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创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有效途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协同育人意识淡薄、方法不当、制度缺失三方面现实困境。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协同育人制度等工作机制有助于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取得协同育人实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重要论断科学诠释了新时代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在“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下,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探索切实有效的协同机制,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三全育人”的出发点是培养人,其中心在“育”。高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并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2]。
(一)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高校立
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全育人”的提出,符合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整体要求,高校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为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需要协同参与、形成合力,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是顺应人
才培养发展的趋势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为顺应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学生管理。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虽职责不尽相同,但应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协同完成,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经验相互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应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为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合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三)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契合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高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专业实践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等。在这些素质的培养上,辅导员擅长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专业课教师擅长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和创新创业的指导[3]。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需要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相互配合,避免双方因沟通不畅导致相互推诿等情况。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德育与智育密不可分,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技能传授要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运用正确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的现实困境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4]。在探索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暴露出两者协同育人定位不清、方法不当、制度缺失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协同育人意识淡薄
在普通高校中,教师基本分为专业课教师与非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辅导员作为非专业课教师中的一员,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安全、心理辅导等方面工作,由于分管的部门不同,当学生寻求帮助时,两者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的问题。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日常需求应该由辅导员全权负责,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辅导员认为在学生遇到技能问题时,专业课教师需要第一时间给予解答,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目前这种相互推诿的现象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专业课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也被一些硬性指标作为育人的评价标准所困。部分教师忽略学生身心发展,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辅导员日常管理学生工作与专业相关理论脱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融合深度不够。
(二)协同育人方法不当
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阻碍了两者协同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辅导员往往利用教室内的监控设备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但无法全面洞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专业课教师通常采用点名的形式来确认学生出勤情况,如果个别学生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情况,而辅导员又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不畅,加之学生上课纪律要求不严,技能理论掌握不够扎实,影响协同育人效果。一些高校专业课教师片面认为学生日常管理是辅导员的工作范畴,忽略了与辅导员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思想政治教育有时难以兼顾到每一名学生。加之,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合理认知,对辅导员的工作缺乏认可,消极对待辅导员的约谈,结果导致师生沟通无效或对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引导。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及时,导致出现学生课堂表现的信息“盲区”。三者之间缺乏沟通和沟通不及时,客观上造成两者协同育人的乏力、资源的内耗与浪费。
(三)协同育人制度缺失
虽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都具有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责,并且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着互补性和共生性,但由于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性质与育人角度不同,有时难以在育人工作中形成同向同行的合力。虽然各高校在不断加大协同育人工作的推进力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两者协同育人的具体要求,但因相关制度不完善,仍然出现“单打独斗”和“单兵作战”的情况。另外,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办法,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充分调动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和构建“融合格局”、达成“思想共识”的协同平台和育人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应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涵盖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应了解社会发展需求,紧跟时代步伐,构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密切协同对接,协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丰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一)树立协同育人理念
树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理念,既是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使然,也是二者育人成效的实践逻辑必然。高校应从协同论的视角,加强协同育人机制的顶层设计,确定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以立德树人效果为指向的协同育人激励机制、以教育教学规律为遵循的协同育人规范机制、以不同学科专业特点为根据的协同育人分类机制、以先进典型示范为引领的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等基本维度形成育人合力。整合高校教育资源,创新协同育人方法,激发全体教师育人工作的活力和热情,构建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模式以及全员育人的框架体系,真正发挥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实现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的紧密结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5]。
(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
在大课程思政视角以及现有学生思政工作模式下,高校应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为核心的建设工作,做好学校、二级系院、教师“三个层面”工作,活用各种媒体软件,齐抓共管,整体协调,搭建协同育人平台的工作机制。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其核心是利用课堂主渠道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育人合力。第一,学校层面。基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集中整合学工和教学资源,打造校内特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一批优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选树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师群体,发挥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典型示范作用。第二,二级系院层面。基于教学活动效果的提升,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课程学分管理和课程教学评价方式,鼓励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开展专业学习竞赛、课程创新实践活动,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管理、教学和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第三,教师个体层面。立足个人专业发展,主动发挥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作用,开展知识学习、工作经验交流。此外,依托“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网络课程平台、“班级猫”“管理通”等学生日常管理平台、“心理诊所”“爱心互助”等心理咨询平台,准确对接教学和学工的思政需求,精准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环节,实时把握学生学习和成长状态,在动态、开放、合作中实现共生共赢。
(三)健全协同育人制度
第一,高校要做好责任清单制度,通过责任清单制度明晰岗位职责,实现责任清单的认领工作,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主体。这能够让各教学单位、行政部门和教育主体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明确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任务。应发挥两类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不断巩固和加强协同育人的主体责任制。第二,加强对协同育人管理制度建设。教育与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供给,实现有效的教育影响。完善协同育人主体的招聘制度、培训制度、晋升制度和发展制度等相关制度。落实专职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等。第三,出台协同育人的教育活动、教学纪律、教育质量等相关听课制度、问责制度、督导制度等以规范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运行过程。第四,要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反馈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协同育人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五,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专项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相互配合与协作。可以在职称评聘、岗位绩效、评优选先中优先考虑协同育人效果出色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使两支队伍在专业领域和思政领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能够在协同育人的工作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促进德育和智育工作的创新,破除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选拔、培养、考核等方面的困局,切实发挥这两支队伍应有的协同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现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7):8-10.
[2]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J].成才之路,2019(28):3.
[3]朱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6):145-147.
[4]王洪元.高校“学工与教学”融合育人机制的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23):147,149.
[5]龚红梅.构建“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新机制——高校辅导员—专任教师研究协作[J].现代交际,2019(2):172-173.
作者:张华麟 单位: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