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潦河灌区工程管理的革新方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夏继平、胡惠能 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潦河工程管理局
1潦河灌区概况
潦河灌区地处江西省西北部,位于宜春市奉新、靖安及南昌市安义县3县境内。潦河灌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灌区,初期形成于唐、明、清三代,建国后经进一步改扩建达到现有规模。设计灌溉面积22400hm2,主要担负2市3县27个乡镇场农业供水任务。灌区内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棉花、油菜、蔬菜、林果等其他经济作物。是江西省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优质粮棉油产区。灌区工程为多坝引水灌溉工程。由有7座引水闸、坝,分别建在潦河的三条支流河上,7条引水干渠(总长149km),362座主要渠系建筑物,148条支渠等组成。灌区管理单位于2005年的水管体制改革中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内设秘书科、财务科、工程与管理灌溉科、水建科、水政监察大队等6个职能科室;下设北潦、奉新南潦、西潦、安义南潦4个管理站、9个管理段,负责各辖区渠道防洪调度、水源调配,干渠及渠系建筑物的管护维护及农业水费征收工作。
2潦河灌区工程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灌区工程管理现状
灌区管理局对于灌区工程的管理范围是:7座引水大坝、7条引水干渠及干渠上的渠系建筑物等骨干工程,灌区工程点多面广,工程管理分为段、站、局三级管理。支渠及支渠以下工程按“谁受益,谁负责”的方式由乡镇村进行管理,如有用水户协会的则由协会自行管理。2001至2010年,灌区进行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通过改造后灌区工程破损老化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由于处在灌区工程急需改造的时期,在处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上,多年来管理单位存在“重建轻管”的情况。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管理单位对灌区工程“轻管”而形成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困难大、成本高、效果差等情况,灌区工程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2存在的问题
(1)灌区骨干工程缺乏经常性养护。部分干渠在完成整治后,处于一种自然运行的状态,工程的运行听之任之,渠堤權木丛生无法通行,渠内垃圾多,且泥沙淤塞,水草茂盛阻水严重,部分干渠下游用水困难情况依然存在。(2)管理单位经费有限,工程养护费用有限且难以保证专款专用。各管理站担负着所辖工程的管理、运行、维修养护任务繁重,由于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日常管护维养工作任务很多;加之一条干渠多人管理,由管理站统一协调划分,各种养护管理经费难以细分,造成有限的养护经费存在使用不合理或占用的现象。(3)各管理站管理工作压力大,管理效率低下,管理被动性强。在许多管理站的日常性堵漏抢险、清淤、打草等工作需聘请劳工,劳工出于利已思维,认为以私对公,加之监督难以到位等,造成很多情况下出工不出力,出力效率低,干渠的清淤打草等各项工作实施效果差。(4)管水职工工作积极性低。从日常性的巡堤检查到清淤打草,从防汛抢险到冬季清淤等工作,一线的管水职工所有相关工作均服从站里安排,凡事有站里负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收入无差别,职工无竞争意识,相反干多了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还要受领导的批评,甚至处分,使很多职工形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及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想法。(5)管理结构上节点多,工作实施中间环节较多,干渠出现一般性险情,抢护的费用则为局出资,站里负责落实,但需要一定的程序。从发现险情上报到实施处理的周期长,致使有的险情得不到及时处理,由小变大,给管理局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3灌区工程管养承包模式的实施及具体做法
3.1工程维护与养护方式的选择
目前,灌区要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从水管单位彻底剥离出来,在灌区的规模,市场的需求,行业的资质等方面的条件都不成熟。为做好灌区工程维护与养护工作,我局考虑这项工作的特点及干渠工程管理分站、分段、分人的现状,结合管水职工的工作责任段,将渠道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工作分段承包给相应管水职工,使工程管理与日常维修养护工作合二为一,让管水职工与管理站之间成为合同关系,管理局为监督方。在合同中明确承包地段、工作内容及具体要求,明确甲、乙及监督方三方权利及义务、规定了验收要求及方法和合同经费的支付办法等。承包期限一般为1~2年,期满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核定、调整。
3.2合同工作量及经费的确定
以经常养护、及时维修、以防为主、防修并重为原则,以保证渠道输水畅通、工程安全为目的。通过定渠段、定人员、定任务、定标准、定费用,来确定管养任务,落实管养责任;合同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有干渠用水期的清淤清障、打草、渠堤养护、堵漏抢险及冬季渠道清淤及养护等。并由承包人员、管理站与监督方3方按承包地段逐项落实合同工作量,后根据当地人工、机械费用及局里的相关费用标准要求来确定相应的承包费用,合同经费按节约归已,超支不补的原则执行。
