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各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将感恩这一传统美德渗透到学生头脑之中,有助于小学生拥有更良好的品格。感恩,是将个人情感与品德言行转换的力量所在。能够在获得他人帮助后以德报德,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实践创新,有利于小学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品德教育,希望用品德教育活动将更多积极、优秀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学生的认可。感恩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感恩,不仅能够缓和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成为温暖的人。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感恩;关系;创新;教育
1.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基础
(1)营造感恩氛围
每一种精神内涵都是抽象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讲,优秀的品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存在,感恩教育中的感恩理念,也是如此。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极为重要。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教师要渗透感恩教育,就一定要关注班级良好氛围的创设。通过人文环境的优化,让学生个人人格得到尊重,肯定优秀精神内涵,才能接受感恩教育渗透的诸多理念。当小学生的自我人格逐渐形成且得到重视之后,他们的全面发展便显得格外重要。在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完善学生的品德品质。班级管理中感恩氛围的营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感恩,认识感恩,将感恩想法转变成为行为。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让学生产生感恩意识。如果班级氛围不佳,教师的再多言语指导与行为影响,都难以改变学生的道德选择。教师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会与小朋友交朋友,迈出平等、和谐交流的第一步,表现出个人友善,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当学生开始依赖班主任,并觉得班主任是亲切之人时,才能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更方便引导学生转变个人思想和行为渗透感恩教育理念。
(2)作好教师示范
教师的示范与引导,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输出十分重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班主任是与小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在接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分析学生的思想,判定学生的品性,这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技能,也是重要工作内容。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当具有超强的观察力和高尚的品德,用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去面对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要用个人言行去影响小学生,要渗透感恩教育,教师要展示个人的感恩理念和行为。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向小学生传递个人对感恩的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恩经历。像在母亲节这样的特殊日期,教师可以利用班会的机会与小学生分享自己为母亲做的事情。通过个人行为的分享,树立一个懂得感恩的班主任形象,以此来渗透,感恩素养。
(3)转变教学模式
感恩教育的渗透,需要得到教学模式的配合。在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小学生的成长需求。班级管理工作庞大且复杂,班主任的立人立德教育任务很重。做好感恩教育,需要教师在渗透前全面了解感恩的价值与含义,掌握感恩行为的具体落实方式。在感恩教育中,要利用小学生可以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将感恩教育内涵和各个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行为结合在一起。感恩教育,是非智力教育的一部分,但智力教育和开发阵地,可以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平台。班主任要联合各科教师,在小学生的各学科教材中,寻找感恩教育的渗透切入点。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了解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像在语文教育工作中,富含多样情感的语文阅读内容,可以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平台。通过互动环节的融入,改革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融入感恩内容,有利于感恩教育目标的实现。
2.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
(1)加强感恩教育重视度,建立感恩意识
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要渗透感恩教育,教师要重视感恩教育。通过个人重视影响学生,引导小学生建立感恩意识。首先,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懂得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渗透感恩观念,灌输感恩思想,让小学生对感恩这一概念有正确认识,引导小学生了解生活中父母的关爱,老师的爱护,社会的帮助,学校的付出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用多种途径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了解他人为自己付出的精力与时间。逐渐明白自己的个人成长,不只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而是社会各方面关爱培养的共同结果。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懂得接受与付出。在成功接受到他人的关爱和支持后,能够给予他人必要的回报,便是最为常见的感恩行为。在小学生的班级生活中,他们收获到许多有形与无形的帮助。而这些帮助的接收,则成为感恩行为落实的基础。比如,自己忘了记作业,其他同学将作业告知。,便是提供了帮助。下一次,当同学有需要自己帮忙的时候挺身而出,便是最为基本的感恩与回报。用身边的小事告诉小学生他人的帮助无处不在,自己的回报与感恩,也应当与帮助共存。
