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单建掘开式公共人防工程技术论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单建掘开式公共人防工程技术论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单建掘开式公共人防工程技术论证

摘要:本文主要以某人防工程为例,介绍了单建掘开式人防工程的技术论证研究,对人防工程的技术亮点加以说明,对未来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单建掘开式;人防工程;研究

1引言

人防公共工程的建设过程系统并且复杂。该工程建设人防公共工程时,为保证人防工程质量与安全性,严格遵循人防公共工程建设原则,在建设过程中不仅结合实际情况,还有多个项目工程科研编辑亮点与技术亮点,对单建掘开式人防工程的技术进行论证研究与探讨。

2工程实例

工程概况:拟建人防工程主体长为183m,宽为19.5m,占地面积约3600m2,拟建设地下三层,总建筑面积约1.1万m2,其中人防建筑面积8217m2,非人防区约3000m2,出入口位于道路两侧人行道上。

3设计理念

(1)平时集地下人行通道以及地下车库循环通道,商业和设备用房等功能的地下综合建筑体。战时则是物资库与人员掩蔽、区域电站的人防公共工程。(2)工程设于城市的市政道路路面以下,尽量最大化开发该地区建筑密度和建筑强度。(3)工程建造地下多层空间,使之能够立体有效率的进行空间商业利用,使该人防工程经济效益达到最高,做到平时商业集约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4)工程连通地下空间,提高交通效率并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有效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城市形象。(5)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地下空间,有效实现地下车库成片联通,使人防公共工程大大提高交通组织能力。(6)地下空间分析工程建设地段由于地面道路原因,地下空间分布零散,基本为结建人防地下室。本工程的建设将有效实现地下车库成片联通,可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率,合理有效疏导人流,降低道路机动车辆的交通压力,既可提高车辆快速通行的能力,又能将行人引导进入地下安全通行,大大地增强区域交通组织的能力。而且工程的负三层北段为地下车库循环通道的一部分,建成后能与该地下车库循环通道无缝连接,起到完善市政交通的作用,是完善城市立体设计的一大亮点。

4技术论证

4.1规划设计

本工程设计与周边地下空间竖向关系一致,共设地下三层,建成后将有效实现地下车库成片联通,战时功能相互呼应,形成人防防护整体效应,可提高地下空间利用,合理有效疏导交通,降低道路机动车辆的交通压力,既可增强车辆快速通行能力,又能将行人引导进入地下安全通行,大大地增强区域交通组织的能力。而且工程的负三层北段为地下车库循环通道的一部分,建成后能与该地下车库循环通道无缝连接,起到完善市政交通的作用,是完善城市立体设计的一大亮点。设计优点:建筑布局合理,分区明确,防护单元及防火分区的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考虑作为地下商业街的人流车流的交通组织,流线清晰、合理。预留地下管线的埋设空间要求,对路面的高差都提出相应的设计措施。

4.2建筑

4.2.1平面布局。该人防工程设三层地下室。工程主体长为183m,宽为19.5m,采用9m×5.5m、9m×6m、9m×8m的柱网,负一、负二层按地下商业街设计,垂直交通采用楼梯、电梯同地面及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地下三层联系。设备区设于每层地下室的南侧,其他所必需的设备用房结合出入口、风道和风井设置。工程总建筑面积11000m2,共设有6个直通室外的出入口及2个无障碍电梯。4.2.2建筑消防设计。按照规范本工程共分八个防火分区,其中地下建筑的一层和二层设置三处防火分区、地下三层设两个防火分区,各防火分区间使用防火墙和特级防火卷帘分隔。每个防火分区至少有二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入口,符合规范的要求。4.2.3防护单元。战时防护单元基本结合平时防火分区设置,负一层设一个防护单元,战时用途为物资库,负二层战时用途为二等人员掩蔽所,负三层战时用途为二等人员掩蔽所、战时电站;每个防护单元均有二个以上战时出入口,总宽度大于2.4m,符合规范要求。4.2.4竖向设计。该工程地下一层层高6m,二层层高6.5m,三层层高4m,覆土1.5m。采用无梁楼盖加柱帽结构体系,地下室室内净高,符合战时人防工程室内净高要求,也满足平时地下商场空调管道及消防自动喷淋管等设备管道高度要求。4.2.5防水。地下结构防水设计时应按“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结构的自防水为主,外防水为辅,并处理好施工缝后浇带的防水。该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一,混凝土采用HEA高效抗裂减水剂,以减少混凝土收缩,避免开从而及提高工程抗渗性能。结构施工缝和后浇带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防水构造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围护桩采用人工挖孔桩形成封闭的自防水外墙,内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涂料。

