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化学教学应用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的知识难度和技能要求在持续提高,导致部分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教师应集中创新理念和教学力量改变这种不良状况。任务驱动法在突出学生主体意识方面作用显著,有利于转变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被动地位。文章主要探究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和措施,以期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革新化学教学结构提供可靠的帮助和建议,借助有趣的学习任务唤醒学生的化学求知欲望,使高中化学教学体系重现生机。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高中化学教学;应用探究
自素质教育理念推广和实践以来,高中化学教学的僵化局面得到有效改观,任务驱动法符合高中生的个性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是随新课程改革思想应运而生的科学化教学模式。教师有必要深化和把握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转变为化学学习任务的策划者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让解决任务成为学生自主求知、探索、互动和创新的过程,使学生顺利从被动牵引学习升级为主动参与和发掘,体验化学世界的精彩和魅力,从而升华学生的内在能力品格和科学探究意识。
一、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高中化学课程知识日益艰深,部分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目标,通常会加快知识讲授进度、增大教学内容排布量,在这种条件下,化学教学就会沦入“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和互动的时间、空间被严重挤压,给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和谐发展造成一定阻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兼顾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和学生个性化探究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新时期化学教改的需要适应性非常强。经过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讨,现将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归纳整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应用任务驱动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化学知识技能。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活动分别是讲授知识和听讲,学生几乎是遵照教师的步步牵引来了解化学知识要点,不但得不到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机会,对化学现象本质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理想。任务驱动法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把化学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然后把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在自主探究中习得化学知识技能,这样教师就不再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教学安排者,而是充当教学组织、策划、辅助角色,从而最大程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科学调整不合理的化学课堂活动结构。第二,任务驱动法具有显著的趣味性,能够高度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需要。兴趣是启发高中生化学探索动力的前提条件,教师所引入的新型化学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的效用。任务驱动法最显著的教学实践优势,就是具备足够的趣味性。首先,在学习模式上,任务驱动法不再受教师的刻板约束,学生可以自主提出任务解决意见和办法;其次,化学学习任务从设计、发布到解决完成,教师都会运用到一系列拓展资源和先进工具,如云课堂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等。这些内容一映入学生眼帘,就能唤醒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内在动机,从而高度满足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需要。第三,实施任务驱动法可以创新化学课程组织规划,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锻炼的实效。在素质教育趋势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实现知识技能的双基目标,还需要培育学生创新、合作、反思等内在的能力品格,所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实施任务驱动法可以丰富化学课程组织规划形式,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任务解决方案,使学生能拥有充裕的思考和交流机会。教师策划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对学习任务的探索,锻炼学生协作互助、手动实操、实验探究等意识和能力,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对化学任务解决过程进行反馈和评价,培植学生质疑、反思等学习品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实效。
二、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设计发布多样化任务,驱动学生化学探索兴趣
