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认证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文章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分析了当前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应更新建设思路,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开展实验条件和实验教学考评机制建设,最后,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为例介绍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高校;实验教学体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国家工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础。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动高等教育实施“双一流”建设,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成为摆在所有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而我国94%的高校都开设了工科专业,所以提升工科专业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质量,将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提升高校工程教育质量,成为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

下专业建设的重要一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当前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与用人单位之间未达到无缝对接,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要求重合度不高。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若干突出问题:一是在人才培养上未能遵循“实践—认知—实践”知识理解掌握的辩证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实验实践能力的培训,而没有实验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大打折扣;二是实验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不能及时反映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和训练形式;三是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过程管理控制,考核监督缺位,评价不科学,没有持续改进的机制。因此,作为工程教育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当前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对于专业建设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实验体系建设思路的更新针对当前专业实验体系中教学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技能为主,缺乏对多学科、多课程知识综合运用的实验体现,实验项目设置偏重理论课程中知识点的演示与验证而缺乏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实验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教学评价未形成准确、客观的考核考评办法等问题,必须打破传统,将实验教学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地位来建设的思路,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设计、实验仪器配置、实验教学方式/手段等各个环节全面入手,对专业实验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实现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的有效融合与响应。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实验条件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专业实验室条件建设中仪器配置仍以单一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实验教学授课手段与支撑条件形式单调、缺乏综合实训实验平台等问题,以专业技术发展趋势为目标,指导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实验条件建设;以专业现有各功能实验室及平台为基础,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以课程知识内容掌握与能力实现为目标,对功能实验室的仪器配置与组合、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及其配套组合等实验条件进行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师生互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形式的改革;以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提升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占比。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实验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及反馈机制的构建针对当前实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静态、封闭,缺乏对实验过程的管理,考核监督缺位,教学评价不尽科学等问题,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以企业、单位等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构建“校内-校外”与“课内-课外”实验教学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综合实验教学目的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内涵要求与教学改进效果,进一步构建动态的、开放的专业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

按照上述研究思路,结合2017年始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开展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与核心理念内涵,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明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内涵,提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功能,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通过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建设,为体现通识教育、数理并重以及数字化特征的课程教学提供支撑与保障,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同时兼具全球视野、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2.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条件建设、实验教学手段/方式开展研究,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的途径,实现校内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手段等与企业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进行了相关建设,将VR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融为一体,虚实结合,为实现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固有教学次序提供条件保障,比如在构造地质学等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做中学、产中教”的双向互通教学法,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激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主观愿望,使学生身临其境完成原来难以实地实现的课程实验、实习任务等,推动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培养[2]。

3.对现有实验教学效果反馈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探索与实践,健全了源头监控机制,采取校内监控、校外督导和第三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校内主要包括院校两级督导、同行跨学院互听、学生信息员制度等措施,校外包括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监控,第三方主要是麦克斯公司协助实现。设计了包括口头反馈、书面反馈和会议集中反馈等三种模式在内的综合反馈机制,根据不同的监控主体及监控发现问题的性质严重性来决定采取不同方式的反馈形式,如校级教学督导发现教师存在严重教学问题的,则采取协同学院主管领导及教研室、课程组相关责任人的会议集中反馈形式。采取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学责任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全面评价机制,针对反馈上来的存在教学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价,评价出切实需要整改的教学问题。形成的改进机制针对评价阶段厘定的需要整改的教学问题,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主体,包括教师本人、课程组层面、教研室层面等3个层次来进行相应的整改。在上述基础上,又构建了再监控机制,即针对改进阶段已经完成的教学整改项目,采取课程负责人、校内督导、学院三级联动再监控,按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标,周而复始,直到达到整改要求为止,从而建成了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全流程,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全方位、社会、教师、毕业生、在校生全员参与的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上述改革实践,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于2019年7月被广西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一流专业”。

参考文献:

[1]王葆华,孙宏霞,刘希军,康志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与当代马克思主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9,(7):32-35.

[2]汤静如,康志强,王葆华,李赛赛,周婧.“做中学、产中教”双向互通教学法在《构造地质学》教学中实践与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24-125.

作者:刘希军 王葆华 康志强 付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