资源的有机整合,因而未能给出版业带来深刻革命。

(二)加速融合阶段

为顺应这一时代语境、加速传统出版和新兴技术的全面融合,出版学界于2014年提出“融合出版”概念[3],出版融合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出版业进入加速融合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出版融合发展。2015年3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陆续印发,明确了出版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2016年2月,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4],为出版业破解融合发展不平衡困境,指明了实施路径和重点方向。受国家政策的鼓舞,出版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出版融合的步伐日益加快。主要实践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对出版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和价值链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大力推动渠道、平台、内容、技术的共享融通,以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出版机构转变单纯出售图书的经营模式,改为提供知识服务型产品,深入挖掘传统纸书的内容价值,努力进行多形态、多维度开发,并联合知识付费相关平台,打造集在线教育、游戏动漫、影视制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出版融合产业链。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图书为基础,结合数据库检索技术和云平台,开发“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系列微库,使主题出版产品脉络更直观、更清楚,方便用户查找、搜索某类知识[5]。第二,以新技术赋能出版业,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的出版产品和服务。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重塑了出版组织形态,推动了出版业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转型升级。例如,“十三五”期间,人民卫生出版社从顶层上设计了数字出版战略规划,以构建智能智慧终身服务为目标,建设运营医学数字教材、人卫慕课、人卫e教、人卫3D/VR/AR软件等平台及产品,出版融合取得实效[6]。

(三)深度融合阶段

经过加速融合阶段,出版融合的商业模式渐趋成型,出版融合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从量变的积累逐步走向质变的升华。2019年8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21年5月,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正式启动,国家新闻出版署在《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中提出,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出版融合发展打造示范样本。2021年12月,《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要求“行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面对日益完善的顶层设计和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撑,出版业积极顺应新形势、新环境、新需求,加强融合发展的整体设计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打破业务壁垒,同步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业务,创新业务发展模式,优化各项出版流程,着力打造融媒体出版平台,构建出版融合新业态。同时,各出版机构的融合思路更加开阔,努力探索优质资源的多元产品形态,打造优质IP,开发文旅产品,以创造更大的价值。此外,积极开拓跨界融合新途径,将先进技术和优质内容与文旅、体育、游戏、影视等领域深度融合,从而打造“出版+”融合新生态。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出版机构不断探索,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于出版领域,通过VR、AR等技术更深入地呈现数字内容,进一步打磨数字产品,从而为读者打造沉浸式、交互性的场景体验,并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以适应融合发展的需要。

二、现存主要问题

纵观我国出版融合发展历史,各个时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可谓各有亮点。当前,我国出版业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然而也应该认识到,在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产业链各节点衔接有效性不高

随着出版融合理论的深入实践和应用,我国已初步形成融合出版产业链,但产业链上的各节点还未充分、有效衔接,还未形成高效的融合机制。主要体现在:各节点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竞争机制,各自盲目地扩大市场,单纯地抢占用户群体;上中下游企业紧密程度不高,自产自销情况较严重。

(二)运营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

当前,出版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内容竞争和渠道竞争,而是内容、渠道、技术、流量等多方面、全过程的综合性竞争。然而,目前很多传统出版机构仅在内容资源上占优势,运营体系和运营机制仍较为落后,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当下市场的需求。即便部分出版机构有意识地在融合转型时强化自身的运营角色,通过线上运营向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但面对激增的用户访问,多数无法正常运营。内容资源建设不成体系,无法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线上资源和数字产品,导致传统出版机构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实力强大的传媒集团、互联网企业所挤占。

(三)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有待加强

在传统出版中,对纸质出版物的选题质量、编辑加工质量等均有明确规范,已形成较完善的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随着融合出版的发展与推进,大量融合出版物涌向市场,无论是内容生产过程、呈现形态还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前,对于融合出版物的导向把控和内容管理还未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规范的管理体系。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部分出版机构只注重融合出版发展的数量增加和经济效益增长,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突破传统出版模式的瓶颈,导致产品同质化,出现平台多、品类多、精品少。第二,融合出版物的内容和介质呈现多形态,导致其内容质量标准难以制定,业界尚未形成一套覆盖完整、编制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和操作办法。

(四)适应融合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融合出版是一个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出版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具备出版、计算机、图书情报等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就市场现状看,此类人才十分紧缺。并且,我国对融合出版类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较低水平,面临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滞后、培养模式多元性和层次性不足等困境,人才培育和输出远不及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三、未来发展策略

(一)加强融合出版产业链各节点的有效衔接

产业链各节点的有效衔接,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立足市场发展规律,从政策环境、产业生态构建、技术推广集成等方面加以优化。首先,需要政府政策和相关行业规范保驾护航。政府应出台版权保护机制和产品运营监管制度,在制度层面严管盗版产品和低质量产品,监督产业链各节点企业遵守市场规范,促进有序合作。其次,出版机构应将更多精力投向多元化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出版产业链,主动与二次开发企业、发行渠道和新技术平台展开合作,将新技术、新运营模式与自身有机融合,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转型。最后,产业链各节点的有效衔接需要技术的支撑。智能化技术是出版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创新驱动力,人工智能、区块链、VR技术带动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知识管理不断升级,为多个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因此,出版机构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争取掌握新兴智能化技术,以确保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同时,借力新兴技术也可使产业链各节点的信息传递、反馈、互动更方便、高效,促进出版产业链各节点的有效衔接[7]。

(二)强化运营体系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面对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出版机构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编辑的数字化意识和IP运营意识,致力于构建强有力的运营体系。要认识到,融合发展时代,市场界限被打破,IP的效应已从纸质图书市场扩展到有声书、短视频、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多领域。当前,随着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图书IP的产业链运营环境渐趋成熟,各个细分市场也实现了融合开放,图书IP产业链的成功运营已成为未来出版融合发展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出版机构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图书IP的产业链运营,着力构建包括有声图书、短视频、知识服务、在线教育在内的全方位运营体系,以提升自身综合服务能力。

(三)建立健全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推进出版融合发展必须强化出版物的质量管理。多元性、兼容性、数字化等特点决定了融合出版物的质量管理风险更高、难度更大。因此,建立健全融合出版物质量管理体系尤其必要。一方面,出版机构在开展融合出版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性,依托相关技术手段,加入相应的流程管控,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对融合出版物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和发布审核制度,严控审核流程,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融合出版物的管理与引导。可借鉴纸质图书的书号与审校制度,增强融合出版物的认证与管理,以提升质量,减少盗版。在质量监管方面,可参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和《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中纸质出版物的出版规范和质量依据,建立融合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此外,在质量要素评价指标中,应考虑融合出版物的特性,加入加工质量、形态质量、技术质量、传播质量等多个因素,建立适合融合出版物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8]。

(四)多方协同,加大适应融合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培养适应融合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业界、学界、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在业界,出版机构应联合起来,共同推动传统出版人员提升知识技能,增加业内数字化专业人员的比重,加强编辑在融合产品策划、产品用户运营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在学界,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建设和完善覆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层次的融合出版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精尖的出版人才,为出版融合发展和出版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联合业界,出台出版融合人才培训的相关政策,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一批能肩负起出版融合发展重任的拔尖人才。

四、结语

唯有从出版融合发展的漫漫历程中吸取经验、总结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出版融合发展规律,获得未来发展的动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出版机构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李茜 单位:重庆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