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地方学院转型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地方学院转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地方学院转型研究

摘要:在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视阈下,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将陆续向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转型升级。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不少发展困境,既有来自地方政府等管理与支持上的困境,更有自身内部的发展困境。但转型升级也是一个良好创新发展的契机,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将成为本地终身教育的主要支撑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要与政府、社会建立三方联动机制,同时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内部要进行转型的思维创新与机制创新等。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地方电大;开放大学;转型发展

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建设是基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视阈下开展的,正在筹备转型升级的各地市广播电视大学,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宏阔视野,充分利用系统优势,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承担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从国际、国内视野,深入研究远程开放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走向,把握好发展机遇[1]。

一、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现状及转型困难

(一)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现状

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是拥有独立法人地位,可以利用系统资源直接承担本区域高等教育的远程开放教育大学。目前,其工作重点主要以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同时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拓展公共教育支持服务领域,利用系统优势,承担起教育部在开放大学系统布局、构建面向本区域民众的非学历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任务。以沧州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现每年两季在全市范围内招收本、专科及其他各类继续教育学员3000余人,开设课程300余门,每年组织统一、规范的期末考试4万余人次,其他各类考试1.5万余人次。其办学规模和教育质量,在地市级电大范围里属于前列。2013年,沧州市教育局在沧州电大设置“沧州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同时成立沧州社区教育学院。沧州市政府为学校向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转型,扩大拨付资金,沧州广播电视大学积极进行了新校园建设和云教室、书画实验室、沧州市民学习中心等建设,同时,不断深化开放教育教学与管理的探索与创新。

(二)来自地方政府管理与支持上的转型困境

地市级电大已成为各地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但目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着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一直以来,地方电大实行二元交叉的双重管理模式,作为地方独立设置的高校,其相关政策、财物、人事等由地方政府管理,业务上则由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电大)、省电大统筹协调指导。这种设置在地方电大建设之初有很强的交叉搭建优势,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管理上的双重懈怠与忽略。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环境下,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转型应得到政府及社会更充分、广泛的关注。远程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我国发展建设不久,由于政府与社会普遍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从而对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建设、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和人员、财物等方面持续有力的支持。另外,面对远程教育市场的无序竞争,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和统筹策略,相关社会各机构的协商、反馈机制也不够畅通。

(三)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内部转型困境

地市级电大作为我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先行者,作出了诸多探索和创新。但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教育观念更新迅速,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大视野下,地方电大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上仍存在滞后,在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移动互联平台建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高应用新媒体与学员沟通及提供支持服务的能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机制、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仍需大幅提高和深化。

二、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转型策略

(一)建立开放大学地方学院与政府、社会的三方联动

国外终身教育的服务理念和有效做法,是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引入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相应的终身教育服务型组织。在我国各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主层面上,也应建立起政府、学院和社会的互联互动,共同促进。1.加强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开放大学的建设,可以纳入各级政府主要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制定相关支持法规及政策,借力开放大学体系优势,以开放教育理念、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开放教学支持服务,快速辐射并覆盖区域内的城市和乡村,为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教育服务,解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教育需求同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滞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公民素质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例如,江苏省将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建设明确为政府责任行为,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常州市政府拨款2.43亿元建设常州开放大学新校区;嘉兴市政府加大社区教育统筹力度和经费保障力度,实行社区教育机构财务独立核算制度,确保镇(街道)财政按人均2元以上的标准拨付,列入年度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等。这样一些措施,将保障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及终身教育服务机构的顺利开展及运行[2]。另外,政府对相关各方要进行统筹、整合与协调。以开放大学地方学院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支撑平台,协调诸如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等政府各相关部门,甚至整合其他已有的相关学校、组织和各种终身教育学习资源,解决优质公共教育资源不足、分割及重复建设等问题,形成开放、有效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立起全民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平台。适当允许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开展与民间的广泛合作,在取得民间认同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投资、捐助等财力支持。2.促进社会对终身教育理念及体系架构的接受与反馈。要重视并考察不同层次民众的真实需求,宣传新的教育理念,设计适合我国民众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引导社会民众对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接受。同时,建立起一套开放大学地方学院与政府、公民社会联通的灵敏反馈机制,使政府、学院和社会产生有益的良性互动。

(二)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转型创新与发展

1.定位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功能。国际上的开放大学基本上是本国终身教育的支撑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不少开放大学已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我国各省级开放大学的定位主要是为本区域终身教育提供支撑。如北京开放大学定位于建设“一所以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为根本宗旨,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开放教育的新型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则以“开放、优质、灵活、便捷”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放大学地方学院也将承担更多终身教育服务职能,服务于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城乡整体发展战略需要。首先,加强开放大学地方学院的观念更新,增强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体系,特别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民众文化提升诉求,设置选取并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同时要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开放教育的实施过程性、动态性全面质量把控。其次,建设本区域内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本区域终身教育支撑体系,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各种类型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等,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建设一站式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满足区域内城乡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学习需求[3]。2.创新制度与管理建设。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制度建设,应以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为蓝本,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应尝试建立学术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科学的、符合开放大学发展规律的学院章程和制度体系,以更好地开展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特别是面向区域内公众的社区教育等各种终身教育[4]。培养、建设新型教学及管理服务团队。开放大学地方学院要建立自己的教师发展中心,形成一套现代培训机制,制定持续的常规培养方案,使教学与管理人员增强现代信息化能力和人文化素养,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培养良好的线上线下的交流、沟通、导学、服务能力,突出人性化特色,使支持服务与人本发展深度融合。3.强化开放大学地方学院文化建设。开放大学地方学院在建设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的同时,要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强化开放与共享,搭建出富有情怀的智慧学习环境和沟通平台,将教育的本质与美好同社会、民众共享。终身教育的实施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终身教育的公共服务特性,使开放大学的服务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与共享、创新与服务,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能力、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2]马良生.江苏开放大学的系统建设[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2):5-9.

[3]徐皓.开放大学在上海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24-30.

[4]金丽霞.世界若干开放大学的共性特征以及基本经验[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19-25.

作者:孙广芳 单位:沧州广播电视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