任务驱动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关键点,在于教师对化学学习任务内容设计的多样性,以及对学习任务发布方式的创新性,教师唯有先落实这两项指标,学生的化学探索兴趣才能被有效驱动,从而确保任务驱动法在化学课堂上的后续执行效用,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设计发布多样化学习任务的措施如下。第一,设计发布化学预习任务。预习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在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实施形式,教师在设计和发布时应当多引入云课堂资源,加强采用信息手段给学生展示化学预习任务。如针对一节化学新课预习,教师在备课阶段需要在云课堂数据库中查找课程预习课件,如果没有恰当的成型课件,教师还应当自主搜索、编制一些化学新课概念原理在生活、生产、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资料,资料以图片和短视频形式为主,添加文本补充说明,设置为化学预习课件的开头部分,确保课件一播放就吸引学生的目光。在预习任务课件的后半部分,教师可以把学生需要在预习中完成的任务用序号分解和罗列出来,如归纳总结化学新课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找到并画出化学概念、公式、原理等文字,把无法在预习中自主消化的疑难内容做上记号,等等。在预习任务发布环节,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投屏播放预习课件,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预习小组,指导学生一边观看预习课件内容、了解预习任务目标,一边使用手中的化学教材和参考书,自主合作开展化学微课预习活动。教师布置的任务条理细致清晰,各小组基本都能呈现质量较高的预习成果,同时得到化学深度探索兴趣的驱动[1]。第二,设计发布化学问题任务。问题任务是任务驱动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场景最广的方式之一,依据是开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猎奇心理,教师在设计和发布化学问题任务时,应当重视问题内容和提问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如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要一上来就向学生提出概念总结任务,而要先展示一些描述化学现象、物质变化规律的图片和视频,然后发布思考型问题任务:同学们,仔细观看这些图片和视频,你觉得我们本课所学的概念知识和上一课,或是以前的课程内容有关联之处吗?学生回忆片刻后作答:有。同时说出以往学习掌握的化学概念,教师及时给予表扬评价并追问:看来大家的化学功底都非常扎实!那么同学们能否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课的化学概念呢?通过上一个问题任务的知识回顾,学生归纳新课概念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总结,教师认真倾听后,不直接判断学生归纳概括的是否准确,而是发布最后一个问题任务:同学们总结的概念都体现出课程重点,但化学是严谨的学科,大家认为自己的用语严谨吗?请同学们对照教材概念部分进行修正。这样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化学问题任务,既对新课概念产生深刻记忆,又养成严谨的化学表述习惯。
(二)重视任务分析讨论,确立化学任务解决方案
任务驱动法的化学教学运用,主要是依靠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知识技能,所以教师发布学习任务之后的探讨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任务分析讨论,在集体共建式的学习中确立化学任务解决方案,这比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问题解决方法更有效,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第一,营造开放的任务分析环境,教师适度启发引导。在这一步,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情,把学生划分成素质均衡的任务讨论小组,如每个小组设置1-2名化学素养和团队组织能力强的化学绩优生,由他们牵头带领3-4名化学中等生和学困生开展任务分析讨论。教师应当尽量让学生合作自主分析化学任务,适度启发引导。如学生面对陌生化学任务毫无分析头绪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详细阅读任务内容,把已知的知识点、相关的原理、公式都先列在演算纸上,这样就比较容易开展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讨论。如某学生已经形成大概的任务解决思路,但是表述存在障碍,教师可以及时启发:老师理解你的意思,先别急,你是不是想表达……的意思?教师一句话启发到解决任务的关键点上,使学生能突破思维阻滞,带领其他组员顺利研讨化学任务解决方案[2]。第二,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编制任务解决方案。思维导图具有信息梳理、归纳概括等功能,适用于化学任务驱动的分析讨论阶段。教师指导应用时,可以在白板投屏上出示几种类型的思维导图模板,如洋葱型、括号型、桥型等,然后指导学生把化学任务主题填写到思维导图的起始或中心部位,随着分析讨论的推进,把解决任务涉及的公式、定理逐一填写到思维导图的下层和分支部分,最后再指导学生根据任务解决目标,探讨思维导图中记录的信息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作用不大,详细标注和勾选出来,这样思维导图形式的化学任务解决方案就讨论编制完成了,学生也顺利习得了科学的化学任务分析技能。
(三)提供充足器材设备,鼓励学生协作解决化学任务
化学是一门追求实践和操作的学科,大部分化学任务依靠纯粹的讨论并不能完整解决,解决此类任务是历练学生团队合作、手动实操、信息资源整合应用的绝佳契机,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契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设备,鼓励学生协作解决化学任务,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相关教学措施如下。第一,教师应当根据化学任务类型,为学生提供恰当、充足的器材和设备。如化学任务是实验型的,且现有实验室条件满足实操需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开展试验任务所需的药品和器材,根据各组学生汇报的实验任务方案中列出的材料表,向学生有序发放;如若化学实验任务在现有实验室条件中无法实际开展,或是受温度、压强影响容易失败,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时,教师也可以把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和软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开展仿生性高的化学实验任务探究,这样也能确保任务解决效果和实验现象的可见性。再或者,如果化学任务是资料分析、资料调查等类型的,教师需要提供联网的资料搜索设备,如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化学云课堂平台以及电子书包等,使学生畅通无阻地获取解决任务所需的拓展资料。第二,在接下来的任务解决阶段,教师也需要结合化学任务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协作探究。解决实验型化学任务时,教师要让各小组学生细化分工,注意药品使用安全和操作规范,每组中尽量设置一个记录员,把化学实验实操流程、每一步产生的反应现象都整理成文字并记录好。完成实验后,组内成员再根据实验记录信息讨论研制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实验报告的结论处详细说明验证结果,如根据实验所表现的反应现象论证任务解决方案中提出的猜想是否成立,等等,这样化学实验任务探究才能趋向完善。解决资料分析和资料调查类型的化学任务时,教师需要指导各小组对搜索到的拓展资料进行判断和筛选,可以让组内每个成员都汇报一份资料,每个成员再讲述自己呈交资料的价值所在,如资料内容和化学任务目标的关系、说出教材化学概念依据,等等。组内成员协作商讨哪份资料是最契合化学任务目标解决要求的,这样学生既高效解决了化学任务,也能体验到搜集整合信息资源和协作探究的成就感[3]。
