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认证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工程教育认证下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摘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指南,根据地方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及其实施办法,对地方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重任;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战略。各地方高校相继开展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我校开展了以工程教育为指南,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专业教育与本地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另一个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下,必须同时结合这两个标准来确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以产出为导向,对人才的培养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需要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1]。注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对毕业生未来5年的发展有明确的要求,强调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能快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工程职业道德。工程教育认证来源于国外,首先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经验,综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牢牢抓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内涵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建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提高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地方高校在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时,首先要以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为指导,吸收国外人才培养的理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新工科形势下,目标的更新及目标内涵的丰富;二是面向行业企业,瞄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把目标与需求对接起来,突出地方特色;三是要面向未来,考虑专业技术发展趋势,考虑学生未来的从业发展变化[2],重构培养模式,以满足现在和将来需要;四是建立分层次的目标体系,形成大目标下分设若干小目标的层次关系[3],小目标的实现有具体实施内容来支撑;五是体现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共同建立一个双方认可的互利共赢的机制。在这个机制框架下,才能构建一个校企利益共同体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我校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八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和五年的校企合作的积累,在相互磨合中不断探索,在相互交流中逐步完善,已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在此模式下,高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企业工程师可全方位参与教书育人;学校教师可参与企业生产,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生可以在学校、企业从事相关的学习与实践,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这样,学校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利益相互关联,教师与企业人员协同培育学生,教师、企业人员、学生成为企业生产的合作者。

1.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确保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校企双方要进行深度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的基本理念就是要盈利。国家虽然出台一些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文件,但这些文件都是引导性的,不是法律层面的强制文件,缺乏约束力。企业参与教书育人,它的工程师到学校上课,企业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企业损失的利益从哪里得到补偿,企业不可能长期贴钱帮学校教书育人。所以,有必要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才能确保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2.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多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欧美国家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工程教育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它们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与实施办法。我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英国、澳大利亚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以产出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均邀请本专业国内外名师、外国合作高校教师、国内本专业教指委委员、企业代表和本校教师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集思广益,探索专业培养与个性化平衡发展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共同构建师资队伍。协同育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师资队伍的构建。校企双方共同出台了师资队伍的构建、培训与使用办法,整个师资队伍来源于校企双方,既是学校的,也是企业的,所有成员均具有双重身分,既是学校教师,也是企业员工,同时在学校、企业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与职责。接受来自学校的任务,就是履行教师职责;接受来自企业的任务,则履行企业工程师的职责。

4.利用双方特长,共同实施教学。校企共同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双方的人力优势与资源优势。一方面建立教学创新体系,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包括问题驱动、协作学习、成果分享、专题讨论等;另一方面,大量利用网络资源,实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4]。在主讲教师的安排上,人尽其才,通常把与生产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先安排企业教师执教。为保障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校企共同搭建多学科项目协作平台,既用于科学研究、新产品的研发,又用于教学,使科研、生产、教学紧密结合。建立智能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平台可以在线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考核与评定学习效果。

5.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标准框架,多形式、多方位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实行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由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每一种学习方式均有对应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实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学生某项成绩由多主体按一定的权重综合考量。多主体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机器评价、学习伙伴评价、自我评价等。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能更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因为多主体参与,能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的不足,真正起到以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校企合作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合作双方慢慢磨合,在不断的交流中寻求一致,在相互理解中达成默契,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彭斌,袁晓娟.国外高校产学研结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9):271-272.

[2]孙桓五,张琤.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39-42.

[3]陈国华,向定汉,龙雪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领下的地方高校材料专业建设[J].大学教育,2019(9):1-6.

[4]杨飒,杨小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4):73-75.

作者:赵乘麟 江世明 黄磊 单位:邵阳学院信息工程学院