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经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商讨举办,将理论、实践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意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它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趋势,符合当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产学研教育正在努力开创一条符合当今新形势的教育之路,这对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非常重要。本文将把国内国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并系统理论地进行探索并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相关内容,以工科类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并在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协同合作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基础,尝试找到一种可以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操作性强,可以借鉴的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产学研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也是国际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产学严合作主张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具有激发国际竞争力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大作用。并且他与当代科技和教育的密不可分。企业、学校合作发展,结合当代新型教育理念,研究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科研、教学、生产劳动于一体独具一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现已成为高校实践的热点。为弄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推动健康发展教育合作,就必须了解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意义。它包括有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理解,是整个国民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适应两大发展理念,即教育与经济,要结合工程实际的具体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概念来进行理解,也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发挥高等教育适应科研、以及相关企业的职能作用,产学研合作的第一个方面阐明了具体方向和目的,第二个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的解决方案和具体途径。产学研合作的两个方面,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联的。结合多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初见成果,我们要更加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将人才培养发展的最终目的发挥到极致。将讲台教师传播知识的间接教育模式与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将能够提高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育是通过扩大合作教育的规模和效果,影响其合作体制与组织机构来进行指导思想。每个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都不尽相同,其对培养教育人才的定位也有其各自的标准。假若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定位为分类标准,则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理念:(1)基于科研与项目为媒介的合作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适用于培养国际研究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2)基于实习或工作项目为转折点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一般适用于一般性大学或培养设计类人才的高校;(3)基于培养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一般在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比较受欢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经过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已经让这种教育模式初具规模与特色:(1)“项目+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之间一共同的合作项目和课题为连接的纽带,双方均充分利用二者在教育人才,实验设备、工作环境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同申报和合作科研等项目,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环境。(2)“订单式”培养模式。院校与个别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按照该企业所规定的要求,并且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和教育资源模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规范的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3)“三明治”模式,即实践-理论-实践。如今已演变成为“工学交替”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提高学生们认知的能力,并结合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形成劳动技能。(4)校内产学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办工厂、企业实习基地和科研设备等丰富便捷的资源组织们与教师一起参加工程实训和生产实习,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5)企业与高校合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已设13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盖了国防工业、建筑、机械、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各个重要领域。这些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出现,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也是行之有效能够高质量完成办学任务的根本性措施。他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这也有利于经济活动,创造效益,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各项改革。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内的研究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还没有达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其具体表现为:合作教育经常出现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到某一企业工作,但企业却不愿意接收等现象,在这方面看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3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建设。主动争取企业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根据企业要求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师为目标是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的重中之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建设是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以课题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进行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学生培养等工作。(2)多样化培养,建立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实现创新培养,高等院校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注重与科研相结合、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鼓励开设新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有条不紊,建立稳步上升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汇聚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两者相结合使本科教学优势更加凸显出来,能够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科研仪器设备广泛用于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设计,进而改善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环节。(4)校企合作,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按“校企合作2+1”的方式,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队伍。“走出去”,就是有计划的选派在校负责专业课的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实现在岗工作和实习,使其更加了解工程实际的真实需求,积累经验。“请进来”,就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的的在厂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到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为其安排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开展工程类技术讲座,指导学生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5)考核能力为主,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质量评价综合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教师对学生在企实习的检查、编写报告、学习技术成果评价、企业学习答辩和其他等六个方面对学生实习整体质量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02):43-45.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02):36-41,68.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5):102-105.

作者:张璐莹 成庆林 黄斌 蒋鹏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