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探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探索

1引言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的工程教育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和实施。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工程教育互认体系有《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Accord)》体系、《英国工程专业能力标准(theUnitedKingdomStandardforProfessionalEngineeringCompetence,UKSPEC)》体系、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EuropeanAccreditationofEn-gineeringProgrammes-EUR-ACE)体系等,都已把OBE作为实施专业认证和专业教育的主要理念。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国,并覆盖了越来越多的工科专业类,推动了我国专业教育向OBE模式转变,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并促使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急需一大批能够参与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的人才[1]。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培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通过引进国际合作院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能够参与国际技术和经济合作的、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外语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素质人才的共同目标[2]。

2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的中外合作专业人才培养

2.1成果导向的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毕业要求是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毕业要求应能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我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了12项毕业要求,在这种基本的门槛质量之上,专业可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的12项毕业要求及其二级指标点。如图1所示,在这12项毕业要求中,第1~5项毕业要求体现个人工程知识和能力,突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专业工程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培养;毕业要求6~8这三项体现了专业领域工程师应具备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规范;第9~12项标准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为了达到中外两校的双学位要求,往往需要建立一个不同于母体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体现在专业课程内容组织方式不同,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考核方式不同等[3-4]。但是,在成果导向教育的工程教育模式下,为了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工程师,学生毕业时要达到的学习成果、能力指标是统一的,我们以此作为制定中外合作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外合作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求,同样可以在定位、分类、条目数量、条目内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要求等方面,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要求实行全覆盖。2.2总体内涵一致的课程体系。专业毕业要求及其二级指标点达成是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的。中外合作专业由于其合作学校之间的母体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合作教学双方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在同一学科领域内,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总体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与各课程建立支撑权重矩阵的基础上,中外合作专业通过引进国外成熟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支撑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与国际合作学校讨论、与合作企业交流、与毕业生沟通、与用人单位沟通和市场调研,参与修订人员包括合作学校专业负责人、专业教授和骨干教师,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往届毕业生和高年级学生共同参加。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制定了明确的规定,具体如下:(1)必须包含占总学分15%以上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2)必须包含占总学分30%以上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3)必须包含占总学分20%以上的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4)必须包含占总学分15%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以常熟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中英合作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的电信专业补充标准,本专业2018级培养方案对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此类课程共68学分,满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同时,也满足了英方对于专业学位课程的要求。此外,中外合作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应保证完整的思政、语言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2.3课程教学过程。中外合作专业的课程实施应以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为特色[5-6]。专业可建立引进课程的中外合作教学教师团队,实行专业教师全英文授课。课程负责人及任课教师合作制定课程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教学讲义或教材,完成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制定出课程实施计划,计算课程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以及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实施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过程方面,引导广大教师从规范教学过程的每项活动入手,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合作学校基层教师的教学访问、跟班听课、教学资料共享、课程的考核汇报等方式,促进国内外专业优势互补,提升专业国际合作办学特色,提高了学生英语语言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课程教学完成后,教师、专家计算课程教学对应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的达成度,分析教学实现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不断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3人才培养质量监督和持续改进

本专业重视外部专家参与质量监督和审核,建立定期研讨和评价机制,开展中外联合教研活动[7-8]:(1)合作学校双方教学负责人、教师代表、图书馆代表、学生代表定期召开教学联合会议。(2)重视第三方审核,教学负责人抽样每一门课程的考核资料,扫描件提交对方学校,进行外部专家审核。(3)合作学校双方负责人、所有任课老师、教学质量委员会定期召开教学质量审核会议,讨论合作学校对专业质量审核的结果,定期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作为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构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的闭环系统。

作者:张静亚 洪学鵾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