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探究

一、全球层面下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

全球层面下的产业转移可理解为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间持续重组。一般意义的产业转移本质依然是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不同区域间转移的经济行为。特别是伴随全球化提速及服装纺织产业链延伸和再细分,产业已在由较早的订单转移向产业链转移转变。梳理全球服装纺织业已发生的若干次大规模转移,其规律和趋势如下:(1)出于拉动区域经济及区域产业优化考虑,部分地区服装集群仍倾向于更大程度地承接来自企业生产环节的转移,而作为服装纺织业国际转移重要推动力的低加工成本因素在未来不会有太大改变;(2)从转移与集群的双重角度看,转移体现在由原材料和劳动力这一中心区域向以研发和消费为中心区域的产业集群转变;(3)在未来产业转移中,基于高附加值掌控并兼顾竞争优势获取的价值链双向延伸是不可忽视的转移导向;(4)未来产业转移空间放大及转移区域外延将更明显,向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次序延伸的案例会持续增多,产业链优化将得到政府和企业更多关注;(5)将低附加值加工环节外包以争取对非完整产业链核心环节持续关注的策略行为将得到更多转移企业重视;(6)未来发生在技术与管理层面的转移会持续上升;(7)未来产业转移规模将扩大,转移结构的螺旋式上升将趋强,转移方式多样化倾向会日趋明显。

二、国家层面下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

从微观层面看产业转移有寻求集成经济目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产业转移办”)的产业转移调查颇具启示性。调查对比2013、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地区比后发现,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有所下降的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出现升势。实际上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因受人力成本、环保及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压力加大,原有的比较优势有所弱化。从地区投资增速比看,增速比较明显的西部地区依然被认为是有潜在压抑的价值空间;东部地区提升仍是转移主旨之一,其引领作用客观存在;但近年来中西部承接力度有所衰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并构建全产业链式转移需求有所增多,寻求本地升级成为地区结构调整的选择之一。结合环境及劳动力成本改变看,产业转移办认为,业内转移更多体现在从东部提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主,且全产业链建设趋势渐强,转型式升级成为转移重点,而技术、管理提升正成为部分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之一。基于我国服装纺织业转移历程,从国家层面,我国服装纺织业产业转移呈现出值得关注的特征:(1)由东南到全国兼有从集中而至分散的并基于区位生产要素流动、产业区位粘性及行政区域经济等要素的区位转移正成为不可忽视的特征;(2)由东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的由分散而至集中式的产业转移在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内表现明显;(3)发生在产业链中劳动密集环节转移、低端加工环节转移及从东而西、由南而北的跨区域转移的增多成为另一特征;(4)在产业转移进程中,诸如特色园区建设、园区集聚化发展、技术与设备升级、人才与政策关注、产业链配套、结构优化、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强化、转移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转移式转型升级逐渐成为近期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5)作为产业转移与承接重要区域的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部分海外地区依然值得关注,产业转移多元化趋势逐渐形成;(6)发生在部分超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将会对基于时尚、创意和文化传播式产业链条再造与融合发挥作用。

三、京津冀层面下北京服装纺织业转移趋势

马瑞琳的研究表明,在北京近年新增人口中,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建筑领域的人口占比达到2/3,其中批发零售人员占11.6%,说明这种新增人口构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北京经济功能的高端化发展。伴随北京人口增长、交通、污染控制、土地资源稀缺等实际问题,城市效率提升受到制约。王国平指出,城市发展功能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无论从要素投入规模效应,还是从产业升级看,北京的城市引擎功能都是重要的。然而北京承载的各项城市功能多而重,通过部分产业外迁以寻求广泛的区域合作势在必行。从GDP和产业结构看,考林•克拉克上世纪即指出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体现的是梯度演进现象和过程。结合近年北京GDP及结构,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优势明显。如叶堂林将北京三产结构比概括为76.9∶22.2∶0.9(2015年),且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结合周桂荣观点,北京第三产业主导地位已确立,且已进入到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新阶段。伴随北京第三产业发展,成本上升明显,而人口上涨使行政效率和环保成为挑战。北京如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低附加值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就面临外迁压力,这成为北京服装纺织业加工环节及服装批发市场外迁的推动力。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策背景下,北京的发展已纳入到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战略决策空间,北京服装纺织业及服装批发市场转移已无法避免。如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外迁后原本的低端业态可为服装设计、展示及金融取代;大红门仓储及批发功能外迁,其中符合北京定位的商业和部分零售业可保留。长期看北京服装加工业衰落难以避免,未来则可在品牌、设计、营销、时尚、文创等方面寻求发展。当前已有北京服装品牌将加工环节外包,留在北京的多为设计、品牌及创意等环节。当前北京可不再从自我循环角度考虑产业调整,可通过强化对京津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谋求目标达成。Abemathy等认为,后配额时代服装业发展更多取决于广泛的区域性合作,而北京服装纺织业未来也可向数字化及区域性合作发展,其外迁产业的区域选择范围也可有所拓展。结合北京超大型城市特点,在北京推动服装批发市场、服装纺织业加工环节外迁同时,也可考虑吸引那些在本土或全球层面的知名服装企业总部和研发创意中心的迁入。

四、京津冀协同下河北对产业转移的承接

结合京津冀三地GDP及结构,在京津冀区域内河北更适合承接转移。叶堂林指出,京、津、冀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0.9%、1.3%、12.3%,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分别为76.9%、48.1%、35.5%,可见河北仍以资源加工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特征。汪彩君通过对纺织业和服装纺织鞋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路径的分析,指出河北第一产业在第一梯度,而第三产业仍处第二梯度。这说明对北京而言,河北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可选之地。目前河北已具备一定的承接基础,如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及固安县工业基地、衡水工业新区、高碑店白沟大红门国际服装城和箱包交易中心。从落实情况看,北京大红门多家服装企业和批发市场已落户永清,衡水也在承接来自北京的转移,白沟大红门服装城已有商家入驻。此外河北容城服装及辅料集散地、石家庄纺织工业体系和服装加工研发也都是可供选择之地。李兰冰认为无论是扩张性转移还是撤退性转移,落后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后都会有技术溢出效应并可推动产业优化,因此河北的承接也可推动自身发展。既要承接供需市场,也要有其集散功能,其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也将获得提升。北京服装企业威克多搬迁河北即是例子,威克多在搬迁到衡水后利税过亿,仅就业一项就为衡水贡献颇丰。服装纺织业转移多为成本驱动,留在原地的企业多会聚焦高附加值活动,然而对承接地而言则并非如此。从承接地承接产业不完全转移弊端看,虽承接产业可一定程度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但承接地也有价值链低端化风险,任金玲即认为,目前我国尚无明显发生产业价值链攀升。河北承接北京服装纺织业转移即属发达地区产业不完全转移,也即劳动密集型或产业加工环节转移这种情况,因此河北在配套和软环境建设方面面临压力。即使对面临转移决策的企业而言,也会面临挑战,如白沟和廊坊服装城内来自北京的企业虽经营费用降低,但收益也现回落,而当地的交通、人气和商气都需时间培育,河北周边缺少如南方那种成熟的产业配套也是问题。此外,消费者在北京的过于集中也是转移企业要考虑的。当前国家环保政策已成为政府指标任务,河北以即有优惠政策承接转移不再是唯一手段。河北对北京供需市场和集散功能的承担、区域软硬件条件匹配及特色园区建设是今后要面对的工作,在中央政府统筹下引导产业有序承接的同时还要兼顾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化。

作者:王革非 陆亚新 贾亦晗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