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金属材料在消防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金属多孔材料是一种以金属为骨架,在材料空间内分布着大量孔洞的一种新型材料。金属多孔材料具有多种优良的性能,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着较好的运用,在消防工程中,金属多孔材料有着较好的运用前景。本文分析了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及特点,并对金属多孔材料在消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金属多孔材料;消防工程;应用
随着材料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材料被制造出来。金属多孔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十分优良的性能。而随着各种建筑的兴起,消防的复杂性也日渐凸显,所以寻找优良的消防材料十分的重要。金属多孔材料从被开发出来就广泛的运用在消防工程中。
1金属多孔材料的特点
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主要是由材料的结构和材料材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这是一种复合材料,而金属多孔材料的命名也是由于材料本身具有的多空隙而得名的。金属多孔材料集成了金属材料的优点也避免了金属材料的缺点,具有比金属材料更低的密度,并且吸声减震性能优良,还具有能量吸收性强以及电磁屏蔽等的特点。金属多孔材料的结构主要是有三个指标,一个是空隙率、一个是孔径、另一个是通孔性,材料得不同结构就可以通过改变这三个指标来得以实现。由于金属多孔材料对金属材料本身进行了扬长避短,所以金属多孔材料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多孔金属材料的金属可以是青铜、镍、钛、不锈钢、铝及其合金等。
2.1用做隔焰防爆材料
装易燃的油品的容器,由于油品的挥发等原因,容器中的可燃蒸汽一旦达到爆炸极限,一旦遇到能够点爆的能量源源,就会产生爆炸。密封油品容器的爆炸主要是由于易燃的挥发性气体燃烧产生的热突然聚集无法释放,导致压力的突然增加,产生了瞬间的能量释放。金属多孔材料由于材料的特性,在加入到油品容器中后,可以延缓能量的释放,起到控制爆炸的作用。金属多孔材料加入到油品容器中后,不仅能起到抑制火焰传播的目的,还由于金属多孔材料表面积的巨大,能吸收大量的热,当火焰或高温气体通过金属多孔材料的时候可以产生迅速的热交换,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燃烧的程度有效的降低,使得容器达不到爆炸的极限,从而防止了爆炸的发生。
2.2用做隔热材料
金属多孔材料的结构特性,使得很适合用于隔热材料。在金属多孔材料运用于隔热的时候,对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要求需要满足,能够均匀透气、介质流通顺畅、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及抗氧化性能优良。在金属多孔材料运用于隔热的时候,金属多孔材料的隔热方式主要是分成两种,一个是自发汗冷却,另一个是发散的冷却。自发汗的冷却,原理是将冷却剂加入到金属多孔材料的空隙之中,在受到高温后,冷却剂融化挥发,吸收大量的热,从而起到隔热的作用。发散冷却,是金属材料自身结构的特点,使得不同形态的冷却剂通过多孔材料,在金属多孔材料的表面上形成一层隔热膜,这层膜具有良好的隔热性,使得热量能被很好的隔开,从而起到冷却隔热的作用。
2.3用做静电防护材料
由静电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燃料在运输、和交换使用的过程中,摩擦产生的静电极易的引发火灾。所以,对于气体、液体等燃料的静电防护十分的重要,对于静电防护材料的开发具有很大的紧迫性。金属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静电防护性能,因为金属多孔材料的材质都是导电的材质,能够及时的将摩擦产生的电导走,避免突然的释放。将金属多孔材料放入油品以后,由于金属多孔材料内部孔隙的存在,将油分隔为一个个小空间,其体积大大减少,静电缓和所需时间也大大降低,从而起到静电防护的目的。静电屏蔽是用接地导体将带电体包围起来,利用屏蔽效能使带电体的静电作用不向外扩散,同时利用屏蔽使参与降低带电电位及放电的面积和体积减少,从而抑制静电放电。由于金属多孔材料良好的导电性和结构的连续性,将之放入油罐中,可以对油品进行静电屏蔽,达到抑制静电放电的效果。
3结语
金属多孔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在各领域的运用都处于初步的阶段,在消防工程技术的运用也在不断探索。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主要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金属多孔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其控制量孔径、孔隙率、通孔性等。金属材料在不断的改良过程,改变金属多孔材料的结构特点,可以使得金属多孔材料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改变,同时针对不同的运用场景也有对金属进行选择,所以还需要不断的研究突破,才能将金属多孔材料更好的运用于消防工程技术之中。
参考文献:
[1]王聪聪.金属粉末颗粒整形及在多孔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北京科技大学,2015.
[2]乔吉超,奚正平,汤慧萍,王建永,朱纪磊.金属多孔材料压缩行为的评述[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03):561-564.
[3]乔吉超,奚正平,汤慧萍,朱纪磊,王建永,敖庆波.粉末冶金技术制备金属多孔材料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11):2054-2058.
[4]梁永仁,杨志懋,丁秉钧.金属多孔材料应用及制备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S2):30-34.
作者:苏昱 何芯 刘杰 董丽楠 单位:重庆消防安全技术研究服务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