(四)优化反馈和评价环节,落实化学任务驱动法的高效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开放性、主体性原则应当贯穿化学教学始终,尤其是任务驱动的反馈和评价环节,经常被教师忽略,教师必须重视起来,带领学生开展互动式的任务反馈和评价,落实化学任务驱动法的高效应用。第一,倡导学生对任务开展质疑和反馈。结束化学任务探究和解决后,教师需用语言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和反馈意见:同学们,想必大家对任务解决过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要担心你的想法正确与否,分享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有的学生表述任务探究心得,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组织全体学生思考解答质疑问题,同时讨论其他学生分享的任务探究心得对自己的启示,这样实施任务驱动法,就能产生更优渥的化学教学创生资源。第二,实行多样化的任务评价方式。多样化的任务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评价时机和评价组织形式两方面,教师在任务驱动的分析讨论和实践解决阶段完毕后,都应该把握时机及时评价,如评价学生探究态度和任务解决意见的可行性。在评价组织形式优化上,教师可以在任务最终的反馈环节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组内互评、组与组之间互评以及个人自评,评价内容还是集中在探究表现和对化学任务的解决完成质量上,这样学生自主反思和自主完善意识都能显著加强[4]。综上所述,把任务驱动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改工作,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化学知识技能,也能高度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增强学生化学素养和综合素质锻炼实效。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化学课程开展目标,为学生设计发布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重视化学任务的分析讨论,提供充足的器材设备,引领学生协作解决化学任务,同时优化任务探究的反馈和评价环节,全方位落实化学任务驱动法的高效应用。
作者:赖庆华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高陂中学
高中化学教学篇2
1化学题目顺利解题需要依托的重要条件
1.1扎实的基础知识
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中不但包含大量以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基本性质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了不同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化学价的计算以及化学反应平衡的计算类知识.不同类型的化学题目所依据的基础知识类型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对于化学解题能力提升训练的基础性作用,并且根据化学题目的不同类型辅助学生规划复习相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和化学反应过程、化学实验操作步骤等,提升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学习的扎实性,教师应当结合不同类型基础知识的难度和特征做好这部分知识的引导教育,避免学生在化学题目解题思路的分析和理解中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足给具体的解题过程推进造成障碍.
1.2良好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拿到化学题目后对题目文字内容的审读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审题能力,后续的题目解答过程在准确性和合理性上才能得到预期的保障.关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可通过反复训练或者在针对性的题目解答训练课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引入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接触并练习解答,达到锻炼和提升学生审题能力的目的.
1.3对于隐含条件的分析探索能力
部分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化学题目条件结构中,除了直接显示出来的题目条件,还包括了一部分题目解答中的隐含条件,这部分条件对于学生最终找到科学的解题思路,顺利地找到题目的答案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方面首先应当认识到发现隐含条件在解题能力训练中的一定难度,并且通过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态度达到有效探索并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的目的.这也是高中生突破化学解题中的困难和问题,实现个人化学学习能力提升和优化的重要条件.
2高中化学解题能力提升训练的基本原则
2.1结合不同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制定训练方案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的难度和整体的系统性上都更强.因此,学生若存在部分基础化学知识的薄弱点,到了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学习阶段就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对于解题能力的训练来说,由于解题能力需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训练和提升的效果,学生在化学解题能力的提升速度上是相对较慢的.不同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也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水平以及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具体情况,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针对性训练方案,确保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提升效果.
2.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避免训练难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匹配
化学解题能力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积累状态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解题能力提升和训练时,需要首先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在现阶段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以便在进一步的教学引导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地位开展合理有效的解题能力训练工作.
