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研究(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对建筑业的未来生存有重大意义,在工程管理中引进信息技术可保证工程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提高工程质量和运作效率,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从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的应用现状出发,深入研究了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后提出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二层架构和管理信息化的四层架构,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中。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二层化架构;四层化架构
引言:
工程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的运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大型的信息系统,并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更有效的实施工程管理。大部分工程的规模和投资较大,运作过程较复杂,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较深。引进信息技术,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降低工程管理中的协作成本,提升工程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更好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1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以及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等问题。
1.1信息系统不完善
工程管理信息化起步晚,各项功能还不完善,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弱。目前建筑工程中,主要以单机软件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沟通机制,管理者要清楚掌握工程运作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关系,比如,部门协调、团队协作、运营管理等。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时,也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
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大部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透彻,只是孤立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部分,对整体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掌握不到位。管理水平落后不能及时跟上工程的需要,造成工程管理混乱、管理模式单一。施工企业将信息技术单纯的应用到编制计划上,对监督、控制、调整运作和计划的改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1.3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普及时间短,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使用的信息技术软件基本上从国外引进,但是国内和国外的单位组织结构、部门的分配有很大不同,因而软件所使用的范围和深度也不同。将国外软件引进到国内后,汉化的软件在语言的翻译和解释上跟国内有所差距,容易导致理解的误差,实际实施中存在困难。在有效维护方面,使用不够方便并且维护费用高昂。
2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
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技术在安全保密和传输速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漏洞且费用昂贵。另外,信息技术管理的落后难以及时更新满足当下的需求,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遵循成本与效益对等的原则下逐步引入和更新,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缺乏整体体系,具有明显的重复性、局部性、无序性等问题,大多数系统以孤立的方式运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系统目标不一致。系统目标的制定应该以组织整体目标为依据。实际目标制定中是以不同部门或者组织根据自身需求而建立的,只关注局部利益忽略了整体效益。②技术体系缺乏标准化。系统的制定有各自不同的技术标准、运行流程和维护团队。由于系统目标在制定时根据各部门的要求建立,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系统在制定时所用的网络、硬件、软件不同,在后期的运行中极可能出现不兼容状态,因此系统的互联互通效果差。③风险隐患难以消除。缺乏集中的网络管理和监视措施具有较大的风险隐患。统一系统可采取共同的管理安全隐患较低。独立的网络只能实现设备级的安全管理和较低层次的容错机制,安全性只能由设备决定,网络发挥的保护作用很小。如果设备被入侵损坏,可能导致所属网络发生瘫痪,并对其他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④信息交流不通畅。不同组织之间和不同部门之间建立的信息系统不同容易发生信息交互的不通畅。很多环节必须依靠人力的执行,数据的重复录入浪费了人力、财力,又会导致错误几率的增大。⑤数据存储问题。每个系统都有独特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方式,采取不同数据存储方式,数据的安全性差,资源共享性差,存贮系统的可用性欠缺,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备份和数据还原机制。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存在以上问题,难以实现现代工程管理的建设和运营要求。因此需要不断深入研究,逐步过渡到具有一体化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统一的网络终端,保证系统的模式统一、建立安全、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及服务统一你的完善体系。
3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二层架构
传统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不再适用工程管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出一种新型的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二层架构。二层架构是由孤立过度到全面整合的信息化架构,其实现了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二层架构做到了对各个孤立的网络进行连接,对网络的外部出口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突出特点:①单一的技术标准和维护体系。通过网络的互联互通可以完成各组之间的网络优化、单一标准体系的建立、统一的系统维护,是技术架构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步骤。②统一的信息系统规划。网络的互联互通对整体工程的管理信息化架构做出了初步模型,为实现统一的信息系统规划创造了物质条件。③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通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可实现资源共享,为充分利用社会公共网络及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加快了实现信息化的步伐。④安全措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保证安全的关键在于保证内部网络的联通和外部接口的统一。通过二层架构,内部网络的联通使网络安全监控得以实现,外部接口的统一可将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根本上杜绝各类信息安全隐患。⑤使用效率提高,产生环保效益。信息系统建立在最高承载标准和高校应对突发事故的基础上。基础设施的整合可以实现跨组织资源共享提高了内部组织之间的协作,在能源方面损耗的降低可以带来环保效益。二层结构相对传统的工程管理有了很大的突破,但其还无法实现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的充分整合,架构在整体性、灵活性等方面还需加强。
