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教师教学魅力提升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积极育人成效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提升其教学魅力有助于推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当前,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对课程思政的作用认识不足、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及与思政课专职教师协同合作不力等问题。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魅力、理论魅力、技术魅力、方法魅力,有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构建高校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教学魅力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负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魅力,才能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生,为学生做好思想和人格的表率。因此,探究高校教师教学魅力提升路径是涵养学生良好品行、构建友好师生关系和增强课程思政教育实效的应有之义。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魅力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品行发展影响深远,因此提升高校教师教学魅力至关重要。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教师提升政治站位、厚植家国情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保证高校教师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厚植家国情怀
高校教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其言行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高校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合作。“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时刻保持政治清醒。”[2]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高校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关知识,学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热爱自身岗位,教育学生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用的人才,赋予课程思政以新的活力。在实际生活中,高校教师言传身教,在实践中积累、创新,以自身坚定的爱国行为带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为高校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二)推动高校教师不断创新思维,开拓视野
高校教师发散的思维和开拓的视野增添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了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必然会促使自身不断进行思维创新。高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和国际形势,开拓自身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结合社会实践发展和生动形象讲述,使理论真正被学生掌握。同时深入钻研专业课理论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将其与自身相关专业融会贯通,用知识的力量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促进高校教师严格自律,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会对教育对象产生无形的影响,而且也是影响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键因素,是建立和谐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前提。”[3]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自身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都要严格自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政治站位,开拓视野,创新思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自身素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提高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持久影响力。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教学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努力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发展,但因为种种原因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内涵及外延理解不深
部分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认识出现缺失,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相混淆或模糊。思政课程主要指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课程的内容是确定的;而课程思政是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所有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内容比较广泛且具有不确定性。“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4]当前,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出现片面解读课程思政内涵、忽视课程思政内容的问题。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外延,即家国情怀、民族意识、个人素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没有做到深入了解,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二)对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要建设高精尖人才队伍和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改革优化人才人事管理制度[5]。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要了解掌握专业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思政元素,明确其所代表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增强育人导向,培养壮大国家高精尖的人才队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因注重专业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思想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联系不强,出现思维固化、育人动力不足的情况。
(三)对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
“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专业课教师对于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创新更多体现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上,对教学内容的创新较少。对于本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了解不够充分、挖掘深度不够,专业课思政元素的融入出现僵化、生搬硬套等现象。教学载体出现单一、简化的情况,缺乏载体运用常态化和创新机制。部分教师对于融入思政元素有关的技巧方法不甚了解、不够熟练。因此,教师无法及时将教材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起来,无法及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提升其情感认知、塑造其坚毅的品格。
(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协同不力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专业课程领域顺利推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建设和发展,出现高校教师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同不力的情况。一方面,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非思政课教师出现“单打独斗”、与思政课专职教师协同不力的情况。高校各部门、各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与交流,非思政课教师与思政课专职教师尚未形成统一的育人目标和体系,从而导致协同育人合力不够,协同育人效应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基础上出现个体单向研究、单向推动的情况,缺少与其他教师的合作意向和合作行为,因此高校教师双向协作、协同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虽然在课程思政的推进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表现了巨大的工作热情,这也为课程思政的全面有效展开勾画了美好的图景,只要找准切入点和方法,统筹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开辟一条通往课程思政全面开花的有效途径。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高校教师教学魅力路径
(一)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内涵与外延,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意识
高校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外延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有深刻的认知,提升政治站位。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是一个整体,不能把其教学和育人功能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全面深刻地认识教育教学任务,主动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好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渠道,承担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在课堂教学时,高校教师要把家国情怀、民族意识、时代精神融入其中,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师的育人意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6]高校教师要在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摆正教学态度,积极开展教学实践。要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意识、自我更新意识、自我监控意识、自我反省意识等,关注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将积极向上的人、事、物融入教学。高校教师应增强多方面的育人意识,从自然走向自觉,切实认识到自身的育人职责,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其思想魅力。
(二)正确认识课程思政作用,提升高校教师理论素养
高校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发展能力和综合素养。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对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育人作用。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教育,只有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形成“大思政”格局,才能将价值引领和能力塑造寓于专业课教学当中,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格、品行和价值的塑造过程。另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高校教师在研究、探讨学科前沿有关理论和课题的同时,更要全面把握国家对于全面发展的战略性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培养政治觉悟高、专业能力强、个人素养高的人才。这对于加强对人才的思想引导和资源投入,培养高精尖的人才队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并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高高校教师技能水平
新时代高校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必须充分深入挖掘高校各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及时关注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最新理论,有助于解决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专业课教师要及时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挖掘和细化本门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与专业课有关的思政元素恰当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高校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一般的理论知识与价值引导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对于自然科学类、理工类专业要适当地融入人文伦理、价值导向;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要在其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融入严谨的数据、实验分析等。在融入过程中善于通过理论分析和事实探讨,明晰道理,引发学生对于课程的认同和共鸣。
(四)协同思政课专职教师,优化高校教师教学方法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问题。”[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高校的各个部门、各位教师及课程设置方面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坚持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既注重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又注重课程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注重内在涵养和外在形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摆脱“单打独斗”的情况,加强与高校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合作,同向发力,共同营造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浓厚氛围。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单向研究、单向推动,更要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合作、协同交流,共同探讨挖掘专业课中的课程育人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给予专业课教师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提升高校教师的形象魅力和亲和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顺应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需求,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学魅力,发挥其主力军作用,构建完善的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各方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推动人才发展迈上重大台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苑素梅 周云凤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