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

繁殖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营养与饲料是发展母牛的物质保障,加强基础母牛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繁殖母牛繁衍牛犊的能力,是实现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就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浅析。

1营养工程技术浅析

动物营养科学已经走过了210多年的历史,思维科学也从“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面貌与实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趋势,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卢德勋先生早在1994年就提出了系统动物营养学理论与营养工程技术,为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武器或方法。所谓“动物营养工程技术”,就是围绕一定的饲养决策目标,以日粮优化设计和营养检测技术为手段,将多种营养调控技术加以系统集成的工程技术(卢德勋,1994)。具体包括4方面技术:

①S技术:即饲养模式优化设计技术,就是围绕一定的饲养决策的目标,结合当地饲养条件和饲料资源,优化设计出相应的饲养模式。

②M1技术:即日粮优化设计技术,就是利用粗饲料科学搭配、日粮的精、粗料组合效应、日粮营养平衡和特殊的营养调控剂技术等手段设计一个营养平衡并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日粮。

③M2技术:即营养管理与饲料加工技术,包括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饲养阶段划分、分群饲养、饲喂技术(饲喂次数、饲喂顺序)、饲料加工技术(饲料粉碎粒度、粗饲料加工)等。

④M3技术:即营养检测技术。依靠此项技术对各种营养技术的系统集成化程度进行全面深入检控和评估。营养工程技术具有一些鲜明的技术特征。具体如下:

①调控优先:以调动、激发和利用动物机体自我调控功能为原则,充分挖掘、发挥动物机体的营养潜力。

②系统集成:动物营养工程技术,既不是单打一的技术,更不是几项技术的简单凑合。而是注重各种营养调控技术的组合,充分发挥各项调控技术的功效及正组合效应。

③动态优化:动物营养工程技术,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畜制宜的原则,围绕饲养决策目标和当地资源条件,追求相对最优的方案。

④营养检测:作为动物营养工程技术基本手段,检控各种营养调控技术的系统集成的程度。

2肉用繁殖母牛的饲养方式与决策目标

饲养方式与决策目标是相互关联与配套的,不同的饲养方式,其决策目标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养殖方式千差万别。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肉用繁殖母牛的饲养方式主要有3种:

①舍饲:南方为主;

②放牧:北方牧区为主;

③放牧+补饲:北方牧区、半农半牧区。研究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首先要明确肉用繁殖母牛的饲养决策目标,无论是何种养殖模式,其决策总目标均为提高繁殖力。母牛的繁殖力指标包括:是否具有高的受孕力、怀犊率、犊牛育成活率和产犊后的母牛早返情特性、短的产犊间隔,以及较多的泌乳量和较长的泌乳期等。不同生理阶段其饲养决策目标不同。具体各生理阶段基础母牛的饲养决策目标为:

(一)干乳及空怀期母牛——控制膘情,以中上等膘情为佳,过瘦、过肥往往影响发情与配种;——提高受胎率,降低基础母牛群的空怀率。

(二)妊娠期母牛——促进胎犊正常发育,防止妊娠中止;——正常分娩,顺利生产出健康的犊牛。

(三)哺乳期母牛——保持良好的泌乳能力;——维持正常的繁殖机能(返情及受孕)。

3肉用繁殖母牛日粮优化设计几个具体问题

肉用繁殖母牛日粮优化设计,应根据肉用母牛营养特点、生产阶段、体况及当地资源,依照营养调控和系统集成的原则,对其日粮进行初步优化设计,形成母牛日粮整体结构的初始方案,设计出混合粗料及精补料的配方,然后,采用营养检测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各种技术进行检控,优化设计出肉用繁殖母牛日粮方案与配方,最后形成肉用母牛营养工程技术。

3.1关于体况与能量供给

体况是影响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而能量水平是影响体况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Jurgens(1997)提出一个简单实用的用体重/体高比来估测母牛体况(体况分,BCS),用来调整成年母牛每日代谢能需要量的方法。其计算公式是:成年母牛每日代谢能需要调整量(ME,Mcal/d)=[4.0-体重(kg)/体高(cm)]×1.716。此公式中体重/体高比平均值为4.01时表明母牛体况良好。

3.2关于蛋白质水平

蛋白质对繁殖母牛十分重要,蛋白质供应的数量与质量对繁殖性能的影响很大。——如果粗料的粗蛋白水平低于7%时,必须使用蛋白质浓缩料。低质粗料的第一限制性营养素是蛋白质,在设计母牛日粮时必须充分满足RDP的需求。——母牛日粮NPN的添加水平不能高于日粮粗蛋白质的15%。具体添加量:干奶牛23g尿素/d;泌乳牛23~46g尿素/d。

3.3关于食盐、矿物质及维生素

——母牛日粮内食盐水平可控制在0.25%~0.3%DM范围内。——钙水平为0.2%~0.4%,磷水平为0.2%~0.3%DM。可根据以下原则调整日粮磷的给量:母牛体重每增减100kg增减磷给量4.35g;每增减1kg乳,增减1.09g磷给量。——维生素A的给量是:妊娠母牛2767IU/kg日粮,哺乳母牛3854IU/kg日粮。