4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四层架构
四层架构相对于二层架构的增加了资源层和服务层。资源层实现了数据的集中传递和备份,服务层实现了不同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传递。架构的四层分别为:服务、应用、资源、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层为其他三个层面提供统一的支持,主要包括网络和公用设备两部分。网络部分是由无线、有线以及其他网络构成的园区网络。其通过与外部网络的整合构建虚拟网络来支持工程网络的运作。资源层实现了对数据的集中管理。将基础设施中的数据库硬件和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形成了独立的数据资源层,更好的建立数据存储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应用层是一系列应用系统的整合。应用层实际是一种分散的结构,各部门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配置、增减或升级,弥补了二层结构中灵活性的不足。服务层在整个信息架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服务层是组织与合作伙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是应用系统界面的集成。通过服务层可为各组织提供在线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组织协作、远程操控等基础服务。
结语:
工程管理的发展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越来越多,本文探究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二层架构和四层架构,为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工程管理未来的发展中,积极将信息技术和工程管理思想紧密结合,加快工程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工程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9):1-4;
[2]刘人怀,孙凯,孙东川.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国特色及与美苏的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1):5-12
[3]朱高峰.对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几点认识[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12):32-35;
作者:王彦斌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第二篇: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建筑业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建筑业的生产效率,不断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格局。在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核心目标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工具实施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本文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进行研究,希望对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信息化 施工管理 应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我需要积极将新的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应用新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管理方法和手段。从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编制成一套完整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标准,再根据建筑业的发展不断地做出调整。
1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应用的重要意义
1.1信息化有助于工程管理实时目标的实现
我们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在项目的决策期,就已经确定了它的功能和用途,我们进行项目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项目目标。在工程在建设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确定一个实时目标。实现这个阶段性目标,是我们在某个时期内进行工程管理的意义所在。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保证信息的质量,有助于实时管理目标的实现。
1.2信息化有助于满足工程管理多样化管理的要求
从建筑工程上来看,每个工程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虽然也有类似的工程,但是它们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建筑工程之间的差别,决定了工程管理方法的差别。建筑工程管理的不同首先是由建筑施工环境的不同造成的。由于施工环境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不一样,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加大工程管理工作的难度。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信息化管理,能够使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建设中目标的偏移。传统的工程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化背景下的工程管理,有效地解决传统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满足了多样化管理的要求。
1.3信息化有助于满足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很多人会局限在施工过程的管理。实际上,工程管理是对整个建设项目生命全周期所进行的管理,这是由建筑工程工期较长、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资金投入量大、风险大这些特点所决定的。近年来,由于BIM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满足了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需要。BIM技术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个建设过程中的信息流,运用科学的方法将信息进行比对、分析、整理、存储,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为其更高效地进行工程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1.4信息化有助于全方位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我们在管理的时候,应该尽量做到全面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涉及到包括人、材、机、质量、进度、环境、合同、安全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全方位管理,其管理的核心就是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合理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和计划情况的对比进行调整和纠偏。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有助于全方位工程管理目标的实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把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细小的信息进行处理,使整个建筑工程的信息变得更加完整,方便我们更好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有助于工程项目全面目标的实现。
