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一带一路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一带一路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带一路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

[摘要]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课题。能源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领域,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的工程技术人才,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要。课题组结合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现状及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教育国际化对策,包括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建立基于能源动力学科的高校联盟;坚持教育国际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

[关键词]一带一路;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

2013年,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成为我国高层次、全方位、战略性和长期性的国家战略,其核心理念是合作发展,以共同利益推动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区域合作和人文交流[1]。该战略的不断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带动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必须经过国际化的变革,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侧”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规则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合作范围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中国高校来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为其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2]。能源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领域,2017年5月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1]中明确指出: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能源治理新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旨在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能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升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能源合作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发展、搭建互通桥梁的重要平台,必将为我国推动全球治理提供技术、人才、科研等的有力支撑。纵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情况,多数国家传统能源产量充足,具有深入推进能源合作的基础,但生产技术和能源产品的利用和转化处于落后阶段,工业实力普遍薄弱,工程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中东欧部分国家在过去的历史阶段有着丰厚的工程教育经验和工程实践技术,但是在新技术、新能源产业高速推进时期发展缓慢;沿线大部分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对工程及工程技术人才存在较大的需求。因此,培养国际化背景下的能源动力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助于我国和沿线国家共同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带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为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工程教育概况

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能源动力人才培养和研究的学科之一,具有悠长的学科历史。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燃机和汽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潘承孝就在北洋大学主讲内燃机学课程。1951年潘承孝、史绍熙等创办了内燃机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同类专业之一,1953年和1955年分别成立热工教研室和热工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学科先后成立了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如能源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热研究与培训中心以及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支撑平台。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我学科拥有覆盖从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应用的完整研究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来,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积极推进师生的国际交流,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的人数多达数十人,其中包含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此同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交流人数也逐年增加,他们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尼泊尔、柬埔寨、巴基斯坦、新加坡等。我校能源动力学科的毕业生也早已坚守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重大工程的一线岗位上,他们在包括伊拉克、巴基斯坦、越南、马来西亚、卡塔尔、肯尼亚、白俄罗斯、埃及等国家的重点工程中,传播中国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获得了相关领域高度的认可与支持。依托于天津大学作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以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良好基础,能源动力学科一直积极研究适应新工科要求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实施产学合作育人的新途径,创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学科、跨领域的长效合作新机制。

三、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对策

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工程人才具备通宽的知识基础、开拓的思维和前瞻性的眼界、推陈出新的工程实践能力,意味着对整体的“工程教育全环境”提出了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教育国际化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在对区域内教育资源和自身情况充分掌握的情况下,选择有效的、适当的策略来推进国际化。基于我校能源动力学科发展现状及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以下国际化对策。

(一)增强校企合作,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需要回归工程实际,而实习实践是工程师动手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带动下,承担建设项目的本土企业和来华投资的境外企业逐年增多,高等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建立协同培养模式。协同培养模式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校内项目制课程:组建由国内外教授、企业工程师、学生组成的多元化课程团队,以工程问题为牵引,推动师生共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二是在企业内部建设产教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实践训练,形成校企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教学团队自2011年起,对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3-4]。例如对专业基础课传热学进行项目制课程改革,打破了原来按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模式,将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虚拟公司”和“项目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问题,通过多形式、多阶段的考核评估以及营造群体竞争氛围等措施,以达到“熔炼互激”的效果。对参加该课程的130余名在校生和30余名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持积极意见并认为该课程加强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锻炼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参与课程的企业天津市松正电动汽车公司和约翰迪尔公司的工程师也表示,这是一个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宝贵经历。项目制课程的引入,较好地将世界先进工程教育理念与学生的自身特点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力,是本专业工程教育改革过程中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建立基于能源动力学科的高校联盟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一些大学通过组建联盟来推进国际化的进程。如澳大利亚八所一流大学组成的“八校联盟”,整合各成员大学的优势;美国五所高校组建了“阿尔法联盟”,制订了专门针对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国际招生策略,在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方面进行创新实践[5]。2015年10月,我国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以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基于能源动力学科的高校联盟,是推进与沿线国家在能源教育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依托“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以及我校能源动力学科的国际交流基础,建立联通沿线国家和国际优质资源的能源动力领域高校联盟。目前,我们已与多所高校建立了多边合作机制,整合与共享教育资源,包括巴基斯坦、乌克兰、土耳其、印度等国家的高等院校,以及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等。我校通过促进与沿线国家、地区高校之间的文化融合和协同创新,扩大了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在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依托联盟的建立,可以通过跨国远程教育、学历互认、合作办学等方式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具体措施为:1.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搭建课程共享平台,实现示范课程网络共享;2.建立在线学习的学分、学历互认机制,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为学生的全球就业提供支持;3.搭建合作办学实践平台,依托能源动力专业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贯通沿线高校优势工科资源,通过“国际夏令营”“国际实习周”等形式,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的交流和项目合作。

(三)坚持教育国际化坚持教育国际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推进是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引进来”的目标为全面提升留学人才培养质量,把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对于留学生结构而言,在保持来华留学规模稳步增长的基础上,重点引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求学。以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所在的机械工程学院为例,近三年本科生出国学习人数约56人,已招收国际留学生70余人,且招生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学院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卡尔加里大学、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法国拉罗谢尔工程师学院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学生交流交换协议,为开展进一步国际交流合作奠定基础。“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开辟了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新型合作路线,我国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中国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样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急需的人才,也可以促进中国高校提升自身办学能力、区域知名度及影响力。未来“走出去”战略的重点是在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交流规模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形式,提升教育合作与交流的质量,打造体系完善和层次丰富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四)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构建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十二五”期间,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全面贯彻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对专业基础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实践[6],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国际化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可概括为:一是设置国际化的课程,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结合基础理论教学、项目制教学、国外教师及企业教师讲授多种形式,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环节。二是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引进国外教材、参考书和教学资源。此外,国际化工程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分类型、分层次的:本专科教育,培养能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研究生教育,培养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研究型人才。天津大学能源动力学科基于自身专业特点和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培养体系[4]。1.建立能源动力学科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的本科生“三五三”教育体系。组合三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产业资源”和学科111引智基地的“国际资源”;构建五大教育板块:由“项目制课程系统”“高水平科研训练系统”“多方位产业实习系统”“国际视野拓展系统”“群体创新实践系统”等模块组成教育资源网络;培养三大能力素质: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该体系的建立为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支撑。2.建立“3I4C”的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创新(Innovation)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为特征的培养模式改革、多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y)为牵引的学术平台搭建,系统构建学术学位研究生“3I”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围绕分类(Classification)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Capability)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Collaboration)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Connotation)引领的保障机制,系统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体系。机械工程学院能源动力方向的硕士全英文课程体系已经建设完毕,以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学位或有较长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为主讲,结合海外特聘专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每门课程由2~4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成熟的全英文课程体系为本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障。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具有积极深远的战略内涵,探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化发展新格局,是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迫切要求。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加强与沿线国家推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合作,必将成为新时代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应积极应对、把握机遇,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大学联盟、“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等具体形式,加强和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胡德鑫,石哲.“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J].高教探索,2018(7):10-16+42.

[3]汪健生,王迅,安青松.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项目制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53-154.

[4]熊怡.天津大学:协同多元化教育资源培养能源动力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熔炼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4(28):18-20.

[5]樊玲,陈剑,邓敏.“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初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1):42-45.

[6]汪健生,安青松,刘雪玲.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国际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6):112-114.

作者:许媛欣 赵军 汪健生 朱强 单位:天津大学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