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办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高质量的教师人才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问题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解决路径,旨在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大德、大智、大爱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软实力,是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有力保障,对其发展至关重要。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查摆问题、探究成因、制定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以此为高校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长远发展。
一、人才队伍构成
民办高校教师来源一般可分为两类:自有教师和外聘教师。自有教师的来源还能进行细分,如应届毕业生、拥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等。外聘教师的来源也可细分为其他高校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等。民办高校教师来源复杂,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问题较多,这些都对相关高校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挑战。
二、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校时间大多比较短,同时,其教师来源比较复杂,因此教师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抑或学历结构都不尽合理。在年龄结构分布上,民办本科高校中,35岁以下、60岁以上的教师数量占比偏大,36—59岁的教师数量相对偏少,这样的年龄结构分布,导致高校教学经历丰富、教学科研能力较强的中年骨干教师欠缺。在职称分布上,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建校时间较短,导致其虽然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但此类人员多为退休返聘或其他单位的兼任人员,并非是高校自主评聘的教师。由高校认定、自主评聘、推荐外聘的教师多为初级、中级职称,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分布不合理。在学历结构上,民办本科高校由于自身的办学定位、福利待遇、地理位置以及发展平台等因素,在博士研究生的招聘上存在困难,教师队伍中博士研究生数量极少。教师学历层次多为硕士研究生,但在民办本科高校聘任的企事业单位来校人员中仍存在较多本科学历人员。这些问题不仅直观显示出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问题,更成为限制高校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民办本科高校解决人才队伍结构问题势在必行。
2教师国际化教育背景匮乏
从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计的数据情况来看,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中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数很少,此类高校国际化水平不够,国际竞争力欠缺。
3“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短缺
民办本科高校中,“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是保障大学生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尽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很多教师都来自企事业单位,但是相关高校在“双师双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两个显著的问题,其一是具有职(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的人员缺乏,其二是部分教师尽管取得了职(执)业资格证,但在工程技术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很好地培养应用型大学生人才。因此,高校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才队伍建设。
4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
高层次教师人才对高校发展十分重要,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以及教师团队建设等。但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科研经费、发展平台、综合实力等因素的限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推进困难。另外,这类高校往往在教师吸引方面相缺乏有利政策、对教师的保障措施不够完善,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民办本科高校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困难,使其整体科研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5外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外聘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外聘教师由于民办本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原单位的工作任务调整、课时费较低等原因,不能够连续承担教学任务,导致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不稳定,对大学生培养造成一定困难。
三、外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外聘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外聘教师由于民办本科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原单位的工作任务调整、课时费较低等原因,不能够连续承担教学任务,导致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不稳定,对大学生培养造成一定困难。
1政策不够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民办高校教师人才队伍组建等有明确的标准与规范指导,但是,各地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同,有些地区和高校没有很好地结合政策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相关管理制度,导致法规、政策等对高校发展的指导性有限,激励性不强。除此以外,由于经费等条件限制,法律法规中关于高校办学定位、教师任职资格、教师培养等内容也没有在民办高校得到良好落实。
2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高校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育人效果的重要保障。很多民办高校的决策者在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仅是为了补充教师数量缺口、完成教学课时任务等而进行招聘,导致教师在人数方面虽有了保证,但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仍然堪忧。这些都是高校没有认识到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所致。
3对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考虑
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长远规划,但是很多民办高校都缺少长远的人才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员配备方面,民办高校往往由于经费问题更加看重用人成本,单纯地以生师比来配备师资;二是用人方式方面,一些民办高校对教师的使用和发展没有进行长远考虑,没有培养储备干部、储备人才;三是与自有教师相比,部分民办高校往往更看重校外兼职人员,认为兼职人员的能力更强,进而影响了自有教师的积极性和发展空间;四是在个人发展规划方面,民办高校缺乏对教师的有效指导,很多新入职教师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提升自己。
4师资管理不够科学
高校师资管理不够科学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不够健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民办高校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切实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二是管理模式不够人性化,一些民办高校单纯地追求管理效率,在制定管理政策过程中,没有考虑人才发展规律,对教师采取刚性的管理,不仅使教师对高校缺乏情感归宿,也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条件开展教学科研工作;三是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可以使教师更有成就感、归属感,但是,很多高校的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发挥考核的作用。
5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论是在招聘、引进、培养还是提高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目前,一些民办高校在人才培训、更新设备等方面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没有很好地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业务提升、创新发展的平台和环境,这些都会影响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人才队伍问题的途径
1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
《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均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的聘用、培养、发展等进行了指导。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也应该结合实际,制定符合本区域特色、能够促进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为高校的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地
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采取有效措施,指导、监督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无论是约束性政策还是激励性政策,均要保证不打折扣地落实,确保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政治素养、较高的业务水平、卓越的育人能力。
3完善人才队伍内部管理机制
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拥有、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自身管理机制。首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治校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党政管理等工作中的行为,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其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加大对教师培养的力度,并在制度中加入更多人性化元素。人才队伍管理不仅要建立高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更应将人文情怀融入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管理环境,使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潜质得以充分发挥。最后,民办高校还应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保证人才队伍稳定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民办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优秀教师人才既能招得进来,也能留得住。
4注重教师培养
教师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落后陈旧,将直接对高校的发展、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高校的竞争力产生影响。鉴于此种情况,民办高校要明确教师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加大对教师培养的投资力度,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符合教师自身专业的培养计划,确保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民办高校更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和实践平台,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途径、方式,保障育人效果。
5鼓励教师激发自身活力
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教师人才队伍不够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较低,缺乏职业归属感。为此,高校应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升职业动力、提高育人水平、彰显个人价值。教师人才队伍对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更应密切结合自身特色,开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确保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能够办起来、壮起来、强起来,实现百年名校的奋斗目标。
参考资料:
[1]徐博,高学浩.地方高校新进博士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236-237.
[2]李霏,刘绍满.“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发展的瓶颈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21(2):13-14.
[3]聂玉洁.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4):97-100.
作者:李红双 李璐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