2加强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2.1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统一性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中的各个细节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工程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需要对使用的部分进行统一,确保整个过程都是符合发展规律和实际要求的。建筑工程的全过程涉及到从招投标开始,到整个设计、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验收和保修期。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所有工作环节的有用信息进行统一,必要时编制统一的标准,具体实施的时候重点关注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建筑工程管理的工作十分复杂,我们应该对一些具体的环节进行规范,多部门联动,合理协调其中的差异。管理的过程如果不能够将信息进行统一,将会影响工程管理质量,从而影响工程质量。
2.2推动信息化中层次化应用
由于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复杂,我们在管理的时候需要对涉及的部门进行研究,根据每个部门的特点设置专门的管理方法。管理不只是涉及到建设过程的管理,更涉及到与政府部门和建设有关的部门之间的合作。在管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管理的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就很难保证管理工作的质量。如果在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了新的计划,我们应该及时地进行调整以适应实际需要。另外,对于建设工程来说,信息是整个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资源,对信息进行处理并建立不同层次间合适的信息交流机制,对建筑工程管理而言至关重要。
2.3促进信息化在工程管理中的适应性
信息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基础,进行信息管理我们应该根据每种信息的特点编制专门的信息管理办法,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施工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处理,让影响因素朝着有利于工程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软件,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相关工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有的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调整这部分工作的适应性。建筑工程管理要做到保证工程按照合同签订的时间交付、不延期,也需要保证工程的成本和质量相一致,既不能为了控制工程的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也不能虽无需求仍然去盲目提高工程质量而增加工程的成本。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涉及面非常广,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应该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
2.4加强信息化应用的数据化
BIM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为先进的建筑信息处理技术,我们应该熟练运用该技术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对该技术进行积极深入的研究。总的来说,在整个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信息处理并实现信息的数据化。在运用这一信息化技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中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管理最严重的部分进行分析,保证相关工作的开展。我们也应该积极将数据化的信息移交给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在实现数据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行为进行规范,做到适应发展的需要,如果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5加快信息化应用范围的推广,培养新型的管理人才
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些会运用新技术的人才。基于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在两个方面开展此类工作。第一,我们需要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推广,确保每个工程的建设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第二,需要加大对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因为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只有加快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储备信息化人才,我们才能够适应建筑业的发展,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
3结语
信息化是一个时代的趋势,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在建筑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加大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工程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各个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毛铁.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287.
[2]苏明月.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民营科技,2016(01):124.
[3]任贵刚.浅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6(21):185-186.
[4]涂小京.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技术及系统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
[5]牟海伟.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D].青岛理工大学,2015.
[6]杨芳.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
作者:马俊东 单位: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水库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
摘要: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水利设施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在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着重就当前水库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实践展开探讨,并从未来完善思路上提出建议,提升水库工程信息化精度和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关键词: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改进建议
