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师优良家风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家风建设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大课题。家风建设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社会先进文明成果。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通过高校党建文化、教学文化、群团文化、主题教育和特色文化等渠道融入家风教育,可以较好地促进家风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对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文明风尚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当前,家风建设越来越受到全党全社会重视,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考虑。总书记多次讲话强调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中央有关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说明家风建设不仅关乎家庭幸福和个人成长,也是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大课题。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家风建设和校园文化的融合进行分析,对于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家风建设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素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对于家风的理解,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从教化育人的角度来阐释,有的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理解,有的从代际文化的层面来分析,但综合来讲,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代际相传的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长期且稳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的总和”[1]。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洗礼,形成了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优良家风,推动着个人成长、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优良家风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2]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新时代家风教育融入到教书育人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师家风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
作为教育者,高校教师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把自身家风渗透到教书育人过程中,从而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影响。要使这种影响成为大学生教育的正能量,就要科学把握教师家风与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实施自觉的、有计划的家风教育。首先,从文化根基来讲,我国家风文化和高校校园文化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吸收新时代先进文化,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焕发生机,二者相互融合且并行不悖。其次,从教育内容来讲,家风注重孩子的道德行为和处世之道,校园文化致力于立德树人和学生的素质培养,二者都注重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的灌输,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再次,从教育目标来讲,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目标相吻合。最后,从教育方法来讲,二者都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榜样示范和学习教育。可见,家风教育与高校思政和文化建设具有“同根性”“同向性”“共通性”[3],将家风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高校教师担当着人才培养的大任,不仅要做教风、校风的带头人,也要做家风的引导者,通过现身说法把好的家风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以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建设取得成效。
意蕴优良家风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家风蕴含着我国社会几千年的道德传承和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高校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文化教育、智慧引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德育价值———修炼品格,涵养情怀
家风文化蕴含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其中品德教化是家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具有深厚道德价值的家风家训,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比如:北齐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名实篇》中记有“巧伪不如拙成”,北宋苏轼的《三槐堂铭》中记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朱子家训》中记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代张鉴的《浅近录﹒家法》中记有“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还有“百善孝为先”“宽厚待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心存善念”等等,都包含着健康丰富的道德内涵。同时,我国古人提出,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风家德上升到国家民族大业的层面,体现了以德报国的精神大道。“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成为新时代我国公民的共同遵守。高校教师居于社会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高地,教师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能够强化高校德育的历史根基、社会根基、道德根基和文化根基,开辟高校德育的新视野、新境界。
(二)文化价值———强化根基,增强自信
文化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必须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些大学生的表现之所以受到社会质疑,很重要的是其文化素质的欠缺,特别是缺乏传统的人文修养。我国优良家风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奠基性、支撑性作用。因此,弘扬和践行优良家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三)哲学价值———激发智慧,提升品位
中国古代家风家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比如“行善为美”,就是说“善”是内在美,是人之大美,真正的美应从善行开始,大学生要做到以善养德、以善养智、以善立身、以善养人,从内涵上诠释了“善”和“美”的内在联系。又如“俭以养德”,就是说人只有勤俭,才知道珍惜,才懂得尊重,才会有责任心、事业心,从因果关系上表明了“俭”与“德”的辩证关系。这些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对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启迪大学生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作用。
(四)创新价值———守正创新,和谐发展
家风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创新,最终打上时代的烙印。家风的传承有其“大道”和“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坚守民族文化根基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新时代家风文化的本质内涵。高校的家风文化教育,也是一个“守正创新”的教育,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把握好人生的道德方向,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人生价值观,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与和谐发展。
