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融合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融合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融合人才培养

摘要:在本土建筑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背景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完善。本文通过阐述古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当前国内高职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调整古建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深化实践教学建设和建立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人才培养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为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提出了指引方向。《方案》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制度标准不够健全、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不足、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亟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1]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古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对传统施工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古建筑复合型管理、古建筑修缮和古建筑施工技术等人才需求将逐年增加。古建筑业中施工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同时古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既要有很高的能力素质,有要有良好的技艺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古建筑行业的状况,对接行业标准,古建筑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面对如此差距,发展高质量的古建筑高职教育,加快技艺结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中国古建筑以它独特的风格面貌和历史意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具备了浓厚的工程技术和美学上的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中国历史文化物件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文化性、传承性和遗存性,一般不会大规模再生产与营建,遗存的建筑结构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引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5G、区块链、自媒体等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生产生活环境也将不断改善,人们对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意识越来越强,对古建筑文化的传承要求也越来越高。

1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掌握古建筑工程技术的施工与管理等能力,具备古建筑木作、瓦石作、油漆彩画作等古建筑核心技能及古建筑施工图绘制、古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等能力,能从事古建筑和仿古建筑施工、维护、修复及古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古建筑工程技术学界对于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即“技术”与“艺术”并重,区别于与之相近的其他专业,该领域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兼具古建筑施工技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能够运用扎实的古建筑理论和实践工程技术和丰富的“艺术”审美功能,坚守技艺融合支持建筑传承和技术创新。然而,当前我国高职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和创新远未达到预期水平。

1.1国内院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较早开始古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院校有北京房地产职工大学、江苏建院、黑龙江建院和山西建院等高校。江苏建院是最早开设古建筑工程技术的高职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全国古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标准的制定者。目前我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本专业群采取工学交替“5+2”人才培养模式,全部培养过程通过5个学期校内项目化教学与实训和2个学期企业实践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复合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5+2”模式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短期可以达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但是专业发展后劲不足,长期综合发展较缓慢。

1.2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较难培养企业需要的视野宽、责任强、能力突出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宽,主要课程包括:古建筑工程木作、古建筑工程裱糊作、古建筑工程瓦石作、油漆彩画作、古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质量检验与检测、古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手绘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专业与学科知识综合造成部分学生在学科上掌握不够,学生由于理论和实践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2)古建筑工程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技术与艺术”能力脱节。通过分析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可以得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可谓供不应求。近年来一些学校陆续开设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但部分学校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技艺能力培养相对独立,学生技艺综合能力较差,达不到古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3)缺乏复合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高校教师因其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的特殊性质,招聘学历一般要求至少为硕士研究生,很多都是硕士毕业后入职高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2]虽然也有利用假期或者其他时间到企业挂职交流,但是时间段、效率低、合作深入不足,导致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团队缺少“技艺融合”的复合型教师,难以在教学及项目实践中真正体现“技术与艺术”融合,构建自身的技艺融合教学体系。(4)“艺术”能力培养相对单一,艺术能力难以融入古建技术体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通常要求人才具有施工修缮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同时还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等工程应用技术。而院校的课堂教学未摆脱以往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艺术类课程以“素描、色彩、艺术造型训练”等艺术赏析的形式进行,而专业技术类课程则以“授课+案例实训”的形式进行,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相对独立,造成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融合工作岗位的综合性知识,建立古建技艺融合的应用体系。(5)古建筑的中国文化传承能力不足。古建筑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世界人类文化灵魂的栖息地,是国家、各民族、各区域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具象特征,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首先要明确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厘清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没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这些都要求古建筑工程技术的从业者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拓展文化传承能力,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向上并没有指明的方向,而这些都需要在教学和实践中加以改善。

2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人才构建

针对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现状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古建筑行业趋势、新施工流程和现代化施工管理的发展趋势及需求,从建设目标、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实训中心建设、课程评价标准六个方面进行改善,构建古建筑工程技术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跨学科复合型技艺兼具人才。

2.1建设目标

适应新形势下古建筑行业发展的新需求,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技术技能水平。提交“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研制,技术服务,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的混编教学团队;建立古建筑工程技术木工作坊以及数字化古建筑艺术体验中心;打造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精品立体化教材;力争高标准通过专业评价认证,建立完善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1)加强古建筑工程技术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研究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艺”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研究,对接古建行业标准,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古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真正的需求状况,以及实际工作对职业技术能力、艺术能力的要求,以技艺融合为切入点,并通过论证,初步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2)构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强大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努力构建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为主导、艺术专业教师为辅助、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交叉教学的古建筑工程技术技艺融合混编教学团队。(3)打造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的精品立体化教材。根据行业的岗位对教材需求,教材的修订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与本教材知识体系相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材引入课堂思政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古建筑工程技术课堂教学,为解决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和“应该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供参照与示范。(4)构建“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古建筑工程技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具有学科门类的交叉性、综合性、艺术性,古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人才培养在“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方面形成出“三融合”模式举措。

