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建筑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吸取成功管理经验,为确保高质量施工提供保障。文章对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建筑工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以及质量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工程管理不够严谨所造成的,由于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监督的有效性低、管理程序混乱等多种因素导致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避免建筑施工事故的有效手段在于加强建筑工程管理,高效的管理不仅能够确保工程质量,而且能够降低建筑成本,有助于提升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国内外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1.1国外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针对建筑工程管理来讲,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时间比较长,对工程管理比较熟悉,已经进行信息化管理、机械化施工。国外发达国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规定非常详细,例如:美国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不会通过政府来发放工程定额以及工程计量规则,但是许多非官方出版的条例、书籍等也会受到建筑管理者的认可,甚至美国政府也会在这些条例上进行材料与成本的撰写。足以见得,美国在建筑工程管理上是具有明确规范的,整个管理过程有理有据,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英国的建筑工程量会被划分为多个部分,除承包方以外,还会对指定的分包商、供货商以及相应的国家机关进行详细规定。国外发达国家对工程监理的要求也格外严格,这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形成鲜明对比。
1.2国内建筑工程管理现状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起步较晚,相对来讲发展速度较慢,再加上我国建筑企业始终受到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限制,所以整体项目管理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比较混乱,建筑管理理念陈旧,依旧秉承传统的规章制度,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建筑管理模式。在对建筑工期制定方面,全局统筹的理念薄弱,对总体规划不够重视,经常出现无法交工或者质量问题,以上现象都是由管理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另外,器材与人员管理方面也比较混乱,经常出现漏洞,不注重器材的存放与养护,建筑器材经常出现调度与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膨胀时期,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还不长,许多工程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工程管理的积极作用,导致许多工程项目缺乏科学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缺乏管理软件与应用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1]。
2工程管理对建筑施工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够完成对建筑施工的进度控制,确保建设的进度与目标进度达成一致,在施工之前进行进度设定,设计人员需要与施工方进行沟通,编制出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通过工程管理,以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方式来加快施工进度。另外,建筑工程管理可以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合理措施来降低建筑成本,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建筑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超支的现象,需要第一时间查明原因并且对成本进行控制,以科学合理的方案来缩短工期,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最后,建筑工程管理可以对建筑质量进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个细节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实际需求,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稳定发展[2]。
3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组织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组织管理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针对建筑一线工人来说,许多施工人员都是临时招募的,所以给人员的统一管理带来困扰。由于建筑质量监督以及规章体系的不健全,再加上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有些职位由多个管理者占据,造成管理人员职能叠加的现象发生,一旦出现责任时,管理者相互推卸,不能够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最后,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对技术人员的准入标准比较模糊,对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师等职业资格证的考核比较松散,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确认。建筑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循序渐进,公司的利益会影响企业上下所有员工的利益,一旦建筑组织管理较差,则会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等。
3.2安全管理问题
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始终需要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建筑质量安全方面,许多高难度的施工项目,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另外,由于施工节奏的不协调、工序的混乱等也会使施工安全性降低。建筑行业需要较强的专业性,由于建筑所用原材料比较沉重,所以建筑所用机械设备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在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由于没有明确划分施工场地界限,导致非工作人员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进入施工现场,出现施工安全事故。最后,由于管理人员疏忽,在防护器具的采购及配用方面不用心,会导致原本可以避免的事故由于防护不当而发生,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带来极大隐患。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建筑行业人员伤亡的危险程度仅次于矿山,施工事故的发生给施工人员以及施工单位带来巨大损失,同时还会给承建方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现代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必须引起建筑单位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必须将安全生产管理真正落实。
3.3工程质量管理问题
工程质量管理涉及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质量3方面[3]。首先,建筑材料方面,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存储及使用管理,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使用管理等。一旦管理者不能记录好相关材料的登记工作,施工方使用材料或设备时会出现不便,影响施工进度。另外,一些租赁的机械设备,需要及时登记并且合理维护,使用完毕后需及时归还租赁公司,避免产生额外费用,为项目建设增加经济负担。其次,施工工艺方面,建筑项目的完成会涉及多种多样的建筑技术,建筑企业需要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由于施工技术人员自身技能水平有限以及施工工艺的标准混乱,导致施工者与技术人员不能够参照实际标准进行施工,导致施工技术管理停滞。最后,质量管理方面,在施工质量方面,建筑责任单位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一些建筑单位不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能按照施工企业的资质要求进行业务承接,导致建筑市场掺杂了大量的不合格施工企业,甚至有的施工项目出现恶意竞争以及乱收管理费的现象。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房屋漏水、承重墙偏斜、不足以抵御地震等质量问题屡见不鲜。工程验收是工程管理的重点,但是目前经常出现走过场的验收工作,许多隐蔽工程的验收直接被忽略,工程验收所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建筑质量的直线下降。
4提升工程管理效率的有效对策
4.1构建高效管理团队
为了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管理效率,首先需要构建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如果管理人员协作精神不强、团队意识薄弱,经常出现人员调动,就无法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所以,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建设是保障工程管理效率的基础。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度,将施工责任具体划分到个人,在管理团队中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实现预期计划目标。各个施工团队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关系到项目活动的开展,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安排表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负责人要保证材料与资金的合理运用,使工程进度完全在掌控之中。
4.2加强工程安全管理
施工安全对于工程建筑来讲尤为重要,在建筑工程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施工现场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而且要定期对工程项目整体进行全面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将问题责任细分到个人,对整改的项目需要进行复查并且实时监督,确保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现场,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动员所有施工队伍提高安全意识,张贴安全宣传标语,确保项目工程的顺利进行。针对一些危险性较高的特殊工种,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真正确保技术合格之后再进行操作。工程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引起建筑企业的高度重视。
4.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确保安全施工的基础。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明确工程的质量标准与具体的设计方案,施工人员需要仔细阅读设计图纸。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加强对材料的运用管控,确保施工材料满足工程质量的需求,建筑材料在进场之前需要进行严格检验,做好分类保管,避免施工材料受到腐蚀或破坏。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需要重点监控,防止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施工结束之后的检查与验收工作要非常细致,避免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4.4不断追求技术创新
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项目工程的实施需要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与质量来赢得市场,将技术创新作为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施工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将技术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优势,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带动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确保项目工程的管理与实施能得到高效的执行[4]。
5结语
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管理能够确保施工项目质量,是安全施工的有力保障,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合理分配建筑主体的管理职责,加强监督力度与安全管理工作,预防与控制生产事故的发生。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当前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项目活动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徐韬磊.浅谈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20):53,56.
[2]冯好涛.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124.
[3]李善勇.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1):258-259.
[4]钟文华.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13):161.
作者:杨文波 单位:陕西省建筑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