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化学中劳动教育融入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化学中劳动教育融入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化学中劳动教育融入思考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教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很多内容均涉及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师而言,过于重视课本中的知识,缺乏对劳动的认知,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劳动与否不重要。很明显这种思想会使得学生逐步厌恶劳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文章就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劳动教育;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对劳动教育进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体力劳动,更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教育即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以及态度,让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热爱,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在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和孔子所强调的学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劳动教育,很明显我们的祖先对教育的看法是实现劳动实践和生活之间的结合。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也提出了要实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从做中学。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以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想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融入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美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了一些计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这种劳动的方式分析得来的。化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劳动均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其中所指出的科学探究,就是要通过实践劳动的方式对一些成果进行认知。因此化学教师将劳动和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符合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更好地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将高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化学教学时,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有些学生了解了化学中的一些化学式氯化钠,却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盐的关系;有些学生了解了氮磷钾元素的相关理论,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种时,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施肥。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落后的,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反之,将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相连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使用的还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本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并不注重劳动教育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这也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很难对其活学活用。反之,如果将劳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则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一些实验以及活动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四、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知识时,主要是学生坐在座位上,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教材中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劳动,思维也不能够彻底被激活。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只要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即可,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动脑的能力,这也使得整个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缺乏动手实践活动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知识均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认为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考出较好的成绩,从始至终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关联,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无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学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化学课堂的结合认知度不够

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并未充分掌握,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其他知识点无法理解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都不能够将化学和劳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并产生一定的化学活动。一味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运用前人的一些实践成果,这也导致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够活跃,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基于化学史,渗透劳动教育

化学科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其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完善。综观所有的科学成果,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无数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终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学研究本就是比较艰苦的劳动,其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潜在的化学史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基于化学史的背景之下,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比如《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其需要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周期的变化,能够对元素周期律认识,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和族的概念进行了解。在学习该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化学成果,均是前任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劳动果实。如1829年,德国段柏莱纳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组的分类法。1862年,德国迈耶按照元素的原则量,将元素分成六组,在同一纵行中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国的纽兰兹基于原子量将当时已有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对前人成果不断研究的背景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为繁复且正确,是门捷列夫将近20年的劳动成果。教师在渗透化学史时,可以通过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珍惜现有的一些化学课本中的成果,了解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学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化学和人类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均和化学息息相关。如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涤纶。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枯燥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那么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极其生动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质,能够对常见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明确,对合金的主要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解,能够基于生活的实际对金属材料进行正确选择,探究金属材料和人类生活存在的关系。在该节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基于自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学习完该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习题,如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家庭想要对门窗进行装修,计划使用的年限是10年,现在可以选择的材料有钢板、铝合金、木材,需要学生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其中的外观、物理化学性质、装修难度,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项劳动均是智慧的体现,能够对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化学实验的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因为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仪器的选择和操作都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步骤,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是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在开展该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比如该实验需要采用的实验的工具、实验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在未开展实验之前,整理好思绪,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骤等,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也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奠定基础。课本中是包含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主在班级中探讨实验步骤的环节。同时在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洗刷,合理摆放,妥善处理遗弃物。很明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更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四)融入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同时其也比较深奥。因为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化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但是就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注重课本中知识的传递,忽略了教师的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使得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差,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化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化石燃料属于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开发及利用的意义。在该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让学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保护,禁止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认可学生的可塑性,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对知识进行获取,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最后则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能够将学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学教学的色彩性。将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延伸,对生活中的各个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建立开放式的化学教育体系。

(二)注重劳动教育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但是有很多的化学教师找不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使得劳动教育在融入时过于生硬,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紧密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开展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很多学生的能力不一,并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的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过程的严谨性。

七、结语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进行渗透,分别是融入化学史、将生活和化学进行结合、融入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的实践活动、逐步在化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庞定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42):26.

[3]张婧.生活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高考,2020(25):86+88.

[4]宋爱波.基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D].延吉:延边大学,2020.

作者:马伟鹏 单位: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