四、教师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在高校党建文化中融入教师家风教育,使党员干部成为好家风的带头人
近日,、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4]可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已经成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建工作走向生活的生动体现。建设好的家风对于有效发挥高校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打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队伍至关重要。事实证明,一些党员干部出现问题,往往有着不良家风的影响,而那些为人称道的优秀党员干部,也往往有着良好的家庭环境。党员干部能否成为良好家风的带头人,不仅是生活问题,也关乎政治问题。沧州师范学院致力于家风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优良家风典型培树和宣传活动,营造家风建设氛围,推动党建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二)在高校教学文化中融入教师家风教育,使专家教授成为家风育人的示范者
教育不单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引导学生进行某种“文化适应”。[5]教学文化是课堂背景下师生的课堂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文化既是一种活动文化,也是一种关系文化,是一种显性与隐性相交融的文化。作为一种活动文化,培养和生成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能力;作为一种关系文化,建立和营造师生、生生和家校之间的多种关系;作为一种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文化,传承着包括家风文化在内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家风文化,具有合理的理论支撑、逻辑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沧州师范学院按照“课程思政”的思路,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方式将优良家风教育融入到教学文化中,丰富了课堂的道德生态和文化生态。按照教书育人的要求,推出教学型职称晋级标准,激励更多教师包括高级职称教师把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推动了“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涵盖家风教育的“课程思政”,增强了教学的文化气息,促进了“知识传授”和“道德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在高校群团文化中融入教师家风教育,使全校教工成为家风建设的主力军
群团文化具有广阔的覆盖性,是“接地气”的群众性文化。高校工会、妇委会、团委在群团文化活动中开展家风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是教师家风建设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沧州师范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家风建设活动,举办了以家庭为单元的文化活动、健身活动、绿色环保活动,大家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增进了相互之间的感情交流,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教师家风教育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活动,应该体现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师生的健康发展和学校的教书育人,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新时代教师家庭的新风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宝贵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四)在高校主题教育和特色文化中融入教师家风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家风建设的受益者
高校主题教育和特色文化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式,对全体师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高校主题教育和特色文化中融入教师家风教育,对于增强家风教育的效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沧州师范学院以教育场馆项目建设为龙头,将“小家风”融入“大家风”,打造具有红色教育、史观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读书教育、健康教育、校情教育等不同内涵的校园“七色教育文化”,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学校“大家风”教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在潜移默化中经受学校“大家庭”的文化熏陶,增强爱校情结和文化自信,强化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学校奖励表彰、专题文化活动中,聘请优秀学生家长作主题发言,使优良家风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在校园落地生根,学生通过身边的生动事例,感受和理解什么是好家风,什么是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五、理清高校家风文化教育的几个关系
(一)知识灌输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知识灌输与情感教育体现了教育的不同境界。家风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要素,有父母情、兄弟情,有国家情、民族情,优秀家风家训之所以得以传承并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因为情感的力量。在家风文化教育中,应该在家训、格言、家风故事讲解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激发以及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这样才能滋养大学生心灵世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精神和道德灵魂的人。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实践是最深刻有效的学习,是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家风教育实践活动。[6]比如通过编排经典戏剧使家风教育寓教于乐;通过倡导孝敬父母使家风教育贴近生活;通过组织社会调研使家风教育扎根社会。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以增进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大学生通过走进城市和农村的大街小巷、生产一线,亲自了解和感受地方家风民风、民情民意,有利于优化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校教育与协同育人的关系
家风文化具有典型的“社会性”,家风教育活动不应封闭在校园之内,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会组织、家庭进行有效协同,形成家风文化“大课堂”育人格局。“大课堂”育人既可以丰富和优化高校思想文化建设体系,又能够形成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家风文化“实现从地方性育人功能向社会性育人功能的提升与转化”[7]。
(四)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家风文化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新性”,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家风文化焕发时代生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家风文化创新的根据和来源,在开展家风教育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同时积极开展家风文化研究,把家风文化融入人文课题,使之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将教师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家风、教风、校风教育过程中,干部师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参与者、建设者。要通过全员的共同努力,形成高校系统的家风文化教育体系,为高校思想文化建设注入新内容,为师生健康发展提供新动力。
作者:李佩然 葛娟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