我国水利建设信息化系统推进迅速,特别是各地从水库动态监管系统设计到试点建设中,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实践经验,在提升水库防汛抗旱减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我国水库工程水量较多,不同地域水库动态监控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在病险加固施工、水库水情、雨情监测及水库应急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本文将立足水库信息化建设实践,就其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积极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1当前水库工程动态监控系统概述
水库工程动态监控系统多采用多通道水库动态监控装置,包括声波水位计、雨量计、防雷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三维GPS想信息系统等,实现对水库水位、雨量、气温、大坝信息等方面的监测与信息采集[1]。如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有电源电路、各采集设备及智能主控单元构成,在信息接收系统中,通过对多线程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来进行加密、解密、校验处理,并存储到系统数据库;对于信息管理与预警系统,主要从各类数据的查询、处理中来了解水库运行状况,特别是查看水库水位、雨量、大坝稳定性、安全性参数等,来实现相应的自动报警。如水位一旦超过某限制水位或低于某死水位,都将触发相应的报警机制,以便于迅速根据预警监测来进行及时快速有效处理。在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系统中,还有GIS信息系统及其他预警控制软件系统,如与中国移动、联通等通信网络的连接,能够实现多点触发、各部门多级数据同步共享管理,来提升水库实时监控管理水平,更好地防范和化解水库病险及减灾任务。
2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重点内容
在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随着气候变化,各类洪灾的危害日益严重,如南方强降雨、汶川地震等灾害,给水库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各地大中型水库工程来说,在除险加固及信息化建设中,无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建设都较为完备;而对于一些小型水库,因其分散性强,数量多,在安全预警及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不足。以河南省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除了具备对大坝各重要监测点的安全监测与水情测报外,很多小型水库因位置偏僻,信息化管理成本高而难以实现有效、及时的安全监测,也给一些小型水库工程带来安全隐患。为此,要提升水库防洪抗灾水平,必然需要从信息化建设中,结合不同水库工程工情、水情、雨情实际来进行优化和管理。一是做好试点建设工作,特别是针对小型水库信息化建设,要从水库安全信息动态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中,针对雨水、洪灾及干旱等灾害特点,来设置不同批次、不同等级的水库信息化建设试点范围,以积极完善试点建设工作。二是推进不同等级水库信息化预警系统安装、建设,特别是围绕水库运行状态等开展监测系统招投标管理,提升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强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是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成熟,以智慧水利为特征的水库动态信息化监控预警系统建设,以移动手机等为开发平台,实现智能手机对各水库工程状态信息的实时监控。如利用手机水库监管系统APP软件,可以对水库基础信息、水库水位信息、水库状态信息等查询与显示,为实现移动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也增强了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2]。从水库动态信息监控预警系统建设成效来看,一方面从信息技术的应用中来实现对水库状态信息的获取,特别是每15min即可完成对预警状态数据的更新,对水库常规监测指标如水位、蓄水量、温度等数据的自动采集,提升了水库信息化水平;另外,在对强降雨及险情状态下,能够按照每5min一次的间隔进行数据更新,便于及时了解水位风险,设置汛限水位、坝顶高程及与当前水位之间的关系,提升各相关管理部门对水库基础资料的了解,增强对水库状态的实时性管理与安全防范。另一方面,通过应用信息化监控预警系统,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查看水库状态,了解各类安全汛限信息及安全隐患风险,并通过与专门人员的手机关联来及早进行处理。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水库监控预警管理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是通过自动化水情、水位、险情的采集,不仅大大降低信息监测成本,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另外,通过水库工程信息化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使得水库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得到提升,增强了对水库安全管理及水库运行状态的快速查询,提升了抗风险水平。
3改进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注重监测预警系统的完善,提升全天候监测水平
在水库工程信息化建设改进方案优化上,一是可以增加监测点,特别是在夜间实现水库状态信息的全覆盖。当前的监测摄像头多为固定式,缺乏对水库整体性动态监测,且在设备分辨率上显得不清晰,尤其是在夜间监测时,因光线暗、环境变化而影响监测准确性。同时,在监测关键点上如大坝、泄洪洞、库内水位等增加红外装置,以有效补充夜间监测的准确度。二是对重点水库工程实现全天候视频监测。由于视频监测所需设备投入高,对数据传输流量大,系统运行成本较高,因此在一些水库工程中采用间隔模式来运行,无法实现对水库信息的全天候监测。对于下一步信息化建设重点,要针对水库工程分类及等级要求,加强对重点水库全天候观测与视频记录,以增强水位、雨量等状态信息的时效性。三是逐渐实现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自动化预警机制的建设,重点在于与通信运营系统的对接,特别是从技术研发与管理上,加强对水库工程各监测系统的自动化报警管理。同时,在系统数据采集精度、信息采集广泛性上,能够涵盖水库坝体、水库环境、水库关键状态如水位、雨量、流量、温度等指标的感知与记录,提升传感器的采集效度和效率[3]。
3.2拓宽对水库工程信息化保障机制的建设
针对一些小型水库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不足问题,在优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上,要创新管理方法,拓宽信息化监测预警建设范围,真正实现“管好”“用好”目标。一是注重水库信息化顶层设计,协同省级主管部门,从技术标准、系统设计与规划上作为整体方案的建设,提升水库实时报讯工作水平,实现对重点水库病害、险情、防灾能力的管理。二是注重多方协同管理机制建设,特别是围绕省级主管部门要求,逐步细化市县级及水库库区管理单位的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对库区管理职责的划分,提升库区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注重对软件系统平台的整合,避免投资浪费。特别是在对小型水库工程动态监管与信息化管理中,要着力从水库信息综合平台建设上,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共用,提升水库工程安全性分析,对洪水预警机制信息化管理实现动态、优化调度。四是注重视频监控力度建设,推进新技术的应用。从系统信息化研发到新技术的推广,要从水库工程信息化视频监控与预警机制整体化设计上,逐渐实现网络系统改造与系统接入,提升水库信息化监管服务器分布式管理水平,提升系统服务器级联及备份能力,提升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水平。
参考文献:
[1]殷蓬.水库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的探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272.
[2]张玉炳,周启,何向阳.水库管理信息化中工程安全管理体系设计与实现[J].人民长江,2015(16):97-100.
[3]段钇江.水库工程信息化系统设计平台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6(2):85-87.
作者:田雪平 单位:河南省白龟山水库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