4.3结构

根据拟建工程防护标准和工程场地情况,准确计算结构荷载,合理选择结构型式,适当选用结构材料,科学确定施工方法,是拟建工程结构专业技术分析的几个主要问题。按地下商业街、车行联系通道的使用功能要求,本工程人防顶板、底板及层间楼板拟采用梁板结构型式。人防工程结构上的设计荷载类型有:人防等效静荷载、土压力、水压力、结构自重、覆土自重等静荷载和人防顶板之上车辆轮压的荷载与层间楼板之上使用的荷载等等活荷载。人防工程不考虑地震、汽车轮压荷载与核爆冲击波的同时作用,但考虑结构自重,覆土自重与核爆冲击波的同时作用。

4.4通风空调

(1)本工程地下一、二层,平时功能为地下商业街及设备用房;地下三层平时功能为行车联系通道及设备用房。地下商业街采用夏季中央空调和通风系统。本工程冷源采用万博分布式能源站供冷。冷冻水换热系统设冷冻水泵3台,2用1备,按负荷需求及最不利点压差由控制中心调节冷冻水泵运行频率。商业区采用全空气系统,气流组织为上送上回,且新风按大新风设置。需要全年24h供冷的区域设置分体机空调系统。地下室设置机械排风系统。空调房间采取正压自然排风和机械排风相结合。地下三层行车通道设有机械排烟系统,系统与平时通风系统合用。根据防火分区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超过2000m2,设置排烟系统。(2)本工程地下三层,均为人防地下室。战时应按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的进风系统和排风系统。通风方式的转换采用集中控制和就地控制两种。

4.5排水

4.5.1平时给水系统。水源由市政给水管网引入吗,工程为地下建筑,供水由市政直供,供水竖向不设压力分区。4.5.2消防。本工程设置1个室外消防水池,1个室内消防水池,1个消防泵房。地下室变配电房、信息中心部位采用气体灭火的系统。4.5.3平时排水系统。实行分流制,生活的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市政府污水处理系统;空调冷却废水、雨水、消防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市政雨水网。4.5.4战时用水与排水。战时尽量利用城市自来水供水。拟建工程战时用水主要包括:人员生活饮用水和洗消用水。战时排水有生活污水和洗消染毒废水几种。4.5.5战时给排水系统主要设计技术措施(1)拟建工程战时给排水系统,应按防护单元,设置独立系统。(2)物质库和人员掩蔽单元的厕所,可按平战功能转换要求,预留位置,战时设干厕所。4.5.6战时电站储油量。战时电站2个,贮油7d,满足战时需要。4.5.7电气平时系统:(1)负荷等级及容量本工程消防用电设备,排污泵,雨水泵,重要的计算机电子系统,应急照明,安保系统等用电负荷为一级负荷;不属于一、二级以外的其他负荷为三级负荷。(2)供电电源本工程通过接线间从市政管沟引来一路10kV市政电源,10kV进线引自附近区域变电站。一条市政10kV电缆通过桥架由地下三层引入地下二层变电所。(3)自备电源当市电停电或变压器出现故障,将自动启动发电机组,发电机组为柴油机,可在30s内进行额定负载状态运行。而当市电恢复0.5~1min内后,将自动恢复城市电供电,发电机组在冷却延时过后,自动停机。

4.6照明系统

(1)在满足眩光限制和配光要求条件下,应选择效率高的灯具。(2)照明、插座分别由不同的支路供电;照明、插座均为单相三线,均设剩余电流断路器保护。(3)装饰用灯具需与装修设计及建设方商定,功能性灯具如:荧光灯、出口标志灯、疏散指示类需有国家主管部门的检测报告,达到设计要求的方可投入使用,并应满足功率密度值要求。(4)应急照明,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各方案的口部数量均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其位置符合现地形条件的要求。设计标高与市政管线协调一致。

5结语

人防工程在城建工作开展中要重视地下空间的规划,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因地制宜,做到战时的快速转换。使周边众多的无序分散地下空间构成有机整体,有效提高地下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单建倔开式人防公共工程的平战结合功能,严格把关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论证,使单建式公共人防工程真正从技术上做到切实可行,达到国家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霞.我国城市人防工程的开发策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12):53~54.

[2]孙嘉伟.人防工程物权属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24):23~25.

[3]郑飞.人防工程设计阶段项目价值提升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9):101~102

作者:余浩瀚 单位:广州市人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