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机械课程改革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实施
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结果,这一理念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立足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重点讲解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涉及与发动机有关的常见故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组织要打破以传授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际案例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选取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大多是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及相关工作,因此教学内容一定是这些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典型问题。根据柴油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和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现状,按照工程机械修理工的职业标准,遵循“够用、适用、应用”的原则,围绕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和工作原理的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选取的案例不是以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出发点,而是以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比如“发动机烧机油”,从这个案例出发,整合相关知识节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具体包括:表现现象、产生原因、养护方法、发生部件、故障判断等。再将各知识节点细化,如发生部件这个知识节点中,融入活塞连杆组等相关知识,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框架。通过深入到工程机械行业调研,本课程共收集到15个典型案例,对每个案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就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的要求。
(2)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逻辑。先有感性认识才有理论认识,先有故障任务才有工作原理的讲解和讨论。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项目中来,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的组织过程如表1所示。通过对上面知识系统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可以掌控学生的每个学习步骤,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项目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经过项目训练,学生对该案例的知识系统理解效果良好。
(3)教学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传统的考核与评价通常是将理论成绩与平时成绩折算为学生的总成绩,通常为百分制。经过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取消了百分制,采用四级制,从优到差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分原则在保留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基础上,加入了职业素养、团队协作、故障诊断和实践技能等,考核与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一个职业人的全方面评价。
二、课程改革成效
课程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运行效果明显。它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使整个专业建设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1)提升学生素质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其后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能力大幅提高,可以对常见故障提出快速的诊断和解决方案,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爱岗敬业的作风。
(2)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带动了本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实施,为其他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理论、实践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执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不断的查阅资料,到企业实践,与专家沟通,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的做到了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4)得到企业认可
通过对近几届毕业生和企业的走访,学生毕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处理技术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比较清晰,能做到举一反三,接待客户时表现出较好的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企业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毕业生口碑良好,希望与本专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
作者:唐汉坤 徐凯 苏茜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