2.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在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5+2”人才培养的基础上+1,实施“5+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深度对接,开展师徒传承的工作坊项目化教学。通过五学期校内项目化教学实训和三学期企业实践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图1)其次,传承民族建筑文化、树立古建筑工程技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强化、设计、完善实践教学。一、明确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厘清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二、树立“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思想。纵观科学艺术的发展规律,技术与艺术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的发展与整个人类因科技进步引起的认识论的发展和以科技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科技与艺术的分离,从而导致人的存在方式的分离,而它们的融合必将实现人的存在方式的再度统一,这也将是新时代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发展的一个趋势。[3]

2.3建立“四模块”古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古建筑工程技术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了四个模块。“四模块”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平台课程模块、专项能力课程模块和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和专项能力课程模块为必修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为选修课程。在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分为:专业拓展类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证书类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个性化学习课程模块为“技术与艺术”的相融合提供了必要的课程支撑。通过“四模块”课程体系,学生在进行必修教学环节的同时可以在选修教学环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进行课程的选择,拓展了课程的外延性,突出古建专业课程联动机制,调动其潜在创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教学体系引入课堂思政内容。每门专业核心课程拟引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0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这些案例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堂教学,在蕴含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学生素养教育情感。

2.4打造技艺结合的创新型混编教学科研团队。

(1)加大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实施大师工程。学校党政十分重视骨干教师在学校发展和教学团队中的作用,积极实施大师工匠引进政策。学校制定了《苏建院关于引进优秀大师、工匠、产业教授的若干规定》、《教授工程培养对象选拔与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加内部培养和外部外引进力度,为引进人才建立大师工坊。目前,聘请了产业教授3名,江苏古建工匠2名,他们分别在教科研团队和创新平台中发挥着“传帮带”作用。(2)聘训并举,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我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六名,兼职教师8名。专职教师中正高职称一名,副高两名,中级三名,全部为双师型教师,其中在读博士一名,兼职教师全部来自古建筑工程技术行业一线和艺术工坊的优秀人员。兼职教师是高职培养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兼职教师将参与高水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指导、就业创业等环节,发挥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营造技艺和操作技能的优势。学校紧紧依托北京六建、北京同兴古建、徐州正源古建等深刻校企合作单位,积极打造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型混编教学科研团队。

2.5建设古建筑工程技术“技术与艺术”多功能产学研实训中心。

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最大特点,也是技术创新宏观与微观的对接耦合。第一,以校内家具工厂为基础组建古建筑木工工坊。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工坊利用手工和机器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古建筑模型,通过古建筑模型的组件和整体模型的制作,形成古建筑模型“产学研”一体化实训中心。第二,建立古建筑数字化艺术体验中心。使用电脑软件等信息化工具,对古建筑的构件进行虚拟制作,完成一套完成了古建筑虚拟营造技术,通过制作虚拟古建筑构件和整体古建筑模型,构件立体化、互动式、虚拟的古建筑数字艺术体验中心,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嵌入式融合发展。

2.6建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和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完善并促进技艺融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古建筑工程技术是艺术与技术的有效结合体。在技艺融合方面探索出技艺课程融合、技艺师资融合、技艺项目融合三种融合方式。这三种融合充分的结合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周期的节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更能培养古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能力。(2)建立多元化的应用型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古建核心技能训测能力为主,兼顾技术知识、艺术素养,在校内建立古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构造工作室、古建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强化应用实训条件。从学业成果和综合能力维度多元考核方法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过程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组评、企业参评等平衡的评价方法。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古建项目实践经验,采取“分类学分、分段考核、学分互任”的考核方式。

结语

通过近三年不断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 我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培育出200余名古建筑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这种高效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了使学生在技能水平上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外,岗位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和传承能力也得到明显增强,推进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近三年来我校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率均为100%,这表明目前探索的“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高职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教学育人单位要紧跟新常态下古建筑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新形势下的古建筑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年1月24日。

[2]周围.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技艺融合”培养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年第3期,第213页。

[3]殷俊.基于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动画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20年底12期,181页。

作者:王炼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