2.3注重对训练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训练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进行了一种题型的解题能力训练后,应当对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和优化的具体效果和提升程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为进一步的能力训练方案制定提供依据的科学途径,也是在能力训练中能够及时找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障碍,通过有效解决问题障碍,为进一步的解题能力训练提供便利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阶段性的分析和总结,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回顾分析的方式,感受到自身在化学解题能力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在化学知识点掌握中存在的盲点和漏洞,从而为进一步的化学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指导.
3锻炼和提升高中生化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3.1结合不同类型的化学题型开展针对性地分析与训练
不同类型的化学题目在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在化学解题能力的训练过程中,首先结合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是比较基础的一种训练方法.另外,针对性训练也有利于帮助教师直接发现学生对于不同化学题型的解题能力基础情况,从而找到学生化学解题能力提升和优化过程中的薄弱点,最终为化学解题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提供一定的支持.不同类型的化学题型对学生进行考察的化学知识侧重点和思维能力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当首先结合高中化学题目的具体类型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对其进行解题能力训练时,分别结合不同类型的题型按照先集中开展针对性训练,后同步开展综合性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训练和检验,在找到学生解题能力中的薄弱点后,针对性地提升单一题型的训练强度,达到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题目类型中,计算题就属于整体难度较大,学生在解题能力训练中比较难以攻破的难点题型.教师应当针对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结合具体例题进行详细讲解,并且重视解题思维的传授,力求提升学生这一题型的解题能力.例1求1g含有28%H2O以及72%K2CO3和KOH的溶液与浓度为3mol/L的50mL盐酸反应,并且用30.6mL浓度为1.06mol/L的NaOH溶液进行完全中和,中和后的溶液再进行加热蒸干处理,计算最终所得的固体物质质量.题面上观察可知,这一题目中涉及了多个化学反应,并且其中包含的化学试剂浓度指标和质量指标在数据信息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性,这意味着计算的过程中整体的数据统计难度大,计算步骤也需要结合化学反应的具体步骤进行分步分析,计算环节具有较为显著的繁琐性特征.大部分学生遇到这类题目时容易出现失去审题耐心的情况.教师应当在这类题目的解答训练中重视对题目内涵的分析和研究,从化学式和反应过程入手分析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分析可发现,氯化钾固体中的氯元素是全部来源于盐酸这一反应物的,也就是说,只要通过质量守恒原理将盐酸中氯的含量算出,即可进一步得到氯化钾的质量数据,而且通过实践计算的过程学生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一个更加深刻地理解.
3.2通过克服思维定式灵活化学解题思路
思维能力训练在化学解题能力训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主导地位.开展良好的思维能力训练对于拓展化学解题思路获得更好的化学题目解题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思维定式,是指学生在化学课程的长期学习中对于不同类型的题目和条件产生的熟悉感和敏感性,随后进一步产生了对某一种题目解题的固定思维模式.这种现象在常规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虽然能够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仅限于难度较低,整体题目的逻辑思维复杂性不高的题目,对于一些题目形式有所变动的题目解答来讲,这种解题思路就需要采取针对性地措施进行克服.例如高中化学知识中,有关于溶液的酸碱度(pH)判定的知识内容就有相对应的例题:例2将pH为9的强碱溶液进行1000倍的稀释,那么稀释后溶液的pH为().A.约12B.约9C.约7D.约6作为一个选择题,由于有其他的干扰项,学生在进行正确答案的筛选时就容易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此题目中,溶液中的氢离子是全部来源于水的,但同时,稀释的操作会引发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固定模式,同步考虑氢离子来源以及稀释操作所带来的变化,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
3.3培养学生化学题解题的思维模式
化学题目的解答中,思维模式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形成了合理有效地化学思维,则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化学题目,学生都能够做到精准地选择适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从思维模式的锻炼和提升角度上来说,其具有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化学学习基础要求较高的特征.因此,相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能力等基础的化学学习能力而言,思维能力是更具有灵活性和发散性的一种能力培养要求,其本身的形成和培养难度就是相对更大的.而从化学问题的特征方面分析,基于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很多化学问题的解答都需要学生同步具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应当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场景对化学原理进行理解,从而逐步形成基于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逻辑思维模式,为首先在解题过程中形成良好稳定地解题思路提供支持.例如,在讲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过程时,可通过向学生提问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反应现象是什么?随后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组织相关的实验过程,借助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学生自主思维过程得出的答案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种结论之间的差异,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最终得到准确的问题答案.只有首先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最终的解题环节中顺利获得题目答案,随后再通过不同题型解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最终实现个人解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为全面提升个人的化学知识运用能力提供动力.总的来讲,作为教师应当重视高中生化学解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不同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力水平找到科学的解题能力锻炼与提升方法,为最终实现学生化学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作者:吴秀泉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
高中化学教学篇3
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学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教学的实验探究较少、创新意识较差,以及教学评价不够多元化等,难以保证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质效。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研究与正视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进行化学教学的改进、创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质量有效培养,使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收获终身受益的关键能力。
1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1.1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基,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学生在接受各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指导,以此保证学生接受系统性教育,实现全面发展。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注重于课程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承担起社会责任,具备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素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中教学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明确高中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向,全面提高化学教与学的成效。
1.2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
