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敏感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敏感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的新闻敏感研究

摘要:新闻敏感对于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新闻敏感的内涵与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新闻工作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希冀可为新闻工作者充分地发挥出新闻敏感的重要作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信息网络的快速普及,电视台所面临的新闻工作量也在快速增加。新闻工作者面对大量的新闻事实需要进行快速的识别与判断,这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注重加强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提高专业素养。

一、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敏感的内涵

1、定义

新闻敏感指的是新闻采访人员针对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进行识别、判断、评价的能力。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记录新闻。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识别,而后筛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事实[1]。这里敏感的主体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而客体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同时,敏感作为一种心理反应,而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事实的新闻价值进行筛选的一种识别的能力,便具备了突出的职业色彩。

2、实质

1)新闻敏感属于社会认识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事实的新闻价值进行筛选的一种识别的能力,新闻敏感的“反应”过程是新闻工作者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新闻敏感也是新闻工作者凭借一定中介针对社会事实进行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认识的过程,这种社会认识的结果便是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因此,可以说新闻敏感是一类具有独特职业色彩的社会认识。

2)新闻敏感属于职业思维

新闻工作者要发挥新闻敏感的作用,需要在进行采访等新闻工作之中进行。当新闻工作者面对无处不在的新闻事实时,不可能对所有事实都进行报道,因而便需要进行识别与筛选。而当进入具体的采访工作之后,便需要新闻工作者针对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判断、评价等工作,以发掘出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新闻价值。而这些环节均需要通过新闻敏感的思维过程发挥作用。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新闻敏感需要在新闻生产活动中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职业色彩。因此,可以说新闻敏感是一类特殊的职业思维。

二、广播电视新闻中新闻敏感的重要作用

1、新闻敏感可以提高新闻水平,加强受众的吸引力

真正认识到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广大受众的真正需要的重要性,是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的前提与基础。新闻工作者需要对将要采访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理解相关选题的舆论趋势。许多新闻采访的内容、细节等部分过于简单、直白,而一些与政治内容相关的新闻报道不能产生趣味性与新鲜感,无法引起广大受众群体的关注。通过良好的新闻敏感,有助于提高新闻采访的工作水平,使得新闻报道在目标受众中更加具备吸引力,拥有更好的现实意义,最终提高新闻节目的节目质量。例如,某电视台曾专门以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为主题进行了采访报道,全面地针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探讨,获得了较好的评价。城镇医疗保险制度与老百姓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相关报道可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节目在受众群体中的吸引力。因此,新闻敏感可以科学地选择新闻采访的切入点,根据受众最关注的方向选择话题进行采访报道,有效地提高新闻采访工作的水平[2]。

2、通过新闻敏感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在实际工作中,新闻采访所选择的选题应当确保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新闻价值。而不可高高在上,让广大受众与电视新闻产生距离感。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找到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并以自身敏锐的新闻敏感发掘出新闻线索中内含的重要价值。例如,某记者针对特岗教师的招聘信息采访了几名特岗教师。这些大学毕业便投身于偏远地区教育事业中的特岗教师具有十分感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们愿意离开繁华的都市,为教育落后地区贡献自身的力量,给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根据上述新闻实例可以看出,新闻敏感可加强新闻采访的感染力,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敏锐的新闻敏感,科学、合理地选择新闻切入点,报道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才能真正地做出感人的新闻报道[3]。

3、新闻敏感有助于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加强采访报道方面的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新闻工作者需要保持坚韧不拔地探索精神,同时要积极的进行实践工作,积累工作经验,以培养自身的新闻敏感度。为此,新闻工作者需要针对当下的采访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采访所需的设备、车辆以及相关材料等,为采访工作提供保障。同时,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的思考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地做出总结,将以往的经验进行整理,改进工作方法。

三、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培养方式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先天遗传性因素,但主要通过工作者在后天社会实践中培养和积累。新闻敏感作为新闻工作者自身专业素养的关键,直接决定着新闻工作者职业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加强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是促进新闻事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点,其培养方式主要分为两部分:

1、新闻工作者经验积累的培养

1)政治知识:

新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其自身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应用性与政治性,同时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显著的阶级性。新闻工作者作为承担传播舆论、教育民众以及动员群众的职业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观点、主张和立场,也发挥着体现人民群众愿望与呼声的作用。因此,政治知识所决定的政治敏感直接影响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是其及时捕捉、观察到各种社会政治现象从而辨别新闻价值的重要知识。加强培养起政治知识的积累首先应提高新闻工作者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能力,能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到个人政治理论知识体系中,从而能够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与方法对社会实际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甄别,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其次,应紧密结合当前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发展各方面所指定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把握新时期工作重点与难点,从而深入挖掘各种新闻素材中的社会意义。最后,通过及时关注中央机关党报内容,了解和抓住当前一个阶段前后党委部门的工作重点,如《人民日报》、《中国记者》等,顺应宣传气候[4]。

2)社会知识:

即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实践,深入社会生活,积累丰富的社会内容素材,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自身新闻敏感。

3)专业知识:

通过广泛搜集与新闻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记录,培养读报习惯,加强自身对新闻这一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同时,还应了解新闻这一行业的发展情况、未来趋势等,获得宏观层面的整体认识。

4)职业经验:

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者从事这一行业的时间长短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在从业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通过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阅读新闻类期刊、报刊、杂志等提高自身职业水平,同时还应主动自觉地向老前辈请教、学习,与其他同时多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分析实践经验。

2、新闻工作者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特有的活动,是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需经历一个过程,通过培养可以达到更高水平,在新闻敏感培养中思维能力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思考速度与质量、思考习惯。一方面,主要通过新闻工作者主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实现,即新闻工作者应在从业过程中训练自身的归纳、分析、演绎能力,能够在具体现象中总结升华到理论水平,通过构成各个社会新闻现象的部分进行研究、把握与整合,从而达到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新闻事实进行简缩或展开的能力,锻炼形成发散式的新闻敏感[5]。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者获取“灵感”应采取积极准备的姿态,而不是守株待兔,被动地等待具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新闻工作者应凭借自身丰富的职业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力,对客观现象进行习惯性地深入思考,注意经常性地将各种新闻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保持高度的热情与好奇心,促使在思考中产生顿悟,加强新闻敏感的培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敏感可有效地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增加新闻在受众中的吸引力。而新闻工作者需要有针对性地注重自身的新闻敏感培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出新闻敏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昌.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13(3):77-78.

[2]李永翔.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力和识别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4):285-285.

[3]蔺婧,孙卫东.论新闻敏感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J].中国传媒科技,2012,19(20):188-189.

[4]梁红.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把握新闻敏感性[J].东南传播,2014,12(7):150-152.

[5]吴峰平,吴晓鹏,练彦等.新闻敏感的内生与外化[J].新闻实践,2011,16(10):75-75.

[6]侯璟,论电视民生新闻在媒体融合时期的发展——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移动客户端上线思考[J].今传媒,2015(02).

作者:李岩 李鹏博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