3.4关于NDF及DM采食量

鉴于肉用母牛日粮以青粗饲料为主的特点,在母牛日粮内应尽量使用一些NDF消化率高但淀粉含量不太高的饲料来设计精补料,以尽可能地缩小对青粗饲料的负组合效应。这些饲料多为加工副产品饲料,比如大豆皮、小麦粗粉、柑橘渣、甜菜渣和酒糟等等。表1列出了肉用母牛日粮NDF采食量和粗料DM采食量。母牛日粮内NDF应维持在25%~32%DM的水平,而淀粉含量控制在32%~40%DM水平内。同时还应保持与RDP之间有适宜平衡,从而达到使日粮碳水化合物的消化率优化,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最高。

3.5关于生产阶段

不同时期,母牛的营养需求是不同的,有各自的特点。如母牛产犊后,能量、蛋白质和矿物质需要量提高30%~40%;饲草采食量约增加30%。在设计母牛饲养方案时应给予注意。根据肉用繁殖母牛的特点,全年的生产流程共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犊~82d):此时母牛逐渐进入泌乳高峰期(大型肉牛品种产后60~90d;黄牛产后30d到达泌乳高峰),这是母牛全年最关键的生产阶段。一方面母牛要给犊牛哺乳;另一方面又要在80~85d内配种。在这一阶段,母牛饲养不好就会影响母牛产乳量、犊牛断乳体重和母牛的繁殖性能。第二阶段(83~123d):在这一阶段母牛处于怀孕和泌乳的双重阶段。在此期间母牛妊娠的营养需要相当低,在产犊后90d,产乳量开始下降。在那些优质饲草供应充分、采用春季产犊制度的地区,这一阶段并不是一个关键时期。而对于那些饲草品质不佳且供应不充分的地区,就需要注意加强对母牛的饲养。第三阶段(124~193d):在这一阶段,犊牛已经断乳,母牛不再需要哺育犊牛,母牛进入怀孕中期,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不太高。这一阶段的重点应当是使母牛体况恢复,保持适宜体况。如果采用春季产犊制度,母牛此时正值怀孕前3个月内,由于可大量使用低质粗饲料,以降低饲养成本;如果发现母牛体况分低时,此时应提高母牛精饲料水平。第四阶段(194~283d):这是一个最关键的生产阶段。在此阶段,胎儿发育的营养需要剧烈上升,同时母牛也需要获得较多体储,为泌乳期和下一个繁殖周期作好准备。此时,胎儿的增重占犊牛初生重的70%~80%,需要从母体吸收大量养分。因此,在这一阶段母牛如果营养不足,就会出现一系列不良的生产后果,其中包括犊牛初生重、成活率降低,但母牛难产却不会减少;母牛产乳量和犊牛生长下降;母牛发情推后,从而影响到下一胎犊牛出生和断奶重。第四阶段母牛的饲养是提高犊牛初生重和成活率的技术关键。3.6关于饲养方式与环境气候——母牛饲养有放牧或舍饲等方式。——在放牧条件下,在青草季节,根据草场情况应尽量延长放牧时间,减少补饲或不补饲。在枯草季节,应根据牧草品质和母牛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确定补饲草料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科学补饲。在母牛怀孕最后2~3个月,应进行重点补饲。——在舍饲条件下,根据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补料的原则,优化设计母牛日粮。现行牛的营养需要量或饲养标准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制定的。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后,牛的营养需要量就会发生改变,母牛日粮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表3列出当外界风冷指数(windchillindex)低于临界温度下限时,每度风冷指数(F)需要增加的维持能量的百分数。风冷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风冷指数(F)=35.74+0.6215T-35.75×V0.16+0.4275T×V0.16式中:T——气温;V——风速。

4肉用母牛营养检测技术

肉用母牛营养检测技术一般分为初级检测和二级检测。初级检测指标重点是干物质采食量、饲料利用率、体况分和繁殖性能指标。在初级检测还不足,如要获得满意结论,进行二级检测程序,进行血相指标检测。血相指标检测中最为重要的是母牛的能量和蛋白质营养状况检测。

①能量营养状况检测:血液葡萄糖、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BHB)、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fattyacids,NEFA)这3个血液指标通常用于牛能量营养状况的评定。

②蛋白质营养状况检测主要有血浆尿素氮(BUN)、肌酸酐、总蛋白和白蛋白等指标。其中,总蛋白和白蛋白指标由于它们在血液中变异甚小。而肌酸酐却变异甚大,所以总蛋白和白蛋白指标在检测动物蛋白质营养状况方面有较高的检测价值。血清白蛋白是一个非常灵敏的蛋白质早期营养状况的检测指标,因为它的周转期只有16d。

5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生产应用,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根据我国实际,需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积累科学数据,完善肉用繁殖母牛营养工程技术体系与方法。目前十分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急需进行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方面:母牛采食量调控与体重(体况评分)控制;不同时期(如围产期、哺乳期)母牛瘤胃功能调控;母牛与胎儿体内营养物质分配与平衡调控;各种粗饲料的组合效应与高效利用;母牛理想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监测指标、方法与适宜值的确定。

作者:瞿明仁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