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工程教育出版供求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校工程教育出版供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校工程教育出版供求分析

摘要文章从新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程教育出版与服务的新思路,分析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形势,针对高校专业教材出版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需求变化进行剖析。同时,以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类教材出版与服务为实例,阐述了教育出版供给侧调整的新策略。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材出版;新工科建设;需求变化;数字出版

1教育发展形势

我国教育事业迈入了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促进公平的新时代。[1]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推进“新工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一系列措施,都为面向高等教育的出版产品及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2高校专业教材出版面临的需求变化

2.1基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要向国际标准看齐。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规定了21世纪工程师应该具备的12个方面的品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调查研究、现代工具的应用、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德操守、个人和团队、沟通与交流、项目管理、终身学习。[2]这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简称《北京指南》)中,对“新工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着系统性描述,要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为抓手,把握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建设发展新兴工科,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程人才。[3]面向国际、面向未来、面向技术发展变革,国家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工程人才。相应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国际视野,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工程伦理意识等;注重前沿技术发展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

2.2基于教学模式的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带来相应教学内容与模式的变化。国际工程教育三大核心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倡导高校教师积极探索基于项目的教学、基于研讨的教学和基于启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从“重教轻学”到“以学为主”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范式。[4]在“新工科”建设的推动下,高校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要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5]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一般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来架构,注重知识逻辑的系统性,但与学生认知的渐进性与情境性匹配不够。这样的培养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集成性方面有一定局限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而传统教材的内容也是按照课程设置来安排的,各门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重复、割裂等问题,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存在对应性不强、应用性不够等问题,难以适应以“产出导向”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同时,很多高校专业教材存在内容枯燥、语言晦涩难懂、可读性较差的问题,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教材出版需要转换思路,研究教学改革的方向、匹配课程设置的变化,重新审视内容的编写组织方式以及教材的功能定位,不仅要为“教”服务,更要为“学”服务。

2.3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深度融合,教学信息化的需求也持续增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鼓励高等学校基于互联网开展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1]要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5]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工程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单一的传统纸质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组织中还需要配套大量的教学资源,如工程图片、视频、动画以及工程案例、工程图纸等,促进学生全方位了解工程实践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需要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视频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材料、教学参考资料等一系列辅助教学的资料。教材出版应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定义“教材”的概念,除了传统纸质教材以外,还应包括与课程教学相匹配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多元化的学习资料构成的学习资源包将成为未来教育资源供给的主流形式。

2.4基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变化

高质量的教育以及教学改革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调动教师投入本科教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技术、新方法、新形态的积极性。教师具有更加强烈的知识更新、教学交流、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等需求。因此,出版社不仅需要为教师提供教学适用的教材以及教学资源,还需要研究教学改革方向,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为目标,探索提供教学研讨会、教学竞赛、师资培训、搭建教学交流平台等模式的全方位教学服务。

3教材出版与服务供给侧调整策略

面对教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上述教育教学需求的变化,教育出版必然要针对整个出版产业链进行供给侧的调整。下面以人民交通出版社交通类教材出版与服务为例,剖析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教材出版与服务的供给侧调整策略。

3.1从教材到课群教材体系的升级

(1)打破教材出版“单兵作战”的模式,形成教材“集群作战”的新模式。从人才培养能力需求出发,搭建教材知识模块,同一专业的多种教材形成合理的教材知识体系矩阵,既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又兼顾学习的渐进性和不同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例如,针对交通类教材,打造了道路工程课群、桥梁工程课群、交通工程课群、轨道工程课群以及隧道与地下工程课群几个专业课群教材体系。每个课群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入门课、专业拓展课教材以及配套的学习指导、课程设计指导、习题集、实习指导,贯彻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的毕业设计指导;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专家的审阅与讨论,梳理各门课程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容衔接,避免知识的重复和割裂。同时,针对核心教材进行市场细分,开发适用于不同层次院校(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如针对“桥梁工程”一门课程就打造了研究生、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应用型院校以及大土木专业适用等5个版本的教材。整个教材体系的搭建充分体现工程教育系统性和结构化的理念。(2)关注前沿技术发展以及交叉学科领域知识,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填补教材体系的空白。快速的技术进步对人才知识更新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使学校的教学不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理论、技术脱节,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前沿技术进步以及跨学科、跨专业融合,交叉学科和复合专业发展,并将这些变化随时体现在教材中。充分运用出版社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资源,将工程建设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情况反馈给教材编写人员,促进其对教材内容的更新;邀请工程技术专家对教材内容进行审稿,从人才使用单位的角度、技术应用方的角度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针对新兴技术与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开发新的教材。例如,针对交叉学科领域知识进行组织,编写了道路工程与环境、材料、信息等专业的交叉学科教材;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编写了成系列的双语、英语专业教材。教材体系的搭建充分体现出先进性、国际视野、生态意识等。

3.2从纸质教材到融合出版的升级

国际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角度考虑,工科专业教学更加需要真实、鲜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交通社从2014年起,针对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等课群逐步建立专业内容教学资源平台,涵盖大量针对系统化教学知识点的工程图片、工程动画、工程视频、教学微课、实验实训、模拟仿真、习题、课件、专业图书资料等多媒体资源,为教师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供助力,帮助教师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资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支撑。同时,积极开发纸数融合的新形式教材,提供增值服务。并尝试运用AR等数字技术,为教材增添新的活力,增强用户体验,提高教材的“交互性”,从内容与形式上同时进行创新。并且,纸数融合教材可以通过纸书这个入口进行用户导流,逐渐积累终端用户,得到用户反馈,提高用户使用黏性。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整合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同时也是院校教师非常需要的,以个别院校之力难以建设完成。而出版社能够整合更多院校、工程单位、技术公司的资源和力量,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建设教学资源,提供数字产品与服务,也是出版社教育出版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3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升级

为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与服务是教育出版企业重要的时代命题,这不仅要求教育出版的内容转型、形式转型,更要求教育出版企业的理念转型和角色转型,从出版商转换成服务商,从内容提供商转型为教育服务商,为受教育者提供比传统教育形式更有价值、更为有效的教育服务。人民交通出版社围绕交通类教材出版与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开展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师资培训、教学竞赛,并充分发挥我们在行业的影响力,邀请院士、行业知名专家、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以及教材的审定工作,以“工程”反哺“教育”,帮助院校打通了与工程单位以及不同院校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网上即时通信方式搭建实时教学交流平台,及时提供样书以及教材选用的指导服务。同时,通过搜集用户反馈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教材内容,发现新的优秀作者资源。这些活动得到了院校教师的一致认可,这些资源整合能力与教学服务能力也正在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面向未来的教材建设思考

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我国工程教育必须承担起国家责任、全球义务和未来使命。打通终身学习的通道,从学历教育延伸到职业终身教育,是教育出版面向未来要思考和研究的方向。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角度出发,在教育出版中体现国际化视野与前瞻性,与教育教学改革同频共振。

作者:郑蕉林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