(2)丰富感恩教育形式,刺激感恩情感
实践活动越丰富,感恩教育渗透的机会越多。班主任要重视每一次实践活动的组织,并积极开发创新的实践活动。抓住其中的一切时机,向小学生渗透感恩理念。首先,关注感恩文化的营造。校园感恩氛围,是影响学生感恩理念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利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唱感恩歌曲,活跃个人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绪基础。像《感恩的心》、《母亲妈妈的吻》都是与感恩密切相关的歌曲。这些歌曲也可以融入到日常音乐教学内容中,融入到大课间音乐选曲单中,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恩情的重要性,通过音乐旋律营造的氛围产生感恩情感。其次,引导学生收集日常温馨照片。照片,是生活美好瞬间的载体。大多数家庭中都有很多小学生与父母的照片,照片中记录着小学生的个人童年生活。每一张照片都是父母用爱拍照下来的,让小学生将具有温馨特点的照片收集起来,并用文字对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与简要情节进行记录。通过仔细观察照片,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幸福点滴。这些定格下来的温馨瞬间,能够让小朋友发现日常生活中忽视的父母之爱。更能让他们找到感恩的冲动,明白自己平淡的生活中充满了父母的关爱和美好。另外,开展感恩主题班级活动。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班级内的学生,便是教师落实管理工作的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感恩教育,能够拓展感恩教育的平台,丰富感恩教育的成果。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小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恩惠便来自于父母。孝敬父母,也是所有儿女应当尽的义务,更是不可避免的责任。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对父母恩没有足够认知和思考。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活动,让小学生感受父母的付出。比如,引导学生将自己每个月的学费、书费、生活费、零花钱等费用加在一起,感受一下数字的冲击。了解家长为自己的金钱付出,了解家长在自己身上的投资。再引导小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工作收入,以及每个月如何报答父母。通过孝敬父母的假想,让小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通过财富数字,让小学生了解父母在背后付出的深沉之爱。最后,布置丰富的感恩作业。生活,是感恩教育落实的重要场所。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小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学会感恩,使感恩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将感恩教育落入实处,就要推进小学生落实感恩行为。多创新感恩作业的内容,能够让小学生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从细节之处见感恩力量之大。像开展为期一周的每天送父母温馨祝福的活动,让小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想一想,第二天早上要为父母送上的温馨祝福,给父母带去精神上的抚慰。给父母讲一讲故事,与父母互换身份,由听故事的人变成讲故事的人,让父母开心,缓解父母工作的精神压力。每逢父母过生日,要亲手为他们制作个性化的生日礼物。也可以在生活中选择为爸爸妈妈捶捶背,洗洗脚,端茶,倒水。教师可以从丰富的感恩作业中随机抽取一个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一次感恩作业。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写下感恩日记,记录下自己在落实感恩行为时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通过感恩作业的完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了解父母的心事,发现父母的个人喜好。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为学生感恩品质的获取,奠定良好的家庭环境基础。
(3)明确身边感恩对象,推进感恩行为
让小学生了解感恩对象,是帮助小学生明确个人感恩方向的重要教学实践。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传达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让小学生懂得自己的生命来自于父母,自己成长的力量来源于父母,从点滴小事做起回报深,爱自己的父母,是感恩的起点。其次,引导学生感恩教师。老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点拨者,传递着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不只是课堂中的老师,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教师可以通过“一天教师”活动,下放权利,让小学生当一天班主任,从中体会班主任工作的辛苦。时间上的付出,精力上的投入与情感上的耗费。最后,引导学生感恩社会。社会环境,是每一个个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感恩伟大的祖国,和谐的社会,是小学生感恩意识升级的环节。不将小事视为理所当然,不将生活的美好与文明的发展视为理所当然,才能让生活更美好。综上所述,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积极开拓全新方式,扮演立体化的角色,通过与学生之间情感的建立,平等互动的开展,促进小学生建立感恩意识,形成优良品德。做好感恩精神内涵的渗透,还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认清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在个人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大胆创新,积极摸索。
参考文献
[1]江雪玉.小学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赤子,2019(15):19.
[2]郭欣.班主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J].文渊(中学版),2019(3):233.
[3]仁青措.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J].文渊(小学版),2019(1):388.
[4]陈泳红.探究小学班主任开展感恩教育的有效措施[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9(5):80.
作者:倪海玲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环县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