高中化学是高中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根据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围绕高中教育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从高中化学课程本身来看,其具备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可行性,一是高中化学对微观世界进行了清晰的解释,透过客观存在事物的表象,看客观事物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基本微粒。学生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知,深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对于物质感观的构建非常有利;二是化学属于实践学科,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操作,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并且通过观察和操作化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总结归纳化学反应过程,理解反应原理,以及进行化学公式的推导等,潜移默化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三是化学具备良好的研究价值,化学为自然科学学科,从物质基本微粒出发,进行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促使学生真正了解世界,进而能以科学的视角看待现实中存在的事物。
2高中化学教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探究开展较少
实验探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完成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受到高考的压力,教与学都侧重于化学知识,相对忽视了化学实验探究,再加上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在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教师会严格限制学生对化学试剂的使用行为,或者是教师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学生从旁观察与协助,最终导致学生实验探究不足,实践操作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
2.2创新意识较差
化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元素,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具有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创新意识不足,课堂以重难点知识讲解为主,有时会进行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较低,并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与理解,主要依靠的是死记硬背,大量做化学习题,机械运用化学公式,学习同样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形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2.3教学评价不够多元化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关键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而通过教学综合评价,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确定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成效。从目前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评价来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仍然占据主要的位置,评价不够多元化,卷面成绩检测的主要是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未能对学生其他关键能力进行评判,像针对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能力表现进行评价,包括了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创新等多个方面,导致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准确、全面。核心素养需要通过多元化、多方面的教学评价,才可获取科学的评价结果,以为后续高中化学教学的调整、改进、创新提供依据。
3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大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对策
3.1开展实验活动,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3.1.1明确实验活动过程实验教学活动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教师需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以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彻底改变以演示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进行实践动手操作。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化学反应原理,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近距离地观察记录,动手实操实验过程,以及进行验证、评估、总结,然后通过思考摸索,进行实验设计的讨论,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圆满完成整个实验探究过程,实现对科学精神、实验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3.1.2拓展实验探究范围化学实验探究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完成课本实验操作内容的基础上,可结合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需要,进行实验探究的扩展。比如,在SO2物理性质实验活动中,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使用针筒吸入SO2与蒸馏水,封堵好针筒,摇晃均匀,要求学生观察变化,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溶液滴至pH试纸上,获取混合溶液的pH。演示结束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践操作,观察记录SO2与蒸馏水混合后,颜色、性质、体积等物理性质发生的改变。完成以上环节后,教师安排拓展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S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并按照设计完成实验操作,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观察记录,总结、讨论、推理出SO2的化学性质。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负责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获取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学生由浅入深、循循渐进,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SO2从物理性质至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从实验内容设计至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获取到实验结果,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及自由讨论,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提升。
3.2加强教学整合,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3.2.1教学整合方法基于高中化学自然科学的学科本质,在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工作中,需注重高中化学基础性、探究性、综合性知识内容的整合,将零散、分散的概念、公式、原理、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而不是任由学生进行零散的学习,自己进行知识的消化和整合,教师需确立科学创新的思维,进行化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整合的眼光、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观念,对高中化学知识的难点、重点进行提取精炼,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考试与课堂进行关联,构建出满足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化学教学机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教师还可在实际的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猜想、勇于质疑,进行教与学的全面创新,以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3.2.2引导科学创新思维以SO2化学性质教学为例,其与次氯酸具有使物质褪色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这一特点入手,指导学生进行两者物质褪色原理的辩证分析与比较。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将SO2、Cl2、水进行混合后,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生成什么物质?SO2的漂白能力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后,得出SO2+Cl2+2H2O=2HCl+H2SO4,教师接着引入硫酸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硫酸的化学性质,有无酸的通性等,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胆矾和浓硫酸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操作,总结归纳出硫酸的吸水性。教师还可以生活实例为引导,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硫酸性质的探究,像硫酸在空气中长时间存放,质量不会降低还会增加,以及在以往的实验操作中,气体干燥环节也会使用到硫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创新的引导,使学生运用自己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甚至是其他学科知识去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3创设情境,强化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不但要记忆,更要理解化学概念。但是化学概念较为抽象,仅靠学生死记硬背无法完成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消化。所以,教师可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生动、直观地进行概念的展示,比如,根据化学概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对概念相关的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加快学生的理解与消化,在头脑中形成良好的化学概念,以为后续的化学知识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打好基础。以氧化概念为例,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从SO2使物质褪色入手,提出生活中纸张放置较长的时间后为什么会发黄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然后再提出氧化概念,形象生动的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原因。
