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工程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园林工程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园林工程技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学实践

摘要: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具体分析对象,针对高职院校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意义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技术研发和服务社会能力、就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为具备良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园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职业素质;职业能力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应用技术人才。”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技术人才有一定理论基础,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应用智力技能进行工作,后者依赖操作技能完成任务。应用型技术人才既能掌握和运用理论技术又具备实用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同时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考能力。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仍普遍存在工学结合不足、单纯技能化、模式过于通用、教学资源有限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教学改革加以解决。本文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分析对象,从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为培养工程专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有价值的经验。

一、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大量缺乏的问题严重困扰园林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园林工程专业要秉承“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理念,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行业急需和社会满意的高素质人才,从行业职业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专多能”的技能知识结构这一重要前提出发,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园林绿化行业从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到园林管理的基本工作过程,强调学生在完成整个行业工作链的技能学习的同时,突出某项关键岗位要求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培养,培育具备“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能力+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的园林工程建造师、园林设计师、园林绿化管理员、园林工程资料造价员等园林行业职业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力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园林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突出城市生态绿化技术特色,从园林工程、生态绿化等主要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记录和分析,通过知识点、技能点的归纳以及知识技能重构,重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将专业办成面向园林产业现代化的园林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为社会输出更多掌握现代园林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技术人才。

二、园林工程技术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分析

1.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紧密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互联网信息化特色、生态绿色技术特色和地域产业特色。以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为专业建设突破口,重点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建专业”的办学思路,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与铁汉生态、四季青园林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融合,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研究中心,通过双方良性互动,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服务需求、面临的技术难题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确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标准,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行业无缝对接。结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需要,编制《能力解析表》、研制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开发教学文件、编制考核方案,联合相关合作企业共同完成核心课程标准。按照“一专多能、乐业创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围绕“职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职业创新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学、做、用、创”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2.实施课程教学与岗位教学相融合的“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专业与企业共建探索实施“教、学、做、用、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人才共育共管,实施全程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做”出发,任务驱动,探索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所学技能的“用”,将学习效果评价与技能考证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小组形式拓展学习思维,形成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的模式。努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技能证书的获得、完成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使人才培养效率得到有效提高。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培养主体双元化(教师的项目研发经验与技术创新得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得到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得到了提高),人才培养员工化(教师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担任企业普通员工的角色),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亦注重融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充满职业氛围的实训环境中接受良好熏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3.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推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契合区域产业发展,与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以“学习成果导向”“工作过程指导”为核心理念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与项目引领化的课程设计。通过清晰定位的岗位需求剖析具体工作任务。与企业进行多角度合作,构建“分层递进、立体模块”的弹性化课程体系架构。“分层”即课程包含不同层次,层次一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认知——基础技能——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等,层次二指校内实训课程,层次三指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层次四是顶岗实习。引入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特色立体课程模块,将绿化工、绘图员、施工员等岗位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开展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4.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开发校本特色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反映最新技术成果和真实生产工艺或业务流程的精品课程,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建设园林绿化行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更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配套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驱动、各专业共享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库。编写《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组织管理》等工学结合校本系列教材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根据教材面向的授课对象(高职学生和社会人员),以工作流程为线路序贯教材章节。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合作开发“信园学苑”APP和微信公众号,学生在手机上编辑视频,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结合移动互联资源碎片化的特点,积极推动微课等资源建设,以弹幕等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内容讨论。与合作院校及企业制订开发计划,结合课程标准、多媒体、微教学单元等共享资源建设,以课程的教学点(分解为知识点、技能点)单元开发积件素材,根据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建成“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在线培训包,采用不同媒体素材呈现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库。5.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实训教学成效。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显著特点及深入方向。例如,“花艺工坊”创新教育小组,教师带领学生社团全程参与花艺作品的研发工作。根据社会需求定制开发社区花艺产品,开展学生团队创新活动。创新教育小组采取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由企业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以强化全体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的创业基本素质教育。在明确创业教育目标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过程中依托深圳园林集团等企业的优势资源,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高质量的实训课程与实训项目资源。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按照岗位群专业能力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课程体系,采用“分层、递进”方式,合理地设置实训项目,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项目贯穿、分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系列精品实训项目。6.教学考核方法改革效果显著。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推动并实施课程认证直通车,以技能认证证书确定课程成绩、以企业一线指导教师为主确定实践成绩、以学习过程、工作绩效为考核重点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法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成长性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实现教学考核结果闭环反馈并可持续发展。在全部的授课课程中推行过程性评价考核,实施多元化动态评价,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分阶段、分层次考核。通过将教学内容“微模块化”,针对学生对每个模块项目的实操完成情况予以实时考核,参考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问辩情况以及最终的期末考核予以综合评分。对于实训类课程,结合企业带教教师的评分给予最终的承接;对于证书类课程,实施基于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获取情况来替代课程学分。近年来,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保持在90%以上,部分学生获得高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的从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学生竞赛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名。通过对近三届毕业生跟踪调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薪酬在4000元以上者达36%。

参考文献:

[1]Daugherty,J.L.,Custer,R.L..Secondarylevelengineeringprofessionaldevelopment:Content,pedagogy,andchalleng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andDesignEducation,2012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Gattie,D.K.,Wicklein,R.C..CurricularvalueandinstructionalneedsforinfusingengineeringdesignintoK–12technologyeducation[J].JournalofTechnologyEducation,2013.

作者:聂磊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交通环境工程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