3.3合同实施过程的监督
为确保合同正常实施,使各项承包任务如期按质按量完成,我们加强了合同实施的过程监督,如在合同内要求项目实施报告制度,任务完成阶段验收要求等,同时规定合同实施完成情况与承包者年终考核相结合等,均有助于提高管养承包质量。
3.4合同完成的验收
按照合同要求,将验收工作分为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2项。阶段验收主要对合同规定的用水期打草、冬季清淤等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次、分阶段验收,并出具据验收单做为最终验收的凭证;最终验收是对合同整体工作的完成情况,执行后的最终效果进行的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与验收,并以阶段验收的情况为考核内容。合同最终以阶段验收和最终验收的合格证进行经费支付。目前,潦河灌区的干渠管养承包制自2008年开始实施,首先对一条干渠的3段计20km渠道进行试点,至2011年对6条干渠的13段,计66.5km进行了承包。从承包的效果来看,达到了工程管养的目的。
4取得的一些成效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4.1取得的成效
首先是通过管养承包,干渠工程管养的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承包地段干渠工程面貌得以明显改观,渠道内垃圾少了,渠道阻水情况能得到迅速解决,干渠通水及运行状态表现良好,下游用水困难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管水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合同化管理促使承包者把渠道上的一切管理事务当作自己的事来管。思想上从“要我做好工作”转变为“我要做好工作”。管水职工工作作风得以转变,改变了之前思想上的等要靠与依赖,各承包人员基本上做到了主动积极地进行渠道工程的日常维护、维修、堵漏、打草、清淤等工作。承包人员能主动与用水户沟通,查找问题并主动去想点子,找办法解决问题,密切了与用水群众的联系,提高了用水满意度,同时也树立了管水单位的良好形象。在管理上由过去由管理站组织的一般性常规管理,变为承包人具有约束条件的合同化管理,管理站压力减少了,从具体管理实施者转变为合同管理甲方,工作压力转移至合同乙方,工程管养工作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同时由于承包者对承包费用有充分自主权,减少了处理问题的环节,程序简化,管理工作由繁到简,管理效果明显提高。
内部管理做到了“一高一低”,“一高”是提高了劳动效率,“一低”是降低了综合管理成本。管理效果好,提高了工效。对所请劳工,由公对私转变为私对私,对合同工作量完成过程中承包人会在用人用工过程中加强主动监督。由于承包经费有节约归己,超支不补的原则,为节约开支,承包人自已投入劳力,提高了效率,达到节约劳力的效果,根据2008年一年的实施效果初步统计,节约劳工约125个工日。在经费使用上,保证了合同管理费用的独立,管养经费依合同执行,进一步理顺干渠管养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果,保证了专款专用,并能更好地规范成本费用的开支范围。在经济效益方面,管理局在实施管养承包后的2011年干渠清淤、打草及日常维护方面的经费比较2007提多支出13.3%(除去工价上涨影响),约2.54万元,却保证了约66.5km承包地段干渠较高标准的管养,超支部分的经济效益还是较好的。在承包者个人收入方面,承包者能在进行干渠日常管护及清淤、打草时均亲自投入劳力,按每位承包人每年自己投劳至少13个工日计,每人每年均可至少增收1000元以上。
4.2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承包人员思想认识上要取得一致和统一。因长期处于一种管理体制内,要转变一个新的管理方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管养承包有经费独立,节约归已,超支不补的原则,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资金风险,有些人怕担风险,怕吃亏,怕完不成合同任务等等,要帮助他们算经济帐,算风险帐,强化管理目标的实现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取得思想认识上的一致和认同。(2)合同实施过程中要加强领导监督管理,加强管理站对同一条干渠上、下游承包地段间的协作互助与分工合作,帮助解决承包人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3)干渠工程管养承包合同的有效实施,应配套的相关工程管理制度,相关考核制度等规章制度的完善与落实。(4)合同周期不宜过长,以1~2个用水周期为宜。(5)在合同管理和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建立合理的合同的调价机制。首先要在确定合同工作量时尽量将其细化、量化,便于实施操作与计算。在适当的时机引入竞价机制,在管水职工间进行承包渠段的公开竞价竞争,合同三方共同进入调价体系,最终达到管理局、管理站及承包人三者共赢。
5结语
虽然潦河灌区工程管养承包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灌区工程管理工作上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最好的模式,要根据灌区自身特点及社会发展大环境,来使用或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最实用的方式方法或模式,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灌区工程管理目标。保证灌区工程安全及正常运行,实现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水灌溉,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效益,提高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最终服务灌区农业及社会发展,促进灌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