3.4完善教学评价,助力核心素养提升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使学生学会做事做人,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关键能力。因此,为了实现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完成化学教学后,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开展客观、公正、准确的教学评价。一是卷面成绩占总体评价的50%,检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二是实验探究占30%,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三是课堂参与度与任务完成度各占10%,形成对学生的督促和激励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以教师考评为主,学生互评、小组之间评价为辅,综合多种评价因素,获取最为理想的教学评价结果,助力于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应用与推广。
4结语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深挖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元素,将核心素养培养渗透至教学各个环节,实现高中化学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化学教学中,统筹规划好教学内容,合理适度控制教学难度,优化课程结构,大力推陈出新,并制定多元化、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探索精神等核心素养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罗志祥
高中化学教学篇4
以往,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对化学实验内容、步骤等进行机械化的讲解。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也制约了实验教学效果。而趣味化学实验有效转变了“灌输式”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可借助简单、原理浅显、现象有趣的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实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高中化学趣味实验教学现状
趣味实验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趣味实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过分强调实验的趣味性,忽视了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虽然趣味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必须要掌握一个“度”,从而真正实现趣味实验的教学价值。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常常无法精准把握趣味实验的“度”,盲目加入一些与实验内容没有关系的内容,虽然使得化学实验更加生动、有趣,但是却弱化了实验的教学价值。例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实验中,其知识目标是引导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但部分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过分关注实验的趣味性,增加了“泡沫灭火器原理”等趣味性因素,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在实验中,却无法明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异同,致使趣味实验偏离了教学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趣味实验应用时机不佳、方法单一。为了充分发挥趣味化学实验的教育价值,教师必须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将趣味化学实验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每一个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趣味实验应用研究不够深刻、全面,基本上都是在课堂的后半部分进行,且趣味实验开展的形式也十分单一,严重制约了趣味实验的教学价值。第三,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趣味实验作为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科素养落实的重任。但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化学教师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趣味实验。在这种趣味实验教学理念下,化学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单纯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思考和分析等。久而久之,严重制约了趣味实验的教学质量,阻碍了化学学科素养的落实[1]。
二、趣味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科学设计趣味实验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趣味实验设计情况直接决定了趣味实验开展的效果。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趣味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设计趣味实验。第一,紧密联系教学目标,设计趣味实验。教学实践证明,唯有科学设计趣味实验方案,才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对化学学科素养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内容,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出高质量的趣味实验教学方案。例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中,由于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师在设计趣味实验方案时,就应以此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分别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并在其中加入趣味性的元素。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也促使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有效掌握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的区别,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第二,贴近实际生活设计趣味实验。在化学学科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在设计趣味实验时,还应立足于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验,以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更好地参与到实验学习中。同时,在生活化的趣味实验中,学生深刻理解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强化了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粗盐去除杂质”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趣味实验时,就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搜集实验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如此,使得枯燥的化学实验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也结合所学的知识,利用家庭中的矿泉水瓶、细砂、活性炭,以及带有导管的筛子作为实验材料,对粗盐进行了研磨、沉淀、过滤等,最后借助物理的方式去除了其中存在的杂质,并加入氯化钡、碳酸钠、碳酸氢钠等,最终得到了纯净的氯化钠。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也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实验中,落实了学科素养的要求。第三,结合学情设计趣味性实验。为了充分发挥趣味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趣味实验之前,还应加强学情的研究和分析。基于此,教师应提前了解高中生化学知识结构情况、现阶段思维认知发展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根据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设计出富有针对性的趣味实验,使得趣味实验能够为课堂教学所服务。第四,遵循开放性、主体性原则设计趣味实验。在最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不仅提出了化学学科素养,也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在设计趣味实验时,必须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在实验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同时,面对学科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趣味化学实验时,无须将化学实验过程都告诉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自行设计化学实验方案、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2]。
