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动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工程管理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使得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日益增长。建筑类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变革成为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热切关心的话题。本文系统分析影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外因素及动力机制,为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内外因素;动力机制
一、引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及国家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己经发展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己进入深化改革、适应需求、提高质量阶段。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代工程的规模、涉及种类、参与人员数量都呈现上涨趋势,其组织结构和决策方法也更加复杂。工程管理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建筑工程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完善工程管理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高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的质量,部分高校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是一个面向未来、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着新旧矛盾冲突与未知挑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使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顺利推进,并达到既定目标,必须清楚认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诸多因素,并依赖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强有力的支持,不断克服阻力,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趋近于改革愿景。
二、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动力因素分析
1.外部因素。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个极具开放性的过程。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的变革,工程项目难度高,建设周期长,以及近年来对绿色建筑的大力倡导,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了新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结为政府支持、经济驱动和科技引领。(1)政府支持。政策支持力是研究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首要动力。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积极响应联合培养模式,让建筑类高校同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优秀企业合作,共同参与研究生培养,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政府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出资者,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科研经费和设备仪器等,并根据自身利益诉求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变化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等,去引导和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国家总体要求相一致,扩大国家人力资本积累。(2)经济驱动。经济驱动力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也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才源于教育,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研究生,旨在为建筑行业输送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过硬人才,为增强国家基础建设做出贡献。(3)科技引领。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下科技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使其培养进程发生着变化。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施,高等学校不得不改变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适应时展,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2.内部因素。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受外部拉力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内部推力的作用。内部因素是直接的、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外部因素是间接的,起辅助作用的。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和参与主体,即行政人员、导师队伍和学生群体。(1)行政人员。高校自身的进取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内部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高校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优势,树立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以形成品牌优势,不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形成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和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学校长远发展。(2)导师队伍。导师是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施主体,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动力。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导师需同时负责教学、科研和培养学生,在学校引领总体格局的基础上,导师群体也需要更多积极的行动。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指导。因此,高校应配备足够的师资队伍,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真正把导师作为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托力量,激发导师队伍的内驱力,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研究生培养的改革进程。(3)学生群体。学生群体是教育教学的参与主体,所以他们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最有发言权。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本身已经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们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清晰的规划,渴望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使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以更好地踏入工作岗位。同时这激发了作为实施主体的高校及教师的进取力和内驱力,从而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积极的循环。
三、建筑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动力机制分析
1.引导机制。引导教育是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管理研究生的培养,是高校、导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高校希望通过研究生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综合创新能力,促进新兴学科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参与方树立共同的战略目标,使参与的每位成员的行为在其领导下向着共同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学位授予单位以及各院系和导师真正担起责任,以研究生和导师的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协同动力。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最直接、最关键的责任主体,需要深化使命与责任意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2.激励机制。工程管理专业学位培养过程的激励机制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提供的激励,二是内部因素提供的激励。外部因素的激发就是让政府部门、行业领域、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基地、科研机构等组织部门从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出发,充分提出合理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和政策,激发高校关心研究生培养过程、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推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积极性。内部因素的动力激发就是根据不同实施主体、参与主体的需求和利益,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出高等院校以及学校领导人、教师、学生等潜在的意愿,达到推进研究生培养的目的。3.支持机制。当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启动后,如果缺乏持续的支持机制,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受到的阻力也会不断潜滋暗长,因此,支持机制必不可少。例如在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入,倾听高校师生的意愿,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这不仅可以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在资源投入方面,政府为高校提供必备的资金、人力、设备技术等,联合培养基地也应为高校竭尽全力服务;在人员方面,作为培养过程中的培养主体和参与主体,高校、教师、学生应大力支持和响应此过程中的各种举措,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研究生培养进程稳步推进。4.协调机制。对于建筑类高校来说,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需要协调机制,通俗来说,即联合培养。联合培养的根本动力是希望利益和谐一致,在所有动力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动力是利益的驱动。工作中的利益主要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包括研究生培养基金、管理成本、国家补贴等;非物质利益包括专利、成果所有权、奖励、声誉等。研究生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和利益协调的过程,其主体众多且各主体的利益动机、利益诉求大不相同,此时,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合理分配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关系到合作的成败。因此,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动力协调机制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对建筑类高等院校来说,影响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每种因素的利弊都要在考虑范围之内。此外,培养过程中还需要动力机制加持。只有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将各种动力有效整合到一起,形成稳定、有序的运行体系,建立综合集成的动力机制,才能更好推进研究生培养,为建筑行业提供优秀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雷,才德昊,张泰居.基于全过程与系统化思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
[2]陈明芳.职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然[J].高等建筑教育,2017
[3]刘亚敏,胡申刚.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机制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
[4]范伟.转型发展时期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
作者:孔凡文 于淼 周秀丽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