(二)引入趣味实验,导入新课
以往,高中化学教师在实施趣味实验时,常常将其置于课堂的后半部分,严重制约了趣味实验的教学效果。趣味实验作为高中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将其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此才能充分发挥趣味实验的教学价值。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通常来说,只有提升课堂导入的科学性、有效性,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传统化学课堂导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教师可灵活借助趣味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观看、操作趣味实验的过程中,自觉、踊跃地参与到新课程的学习中。例如,在“氨的化学性质”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用玻璃片将两个装有氨、氯化氢的玻璃杯隔开,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将两个玻璃杯中间的玻璃片抽走。此时,学生就会发现烟雾缭绕的现象。如此,通过趣味性化学实验的引导,有效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使得学生兴趣十足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三)合理融入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不强。基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教师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融入趣味化学实验,增加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因素,使得学生在趣味实验探究中,逐渐感悟到化学知识的魅力,促使其以自觉、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入了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往盛有5ml的硫酸铜溶液(1mol/L)中增加适量的氯化钠溶液,然后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将溶液中离子在混合前后的变化现象、相关数据记录下来。最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实验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如此一来,通过化学实验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增添了趣味性因素,让学生在趣味化学实验的引导下,感悟到化学知识的魅力,更好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3]。
(四)依托趣味实验,开展探究式教学
以往,高中化学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开展实验教学时,依然无法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将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传授给学生,致使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为了契合学科素养下的教学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化学学科素养、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师要发挥趣味化实验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趣味实验探究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科素养的有效落实。例如,在“金属与水的反应”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在上课之初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钠除了和氧气发生反应之外,能不能与水、金属发生化学反应呢?”接着,又给学生设置了趣味实验:在小烧杯内加入少量的水,并向其中滴入1~2滴的酚酞溶液,之后将切好的钠投入其中。此时,教师提醒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思考:“钠在水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反应?其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运动?又发生了怎样的声音?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转变?”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化学实验观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最终完成化学知识的探究学习。如此一来,通过趣味实验的引导,有效转变了传统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在趣味实验的引导下,自主思考、分析化学现象,明确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化学知识的本质。
(五)运用趣味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与初中化学学科相比,高中化学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随之提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疑惑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复讲解、习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以科学地在教学中融入趣味实验,转变重难点知识的呈现形式,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感知中,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化学知识的高效学习。例如,在“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中,其教学重点为“氯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则为“氯气与水的反应规律”。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诸多弊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了与其相关的趣味实验: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往其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震荡集气瓶。让学生对其进行实验观察,在自主归纳中对氯气的性质形成深刻的认知。接着,教师按照小组学习模式,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的内容,对“氯气能够溶于水”的实验结果进行猜想。然后,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将盛满氯气的试管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之后,对其现象进行观察。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注射器分别吸取氯气和水,并用橡胶塞将针头进行密封,观察注射器的刻度变化情况。如此一来,通过趣味实验的融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促使学生在趣味实验的辅助下,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学习,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六)运用趣味实验,拓展学生思维
学科素养下,趣味实验不仅是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化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将趣味实验科学合理地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知识探究中,还能促使学生在趣味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拓展自身的思维,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例如,在“铜和浓硫酸”的教学中,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科素养的落实,教师融入了趣味实验的方式: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现象,促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相关的实验设备,鼓励学生亲自操作化学实验。如此,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促使学生在趣味实验的引导下,通过操作、思考、分析等,突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使其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变通[4]。综上所述,趣味实验作为高中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素养的关键途径。基于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把握趣味实验的内涵,科学设计化学趣味实验,并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前导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探究学习、重难点教学、思维拓展中,充分发挥趣味实验的课堂教学价值。
作者:张宏波 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